文/余立峰
《〈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改革目標中指出:全面把握體育的“育體、育智、育心”綜合育人的價值。體育教學改革時至今日,非常有必要對體育教學的綜合育人價值和體育課堂教學育人方式做再思考。從單純的體育教學走向綜合育人的體育教育,突破傳統,大膽創新,幫助學生養成運動習慣,將是今后體育教學改革的根本。
本次活動是長三角江浙滬三省市的部分名師工作室本著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宗旨,通過教研聯盟的形式,相互交流,資源共享,共同努力,一起打造提升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借衢州市課題成果推廣活動之際,舉行長三角體育名師工作室聯盟啟動儀式,有幸聆聽并觀看了衢州市教師的課題研究成果和課堂案例,給了筆者很多啟示,下面結合浙江省課堂教學轉型的研究實際將所想所思作出分享。
隨著社會的發展,運動不足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視-動協調”發展不足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成為社會問題。《6~8歲兒童“視-動協調”能力的診斷與干預》課題研究,試圖通過這部分孩子的運動表現和生活學習表現的關聯分析,判斷找出研究的指標,確定運動干預的內容,融入體育教學中加以持續的干預,最后對實驗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驗證干預的效果。所以,這個課題研究的意義在于用體育的方案解決了社會問題。同時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師,這樣的課題研究值得推廣。
當然,課題研究是長期持續的過程,如果要做得更好,本人有兩個建議。一是要擴大樣本量。目前研究對象只有12個學生,從科學性角度,樣本量太少,影響可信度。二是要提高數據分析層次。百分比不能完全體現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和顯著性差異,還要有其他的統計分析手段。通過這兩方面的改進,進一步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擴大研究范圍,為現實中存在這方面問題的學生給予更大的幫助。
大單元設計一直是一個難題,浙江省的研究已經堅持了十多年,2012年提出運用“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在實踐研究中不斷調整改進,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設計大單元的工具。但是,真正要把一個大單元設計好,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個優點是單元名稱體現素養要求。本次展示的四個單元,名稱都是采用“多種形式的××方法和游戲”表述。這與近期發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倡的核心素養理念、與《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省綱要”)提倡的“能力為先”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多種”就是能力的體現,只有掌握了多種形式方法,才說明有了一定的能力。游戲是方法的運用,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單元設計要重點關注多樣性的方法,關注游戲、比賽的運用。類似“某某技術動作的單元”的表述,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是對省綱要理解不夠。
第二個優點是對核心任務的提煉以及內容邏輯的梳理比較準確。比如帽球拋接單元,核心任務是“展示花樣式的拋高拋遠下引接穩球”。花樣式表達了多種形式,高和遠需要方向、力量來保證,接穩表明判斷準,這些都是通過單元學習需要學生獲取的知識和技能,提煉相對比較準確。在內容的邏輯性上,比如沙球第一課時是為了建立初步的概念,粗略地知道完整的動作是怎么做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練習拋高拋遠;前兩節課都是初步學會這個動作。第三課時是練習抓住沙球,又為下一課時的“接得準”做好了鋪墊,邏輯比較順暢,有一定的梯度性。
本次活動呈現的文本資料,總體上應該算是比較規范的,無論是單元名稱,還是課時教學內容,表述形式都符合省綱要的要求。以乒乓球單元為例,單元名稱為“多種形式的乒乓球拋接活動方法和游戲”,課時教學內容為“乒乓球移動拋接練習方法1:移動拋接”,這樣的文本表述是規范的。省綱要確定“方法是內容”的觀點,“移動拋接”是學習多種形式拋接活動方法中的一個練習方法,因此,它就是課時的教學內容。這節課要教會學生“移動拋接”,根據省綱要的規范是要設計“學練三個一”。首先是單一身體練習,它就是課時教學內容即“移動拋接”。其次是設計組合練習,它是在單一身體練習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復雜的環境,讓學生進一步地學練、熟練“移動拋接”。組合練習設計的關鍵是,單一身體練習不能缺失。最后是設計游戲或比賽,游戲或比賽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在某個真實的情境中去使用,并評價學習的單一身體練習能不能有效使用出來。因此它也一定要包含單一身體練習,如果缺失了,就不符合規范。據此判斷,本課時設計的組合練習“不同節奏的拋接球”和比賽“不同節奏的拋接球+10米快速跑接力”就不規范。同樣,沙球運動的課在游戲環節的設計也是不規范的。因為課的內容是拋高拋直,而游戲中體現不出這一點。設計游戲的時候,要反思游戲的內容和課的目標要求之間有什么關系,不能張冠李戴。建議教學設計先做規范,再慢慢增加內涵,即先要有“形”再追求有“神”。
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要達成課程標準這一目標定位,必須改變以往孤立、靜態地進行單個動作技術、單個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現狀,體育課堂教學轉型勢在必行。
在省綱要十幾年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核心素養目標要求,確立了浙江省在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的體育課程改革重點為課堂教學轉型。提出轉型的兩條原則:教學內容化零為整、教學組織化整為零。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改進:教學內容結構化、教學組織小組化、教法學法問題化、教學評價精準化。教學內容結構化是核心,教學組織小組化是基礎,教法學法問題化是關鍵,教學評價精準化是難點,四個方面密切聯系,相互影響,在課堂教學轉型過程中互相促進,整體發揮作用。
兩位教師的課,教學內容結構化都有體現,只是體現程度上有深有淺。教學內容結構化,實踐中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兩個動作或者兩個以上的動作在一起教,就是結構化。結構化的本意是讓知識之間產生關聯,兩個動作在一起學習時,它必定會涉及動作和動作間連接的知識,而這個關聯的知識,恰恰就是我們在運動中、在比賽中、在運用中需要的。所以,單元設計中體能和運用兩個維度設計練習方法和運用方法的時候,盡量多采用組合練習。通常前一節課的組合練習,可以變成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因為前一節課的組合練習在學練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沙球運動”課,可以觀察到學生做組合練習時,動作之間的連接不太好,于是就可以分析連接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是力量的問題、速度的問題、配合的問題還是其他什么問題,那么下節課作為教學內容,就可以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以這樣的角度反過來再來看“學練三個一”,會發現它就是內容結構化過程中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從單一身體練習到組合練習,就是內容結構化了,后面的游戲和比賽,環境更復雜了,內容進一步結構化。同時在此過程中,多關注學生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用其中的相關知識去教育學生,也是內容結構化的體現。
所以,內容結構化也沒那么難。實踐中只要別想得太復雜,按省綱要的要求踏踏實實地去做,時間做長了,一定會有收獲。
展示課的兩位教師在教學組織中都采用了小組教學,觀察學生表現也能看出平時有這個習慣,這是非常好的,日常所帶班級就應該有固定的學習小組。教學組織小組化的出發點,是要讓教師平時教學更加從容,相對教得更“輕松”。通過教學組織小組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練得充分。有些教師有疑問:分小組逐一講解示范,同一個內容講好幾次,是不是會更累?其實,面對四十個學生講解示范時,很難看清楚每個學生聽講時的表情,更難把握學生是否都在認真聽講。而當四十個學生變成十人一組甚至五人一組時,對于學生們聽講時的眼神、表情,教師都能一目了然,這只有在小組學習中才能做到。另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集體講解時站在后排的學生,往往認為教師可能看不見他,就會有僥幸心理。此時,一旦教師講的內容他不感興趣,或者與他無關,就會出現效率低下,甚至組織紀律變差的情況。但是變成小組后,學生知道教師都能看到,此時也就會認真聽講。所以,小組化的本質是為了提高效率。
小組學習成為自覺以后,教師就會有時間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學生,便于教師真正地了解學生,這樣同一個學練內容在不同小組講解指導時,講的程度、角度、方向都可以有變化,真正做到指導的精準性、有效性。核心素養要落地,一定要做這件事情。二十年的教學改革證明,小組學習沒有做好,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落實不了,導致改革進展緩慢。
兩節課學生的練習時間都很充足,就是得益于分組學習,減少了集體停下來集中的次數,使得學生有更多的練習時間。組織形式是做到了小組化,但是在知識的傳授方面,還是停留在原來傳統的方式上,還是習慣于直接告訴學生,即使有知識問答的過程,也僅僅是一個形式。
兩位教師的第一個練習都是讓學生自主嘗試,隨后都請了兩名學生進行展示:一名學生動作能夠順利完成,另一名還有點兒困難,找準案例這點很好。但接下來的做法有待優化。教師走過去請不同的學生回答問題,這時其他學生都站在那里聽,如果換成日常的課,教師在問某個學生時,一旦問題并非針對所有學生,與問題無關的學生很可能分神,課堂紀律也會出現問題。應改變方式,不要急著去尋找答案,讓學生有機會帶著問題去討論、去練習。教師重點做好任務布置,讓知道的學生教不知道的,組內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因此,要多用問題式、啟發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去關注班內的學困生,從而做到準確的指導。也能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學生,發現問題,解決的辦法也要從引導學生相互交流中來。
評價是難點。首先,要做好課堂教學的過程性評價的精準化。浙江省教案中有一欄“學練標準”設計,設計內容包括動作技術方面的標準和學練組織任務標準。這個標準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練,另一方面是教師巡視檢查、指導糾錯的依據。因此,設計的精準度會直接影響過程性評價的質量。如周老師《帽球拋接練習方法3:下引接各種空中高球》一課,“你拋我接”練習的學練標準是左手持球,雙腳微屈蹬地發力向上拋球,右手主動伸手下引接同伴空中球。目標是70%的學生能夠完成。標準體現的精準化在于,手、腿動作要求都很明確,小組學練完成標準也很清楚,即70%。
其次,要更多關注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方面的表現。分組教學時必定會碰到學困生不受歡迎的現象。碰到這個問題時,通常會聽到教師發牢騷:“這個孩子誰也不歡迎,分到哪個組也不好,想了很多辦法也解決不了。”其實,反過來思考,假如說這個不受歡迎的學生,通過教師的教育順利地融入了團隊,表明成功培養了學生們的包容心。雖然過程會很難,但是一次不行,多嘗試,堅信一定會有所改變的,這就是“以體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