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妍竹 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城市生態環境由兩部分構成,即城市和生態環境。城市則是以人為中心的環境系統,是物質生產和快速流轉的集成系統,是人口、基礎設施以及文化高度集中的區域。生態環境是決定城市能否持續長遠發展的關鍵要素,目前學術界對于生態環境的概念莫衷一是,綜合各家之言,可以對生態環境的定義作出大致的概括,即所謂的生態環境就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泛指人類與其他生命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資源環境或者與特定生命體之間進行物質能量循環交換的全部資源要素集合。生態環境是典型的物理、化學、生物和人文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是以人的關系作為研究的基點。綜上,城市生態環境是城鎮中聚居在一起的人口為了生存發展而不斷對自然環境進行整治和改造形成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活環境。它是一個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構建的區域性綜合體。城市生態環境是人類按照自身意志,對自然環境進行加工或者改造所形成的有利于促進人類健康發展的一種人工化環境,特指人類在城市這一空間中生存的各種環境資源條件的綜合體。
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概念側重點主要在治理上。治理區別于統治,主要是指利用權威權力,通過指導、控制以及法律手段等方式來對人類群體或個人的利益或行為進行規范和協調的過程,以此調節群體或社會矛盾、協調群體利益,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是指在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綜合效益最大化、減輕城市生態環境壓力、提高城市環境的承載力的目標指引下,利用生態學的專業知識對城市生態環境進行持續性建設和治理,其實質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性開發和利用,即對城市綜合生態系統的保護性改良和合理開發。城市生態問題的復雜性、治理過程的持久性,以及城市生態環境的綜合性都決定了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復雜的持久性工程,需要以政府為主的治理主體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
當前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理論基礎可歸結為五大理論,即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環境經濟學理論、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理論。上述五種理論在生態學的基礎上,結合不同的城市發展側重點,對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作出了系統性的闡述,具有不同的理論特征和優勢,這也決定著這些理論不具有普適性,因此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城市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靈活地選擇治理理論,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在產業結構、空間結構以及總量水平等方面有了較大發展。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國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并占據主導地位,第一產業占比迅速下降,而第三產業繼續發展,快速超過第一產業比重,逐漸與第二產業比重趨平;空間結構方面,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體系建設逐漸合理化,城市密度不斷增大;經濟總量方面,GDP 迅速增長,人均GDP 也有一定增長,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消費結構逐漸走向序列優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了非均衡的梯次經濟發展戰略。按梯度發展是指我國由于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存在差異,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呈現梯度序列。東部地區的第三產業處于主導地位,第一產業比重遠低于全國水平,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密度較大,城市體系較為完善,GDP 總量位居全國首列,居民恩格爾系數大大低于全國水平。中部地區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城市化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城市密度不斷增大,GDP 總量略低于東部地區,居民恩格爾系數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第二產業逐漸發展,城鎮化率低,城市空間組合不合理,城市體系極度不完善,GDP 總量偏低,居民恩格爾系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消費結構逐漸走向序列優化。
總體上來看,我國采取的非均衡的梯次經濟發展戰略還是很有成效的。就全國水平而言,我國整體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主導產業逐漸轉移到第三產業;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數量不斷增加,等級結構不斷優化,城市密度逐漸增大,城市空間組合逐漸合理;經濟發展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 有了長足發展,人均實際收入不斷增長,居民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消費結構序列逐漸優化。此種狀況下,中國也從之前主要關注經濟發展速度開始轉變到更加關注在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的前提下經濟發展的質量。而關于質量,則必須關注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程度。在之前的非均衡梯次經濟發展戰略中,中國東部、南部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西部與北部的整體發展狀況卻相對落后。在此情況下,我們雖然需要關注自身的區域經濟發展成效,但是也需重視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以此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推動經濟更協同、高質量的發展。
目前來看,中國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本文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區域經濟發展地域差異較大,我國東部地區主要城市正在向后工業階段發展,而西部地區大部分城市卻停留在工業化初期階段,中部大部分省份則正在向過渡到全面工業化階段努力。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從東部沿海到中部、西部地帶呈現高梯度向低梯度序列變化的特點。此種狀況下,便出現了區域間發展經濟差別較大的狀況,這對于共同富裕、經濟的協同發展來講十分不利。第二,區域經濟發展不全面,較高發展水平地區的各方面發展尚未進入高水平階段,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和缺陷。第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從宏觀上來看,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不均衡,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從微觀上來看,區域內部經濟結構也是不平衡的,資源要素投入傾斜嚴重,阻礙了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治理主體多元化。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和復雜,單純依靠政府的作用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需求,有限的經費、城市管理者缺乏內在動力及環境資源的空間分散性都嚴重影響了政府的治理績效。因此,多元化的治理主體參與可以很好地分擔政府的責任,在公眾參與的基礎上,通過政府、環保組織、人民大眾以及企業在內的多主體參與的共同治理模式,可以有效治理城市生態環境。
經濟和技術不斷發展。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為生態環境治理所能提供的經費也在不斷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因經費不足對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限制。同時,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各種先進的環保技術也不斷出現,有效地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節約了資源,降低了經濟發展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市生態環境的治理。
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意識不斷增強。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在發展中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的資源傾斜力度不夠,導致了城市生態環境越來越差。隨著居民城市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對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驅動著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向著更高水平發展,以為城市居民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
在我國的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制度建設可以分為法律法規和組織管理模式兩方面。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出臺各種政策文件,積極健全和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大部分環保問題都有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逐漸細化治理主體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政府也在逐漸整合部門法律,協調部門發展的利益,并著重強化相對薄弱的程序法,以充分發揮現有法律體系的作用,促進現有環境法制系統的高效運作,在有了各類法律法規之后,社會中有關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各項工作都有制度參考,不僅能夠推動相關主體責任的明確,也有利于推動社會各類主體分工協作,一同提高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水平。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我國逐漸改變了依靠政府這一單一主體的治理組織模式,在政府為主導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多方治理主體的參與,充分發揮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整合合力,促進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發展。比如從國家角度來講,有專門設立的相關國企、事業單位來專門從事此項工作,當然針對具體領域的不同,所開展的相關工作也有一定的差別,除此之外,社會中也自發出現了很多組織來專門進行城市環境治理的公益活動,利用各類路演、擺攤、公益廣告宣傳等各種方式來提高百姓對于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關注度與參與度。社會中的個體,當下也是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主體,如不隨手亂扔雜物、減少生活污水排放、節約用水等等各種行為,都是踐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方式,個體力量雖小,但聚集起來便是無窮力量。
以北京市為研究對象,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對該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述。在指標選取方面,本文運用系統分析法、頻度統計法、理論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對北京市近30 年的生態環境治理水平以及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并分別建立金融生態與區域經濟增長的指標體系。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理論成果,可以將其分為治理主體參與程度、經費投入、治理部門組織化程度、市民滿意度以及治理持續性等指標。作為因變量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可大致分為GDP、固定資產投資、人均收入、財政收入等指標體系。為了排除相關結果的偶然性和假性相關問題,本文對北京市近30 年的年度數據進行保留分析,將存在模糊數據的年份進行刪減,并對最終的留存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根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北京市近年來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必然聯系.也就是說,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對區域經濟發展是有影響的。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在不同時期內,生態環境治理對北京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不同的,而生態環境治理從數據來看均能顯著促進北京地區經濟增長,且對增長程度的彈性是不同的,排除極個別數據后總體均呈現正向拉動作用。此外,經費投入與固定資產投資的相關系數達到0.756,對固定資產投資具有極強的影響;而治理主體參與程度與財政收入的相關系數為0.65,說明二者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即治理主體多元化參與程度加深,財政收入也隨著增加;市民滿意度與GDP 也存在著明顯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約為0.66,居民滿意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GDP 就會相應增長5%(篇幅所限,數據略)??偟膩碚f,北京市近年來數據回歸分析表明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必然聯系,且影響力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其中治理主體參與程度、經費投入等條件因素對與北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
由上述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可知,隨著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各項衡量指標水平的上升,包括GDP、固定資產投資、人均收入、財政收入在內的區域經濟發展指標水平也在不斷上升。由此可見,加強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可謂十分關鍵,政府應積極加大經費投入,充分利用先進環保技術,完善環境治理制度建設,促進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參與水平,進一步增強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保障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
我國各區域正處于經濟的快速發展階段,因此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推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治理工作。在進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之中,需要形成有效的驅動機制,通過持續的經費投入、先進技術的利用以及制度的完善等手段推動城市的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