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婷(江蘇:蘇州工業園區勝浦實驗小學)
2011版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10個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能力、應用意識、創新能力。將“數感”放在首要的位置,并對數感的內涵及功能進行了表述:“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
百年來,陶行知教育理論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教育和教學,他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對我們的新教育改革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用學課堂”,就是依據“做中學”的思想理論提出“用中學”,是在“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指導思想上的一次逆向思維。“用學課堂”,就是把靜態的知識在學生手中、腦中動態化,讓學生在主動活動中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經歷知識和能力形成的過程,從而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形成解決實踐問題的一般模型。
以“用以致學”的學習方法為指導,以“用學課堂”為載體,把書本上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學生手頭操作的東西,讓學生在“用”中體驗、在“用”中發展數感,從而指導學生認識數學、學習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進而通過數學知識的聯系變化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用學課堂”可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是前學,即在教師授課前,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究。在這一板塊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目標,圍繞學習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指引新課學習。這一板塊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和數量的敏感度。
案例1:蘇科版五年級下冊《最大公因數》。
在這節課的前學歷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有一個少年活動室長18 米,寬12 米,還沒有鋪地磚。如果去建材店買地磚,有這樣兩種磚:一種是邊長為6 分米的正方形,一種是邊長為4 分米的正方形,選用哪種磚可以不用切割,正好鋪滿呢?
數學源于實際生活,借助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展開,這樣的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體驗數感。學生在第一課時《因數》的學習中已經具備找出18 和12 的因數的能力,再利用鋪地磚這樣的生活情境,啟發學生思考不用切割,就是說要找的地磚邊長既是18 又是12 的因數,從而得出結果。也有的學生可能看到12 和18 這兩個數,能夠找到“6”,卻不能詳細解釋“6”是如何來的,也不知道該怎么往下進行。其實這正是學生數感逐漸形成的過程,只有當學生把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在具體情境中自主探究,才能更好地體驗數感,繼而解決問題,同時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案例2: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分數的意義》。
在這節課的前學歷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妹妹的生日馬上就要到了,爸爸媽媽、小明和妹妹分蛋糕吃,現在有一個蛋糕,要怎么分比較公平呢?
分數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在整數學習之后的又一個臺階,這也是學生學習分數的起始課,所以對于分數意義的理解至關重要。這樣的設計,結合生活實際,將比較抽象的分數轉化成一個生活問題。同時,又很好地剝離出了分數的意義——平均分。學生數感能否得以激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簡單的一個生活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生活數學,體驗數感。
“用學課堂”的第二板塊是共學,即針對前學歷程中的疑問和期待,進一步對學習的重難點展開有針對性的研究。在這一板塊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操作實踐、展示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自我習得,同時,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建立數感。
案例3: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筆者首先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兩課時的知識點: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及其推導過程。然后設計了一個實踐活動:準備梯形紙樣、剪刀等工具,通過剪一剪、分一分、拼一拼等方法,結合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交流后得出幾種不同的方法:有的把梯形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將梯形面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之和;有的把梯形沿對角線剪成兩個三角形,將梯形面積轉化成兩個三角形面積之和;有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將梯形面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就這樣,沿用先前的轉化思想,將還未學過的知識轉化為已學的知識,用舊知解決新知。
幾何圖形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板塊,在這里,由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引入,使學生在相互聯系和類比分析的過程中感知數學知識的系統性,把數感的建立落實到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將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操作。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自我習得中建立了良好的數感。
案例4: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簡單的周期》。
關于彩燈的規律,在完成書本練習第20 盞、第23 盞分別是什么顏色的彩燈之后,筆者增設了這樣的練習:前25 盞彩燈中各顏色的彩燈分別有多少盞?
數學能力的提升,不應該是簡單重復地練習同類型的題目,這樣的做法不僅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更會使學生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數感的培養更是事倍功半。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結合學生的需要,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層次性的練習。在上面的設計中,已經做過了第20 盞、第23 盞是什么顏色的彩燈,那么類似的題型就不適合再過多練習,而“前25盞彩燈中各顏色的彩燈分別有多少盞?”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在明確每一小組彩燈的排列規律是紅、紫、綠、紫之后,綜合考慮25 盞彩燈可以分為6 組還余1 盞紅色的,繼而算出紅色彩燈有6+1=7 盞,綠色彩燈有6 盞,紫色彩燈有6×2=12 盞。在這里,學生動手操作畫一畫,發現規律,再通過簡單的變式練習,再次感受規律。變式練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強化了用算式和數表示規律,同時也體會了數學的價值。這正是數感的具象表現。
“用學課堂”的第三個板塊是延學,即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聯系生活,自發運用。讓學生在“用”中體驗、學習、發展,以“用”促學、致學,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同時,在運用中強化數感。
案例5: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數一數》。
學生進入小學校園的第一節數學課就是《數一數》,數出圖中相應物體的個數,很多學生因有生活經驗,完成得都很好。我也一度認為這一部分的學習在幼兒園階段就完成了。其實不然,在會一個一個地數十以內的數之后,可以讓學生自發運用,嘗試兩個兩個地數,五個五個地數,從數數起就構建與2.5相關的數。
有時候數感的培養不僅僅是在筆頭,有時候口頭讀數、數數也是很好的強化數感的方法。在一年級重視幾個幾個數,到了二年級學習平均分,特別是問到“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這樣的問題時,學生回答起來就顯得輕松不少。所以在低年級,要加強這樣的數數,如數數6,除了1,2,3,4,5,6 這樣一個一個地數,還可以2,4,6 兩個兩個地數,把6 和“3 個2”聯系起來;也可以3,6 三個三個地數,把6和“2個3”聯系起來。學生數數的方式越豐富,他們的數感也就越強。
案例6: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時、分、秒”。
在“時、分、秒”這一單元學習結束之后,我提出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鐘面,并給了學生展示時間:“我看到你的作品了,你設計的鐘面真美,能上臺來給大家講一下你是怎么設計的嗎?”很多學生躍躍欲試,侃侃而談。也有少部分學生做得不是很完整,但是聽了其他學生的匯報,也逐步完善起來了。
“時、分、秒”這一單元的學習來自生活,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各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不是整十整百,學生的錯誤還是很多的。而完成設計鐘面這一環節,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各種時間知識:1 圈有12 個大格,1 個大格有5 個小格。不再是在已有的鐘面上練習,而是需要融會貫通,從零到有,以“用”促學,使學生對于“1 時=60 分,1 分=60 秒”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深刻。學生的數感也就在這一筆一畫中強化起來。
數感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我們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造性地運用素材,巧妙設計課堂環節,讓數感隨著學生數學知識的增長和思維的深化而不斷發展,讓學生心中有“數”、用中有“感”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