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學泉(安徽:巢湖市城東小學)
當前,中小學生作業時間過長、效益低下、設計創新不足等情況已持續引發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為落實“雙減”和“五項管理”有關精神,作為作業主要設計者和評價者的教師,需要大膽創新作業設計,提高作業設計能力,讓學習行為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發生,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減輕學生沉重的作業負擔,為學生搭設健康快樂成長的階梯。我在科學教學實踐中,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讓科學作業真正高效。
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能真正實現作業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呈現綜合性、趣味性、多樣性及互動性等特點。電子互動式作業,由于作業形式新穎,學生非常樂于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讓電子白板成為學生的“作業本”,檢測學生對易混淆、易忽略的有關光的知識概念的掌握情況。這種作業形式,學生多人參與,限時的競爭機制將學生代入進去,白板上方有倒計時,制造出緊張的搶答氛圍。每位選手每題只有一次答題機會,先答對的一方將獲得分數;都答錯或沒在規定時間作答,畫面自動顯示答案,雙方均不計分,進入下一道選擇題。最后得分高者勝出。學生完成答題后,點擊“答案”,便可以實時查看答題結果以及正確答案。教師可以對要注意的題目進行針對性講解,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這樣的作業激發了學生的榮譽感,學生可以從作業練習中對比分析,從而增強對知識點的掌握和記憶。
實驗探究作業有虛擬性的仿真實驗作業和實際操作類的真實實驗作業。
仿真實驗從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實驗結論等幾個方面對實驗進行模擬,學生通過相關操作可以再現實驗過程,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這些仿真模擬實驗能夠逼真地模擬現實的環境、現實的儀器以及實驗的流程,進行各種角度、各個階段、各種深度的實驗研究,使知識得到直觀再現。學生的認識得以加強,理解更加透徹。
例如,學習“光的色散”知識時,布置仿真實驗作業。讓學生打開仿真實驗色散,點擊“打開實驗”開始操作:先取走三棱鏡,顯示光路圖,觀察光屏上的現象,再放置三棱鏡,顯示光路圖,觀察光屏上的現象。
根據實驗回答問題:白光是單色光還是混合光?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哪七種顏色的光?
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強化了所學知識,同時又培養了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實際操作類的實驗作業,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模擬、對比或驗證實驗,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得出相關的結論。這種實操類的實驗作業,學生就地取材,在家中就能完成,而且可以多次實驗,反復觀察探究,獲得真實的體驗。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能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科學的奇特魅力,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通過親身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對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大有裨益。
如,學習“光的反射”知識時,布置實驗作業:找兩面鏡子并直立,使鏡面之間形成夾角,在兩面鏡子之間擺放物體,觀察鏡子中物體的數量。再改變鏡面之間的夾角,觀察鏡子中物體的數量有沒有變化,這種變化有什么規律。
學生通過親手實驗并觀察,發現其中的規律:鏡子中物體的數量隨夾角的變化而變化,兩面鏡子之間的夾角越小,鏡子中的物體數量越多。由于是學生自己實驗所得,因而記憶深刻,無須老師反復講解。
日記式作業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充足而開放的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放手讓學生運用文字、線條、形狀、顏色、圖案、表格、照片等多種形式完成作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結合《養昆蟲》的教學,我讓學生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放手讓學生用多種形式來記錄蠶卵和蠶蟻的樣子,蠶寶寶身體長度的變化、蛻皮過程及吐絲結蠶、飛蛾破繭而出等,并讓家長進行協助。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參與到養蠶活動中去,經常一到校就興致勃勃地交流養蠶中的驚喜發現,以及養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等。他們除了用文字描述外,還用照片、畫畫、圖示符號、表格等方法進行記錄,表現形式多樣,養蠶的體會有感而發。對于一些有價值的作業,我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日記,并介紹給全班學生,供其他學生借鑒。在記錄養蠶日記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蠶一生的變化,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苦與樂,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和態度。
這種日記式的作業,既能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又能增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放開思維束縛,大膽而細致地探究和發現,展現學生敏銳的觀察力、獨特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更認真地思考,使觀察的過程更形象、直觀、生動,日記的方式也更具個性化。
科學學習與其他學科有效融合,優化資源配置,讓學生學以致用,內化于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整合能力。
學習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這一章節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創作一篇童話《水滴的旅行》,或通過創意小報的形式,呈現云、霧、露、霜、雨和雪等科學知識,解釋天上的水為什么總也降不完。將科學與語文、美術相融合,學生的創意童話和小報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才能。學生能發揮想象,圖文結合,妙趣橫生,創作出令人驚嘆的充滿童心童趣的生動作品。最后通過作業展示進行交流分享,鞏固所學知識。學生收獲滿滿,情緒高漲,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科學的熱情,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美術素養,可謂一舉多得。
在科學學習中,想要獲得更深層的學習體驗,學生的親身實踐是不可或缺的。科學作業要體現學科的特點,強調實踐性,讓學生從實踐中得到真知。
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數量的動手探究項目,我結合教材給學生布置動手實踐作業。比如,學習了《像工程師那樣……》一課后,給學生布置了“設計并制作一個降落傘,保護雞蛋平穩降落”的作業,讓學生利用塑料袋、細繩、網袋等工具制作降落傘。從三樓的高度降下,既要能降到指定的區域,還要讓網袋里的雞蛋不破碎。學生在動手制作和操作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傘面、傘繩和重物。
因為親身經歷了科學概念、規律及應用過程的相互作用,所以學生不但真正理解了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面大小及重物的關系,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同時培養了探索科學真諦的精神。
科學教材中除了有討論、動手做、思考等學習環節,還安排了“科學閱讀”的內容。我在教學中,會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有意識地布置一些閱讀型的作業。
如,學習了“人體司令部”這一單元的《刺激與反應》一課后,我給學生提供了“人體的反應時間”知識卡片作為閱讀作業。卡片內容為:心理學家通過實驗測得人的生理反應時間大約為0.1秒,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反應時間還和人的狀態、心情有很大的關系:一般心情好的時候比心情差的時候反應快;興奮的時候比沮喪的時候反應快。比如,人在沒睡醒或喝酒后,反應時間大大延長,大約要1 秒左右。如果遇到突發情況,人體的反應比較快。比如,手被燙時,反應時間約為0.05~0.2秒,而當水濺射到睫毛上時,眼皮的反應時間可達0.001~0.01秒。
讓學生認真閱讀,仔細分析,獲取信息,汲取知識。學生通過閱讀,知道了飲酒后的反應時間、手被燙時的反應時間以及水濺到眼皮時的反應時間,并把閱讀所獲得的知識和感受在班級進行交流,明確了人存在本能反應,在不同時間和環境下,人的反應存在差異。還領悟到酒后反應變慢、不能酒駕等道理。這樣的閱讀型作業,不但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以前的科學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大量機械重復的練習或背誦知識點來鞏固所學知識,并形成記憶。而創新作業從多角度出發,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變枯燥、單調為互動、趣味、多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樂于作答。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能得到充分發揮,強化了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同時也使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創新作業設計是貫徹落實“雙減”和“五項管理”工作極其重要的部分。教師改變的不只是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同時改變的還有解決作業問題的角度和理念。
實踐證明,科學作業的創新設計是訓練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有效載體,可以切實降低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的自主發展,提高科學教學的效率。
在創新科學作業設計的同時,我們還要改進作業的記錄、批改、評價、講解和交流的方式。作業練習的多層次、多形式方面,也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