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玲(甘肅:臨澤縣倪家營鎮中心幼兒園)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學活動受到各個方面的關注,廣大幼兒教師、管理者都在努力設計和開展基于科學教育的各類科學活動,但在幼兒科學能力的培養上仍存在諸多問題,教學活動效果無法得到保證,有的甚至引發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抵觸情緒。2021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為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指導和依據,要求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要與小學科學有效銜接,探索更多樣更有效的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方法。要從兒童思維、智力發展的連續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等角度出發,關注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發展差異,引導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適應和觀察生活的細節,培養兒童終身發展的良好習慣與能力。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對幼兒群體實施科學探究培養基礎目標應分為如下三個方面:第一,情感態度,即喜愛探究、親近自然;第二,方法能力,指向的是要有初步探究能力;第三,知識經驗,亦即要確保幼兒能夠通過探究了解和認識身邊現象與事物。由此可見,相較于科學知識與方法的學習,幼兒園在組織科學活動時更應將激發幼兒探究自主性作為主要方向,要尊重幼兒善于提問、喜歡探究的性格特征,不可因過度強求能力發展與知識掌握而忽略興趣的培養。但在具體實踐中,部分教師制定科學活動目標時,因興趣目標無法直觀體現,所以常會將活動目標局限于知識經驗層面。簡單地說,則是活動結束后教師僅注重幼兒能否準確說出土壤、沙石等活動中所涉及的科學知識,而對幼兒參與活動的狀態則有所忽視。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目標設定,不利于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無法與小學科學深度銜接。
一直以來,幼兒教育實施都是教師決定教學內容,而幼兒只要跟隨教師思路與要求完成科學活動即可。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科學技術以及地球與空間科學。但教育實施中,大部分教師更多地是圍繞物質科學部分設置探究活動,其次為生命科學,而對于科學技術和地球空間科學則很少涉及。由此可以看出,幼兒園在銜接小學科學時明顯存在內容選擇不均衡的問題。此外,部分教師在設置科學活動時對基礎教材過度依賴,整個活動中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盲目照搬,并未做到結合幼兒興趣以及幼兒科學教育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科學活動,如此,不僅限制了幼兒的能力發展,更難以將科學活動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發展及學習由五大領域構成。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科學領域活動出現的次數要遠低于其他幾大領域;而科學教育中探究類活動的次數又低于科學認知類活動。幼兒園組織科學探究類活動的次數,能夠充分反映出幼兒園對科學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并且其與小學科學銜接也十分有限。與此同時,幼兒園大多會采用集體參與的方式開展科學活動,其他形式使用極少,如種植園、科學區以及自然角則是應用較為頻繁的活動區域。主題區角在幼兒園十分常見,因此,教師應結合不同活動區域,豐富科學活動,銜接小學科學,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活動開展的成效。
與其他知識學習相對比,家長常會忽視科學教育,盡管國家提出開展幼兒科學教育已有較長時間,但仍有部分家長無法真正理解科學教育理念,或雖能認同幼兒需要參與科學活動,但對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意義卻并未真正領會。反觀個別幼兒園,為迎合家長要求,也會在科學活動構建中過度強調科學知識灌輸,從而忽略幼兒科學興趣養成,這樣的教育觀念不僅對幼兒成長極為不利,甚至與小學科學教育觀完全相悖。除此之外,在家庭教育中科學指導不足也是導致幼兒園科學活動無法與小學科學充分銜接的因素之一。當前,教師在家園關系中占據主要地位,多是由教師單方面向家長發放各種通知和建議,而家長卻并未就科學教育與教師展開深度交流,以至于教師無法全面掌握幼兒的科學學習情況,長此以往,必然會對幼兒群體的科學探究興趣產生消極影響。
1.合理制定銜接目標
幼兒園想要做到將科學活動與小學科學深度銜接,就需要制定完善且合理的銜接目標。首先,制定目標時應全面考量幼兒的認知水平。從認知發展理論分析,幼兒園是向小學過渡的重要階段,此時因年齡關系,幼兒在判斷和思考時仍需要有實際物體作為支撐,并且因該階段幼兒“泛靈性”未徹底消退,主觀思維守恒性與可逆性也在初步發展階段,所以教師一定要確保所制定的銜接目標與幼兒認知水平完全契合。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考慮在實際銜接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發展的水平。《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大、中、小班的幼兒探究能力發展皆有具體描述。以“喜歡探究、親近自然”這一目標為例,在設置科學活動時應對小學科學教學目標展開分析,并以此為前提培養幼兒發現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更要以此為契機激發其學習興趣。其次,在銜接目標制定時,教師要考慮幼兒與小學生探究能力獲取的差異。要知道不同階段幼兒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需求會有很多差異,所以為保證銜接深入,幼兒教師應有針對性地營造探究環境和活動,以幫助幼兒后續學習更深的科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2.科學組織教育活動
教學活動內容是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關鍵所在。為此,首先教師應從橫向角度入手融合其他領域知識,豐富科學活動。從銜接角度看,科學內容與其他領域知識融合有助于幼兒更深層次地學習科學知識,同時也能避免科學活動單一化的問題。教師可將科學活動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如,教師可將“可愛的小動物”作為方向設計“美麗的金魚”科學主題活動;可設計“五只小鴨”藝術主題活動等諸多探究性內容。其次,應縱向切入銜接小學科學,拓展活動寬度。從內容上分析,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程內容與幼兒科學教育內容主要由物質、生命、科技、地球與宇宙幾個方面構成,如幼兒園針對常見動植物以及人體科學設計相關活動,而小學科學課程中也涉及這些內容;或者幼兒科學教育中教師常會利用空氣、水、沙石、聲音、磁和溫度等物質組織科學活動,而小學科學中也會涉獵電、熱、聲、光等知識內容。由此可見,幼兒園科學活動以及小學科學教育兩者在內容上具有超高重復性,而這也能為兩者銜接提供更多便利條件。最后,銜接教育內容選擇應與幼兒年齡特征完全相符,并且要與幼兒群體生活相關,如此才能確保幼兒對科學活動產生超強探索欲望,同時也能讓其通過自主探究獲取更多科學經驗。
3.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向小學科學教育的銜接是為幫助幼兒更好地完成成長過渡,因此為保證銜接效果,也應充分考慮教學方法的銜接。教師在設置科學活動時除要對幼兒認知特點深入分析,也要與小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對于幼兒來說,這一階段的具體形象思維正在逐漸轉向抽象邏輯思維,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法和游戲法,同時也可利用討論法和講授法進行輔助教學。在實際應用這幾種教學方式時,教師可運用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為幼兒營造良好科學探究氛圍,使其能夠更主動地參與學習探究。以“蠟燭燃燒”這一科學活動為例,活動開始時教師可借用《鑿壁借光》的故事構建探究情境,待幼兒了解該故事后,教師可提問為何主人公要“偷取鄰居的燭光,而不是用電燈呢”,引導幼兒回答,讓其明白古代照明沒有電燈的;接下來教師可要求幼兒利用桌上擺放的打火機、蠟燭以及盤子、玻璃杯等物品將燃燒中的蠟燭固定在桌面上,實踐中部分會選擇用玻璃杯套在蠟燭外面,以此固定,但隨時間推移蠟燭則會熄滅。圍繞這一現象,教師可帶領幼兒討論“蠟燭的熄滅原因”,并可帶領幼兒不斷試驗,經過多次驗證后幼兒能夠發現蠟燭燃燒與空氣有密切關聯。融合幼兒與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有計劃地設計科學活動方案,不僅能增添教育活動的趣味,同時也能幫助幼兒升入小學后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
1.重視家長培訓
家長對于科學教育的輕視,主要原因是教育觀念有所偏差。為此,幼兒教師應對家長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確保他們的教育觀與時俱進。首先,幼兒園可利用家長開放日等契機組織親子科學活動,讓家長與幼兒一同認識到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也可將各種科學活動以及科學競賽延伸至家庭,以促使家長正確看待科學教育,這樣,也有利于幼兒升入小學后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其次,幼兒教師應指導家長走出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誤區,讓他們掌握更多培養幼兒科學意識與探究能力的正確方法,同時也要幫助家長明確幼兒和小學生對科學探索的不同需求,以促使其在家庭教育中深化落實科學教育。
2.加強家園融合
家庭是影響幼兒教育的關鍵所在,并且幼兒與家長相處時間更多,所以如果家長能夠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對于幼兒成長和科學精神養成皆有積極促進作用。基于此,幼兒園可嘗試將科學活動轉移到實際生活中。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質量的家園融合十分關鍵。首先,幼兒園可利用微信、QQ等現代社交方式與家長進行深入溝通,并將科學活動組織的具體目標和流程向家長公布,確保家長能夠與幼兒園保持協調同步;其次,幼兒園可開設科學教育公眾號,以此向家長傳遞各種科學常識,以及進行科學活動方法指導。隨著家長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教育方法越來越多,他們就能夠更好地輔助幼兒完成一些必要的科學探究活動。
綜上所述,幼兒園銜接小學科學教育,對幼兒群體強化科學素養與能力有極大幫助。為此,教師應通過制定銜接目標、優化科學內容、創新活動教學方法和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等多種方式,在促使兩者實現深度銜接的同時,引導幼兒樹立良好的科學探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