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旭(江蘇:蘇州市吳江區菀坪幼兒園)
進入幼兒園大班,相較幼兒各方面行為習慣、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大班幼兒的家長對幼兒的課堂教學、專注力等方面投入了更多的關注,為了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家長抓緊時機對幼兒進行智力教育。幼兒自身對“幼小銜接”這個詞也在眾多培訓機構的活動如拼音、識字、算術中逐漸建立起來。
盡管學校教育一致強調我們要遵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原則,幼兒教育又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遵循保教并重的原則來進行的,但家長們的步伐依舊沒有停下。作為幼兒教師,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始終把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作為幼兒教育的重心,但同時我們也理解家長的焦慮,因此,在幼兒正式進入小學之前,我們根據這兩個階段的教育目標、教育形式、教育內容,進行了銜接、調整、整合,盡量讓家長和幼兒順利地度過這一階段,在帶領幼兒享受快樂童年的同時,讓他們迅速融入小學的集體生活。
通過對進入小學一段時間的新生的觀察,我了解到,在幼兒進入小學之后,主課的學習問題并不大,而隨著一段時間的學習,幼兒在學習能力、責任感及規則意識、探究能力、傾聽能力、社交能力這些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漸漸顯露出來。由此可見,幼兒園應該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作為重點。我以這些潛在問題為抓手進行了重點實踐,結合幼兒園的科學活動展開了實際探究。
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后,生活學習上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形式,轉變成以課堂教學為本的學習方式,這個過程需要每位幼兒內化調整,我們稱之為“自我轉折”。在幼兒園,我們又將如何在科學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呢?
《3~6 歲兒童教育與發展指南》(下稱《指南》)科學領域指出:“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觀察是培養幼兒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基礎。在我們班級有一塊小天地是幼兒最喜歡的“觀察角”,就是我們的種植樂園,一年四季,春天種子發芽、夏天水培實驗、秋天落葉標本、冬天植物凋零,幼兒都能非常積極地參與觀察并予以記錄。在一次餐后散步時,我看見有的幼兒與“影子”做起了科學游戲。他們發現方位、時間都會影響影子的高矮胖瘦,于是我鼓勵幼兒自主地去觀察并且記錄下每次的變化,持續一段時間之后,幼兒成功地解鎖了影子的秘密,積累了經驗。
幼兒的學習能力絕非一日養成的,而是應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長時間的對植物不同性狀變化的觀察探索,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幼兒能夠對一件事物持續進行探究,從而提高了學習能力。通過對影子的探究,也能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毅力。
調查發現,升入小學初期的幼兒對于教師布置的作業、提出的任務模糊,大部分都需要教師向家長交代完成,幼兒缺乏自主意識、任務意識。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幼兒來說,建立較好的任務感、責任感,是相當重要的。
《指南》指出:“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班級的飼養角是培養幼兒責任心的好地方,在我們班也住著小烏龜、小金魚,它們需要經常喂食、換水,誰來做這些事呢?教師和幼兒商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每周一組、每人一天,對小動物們進行觀察飼養,并及時做好記錄工作,給了小動物一個“溫暖的家”;進入大班以后,班級的“小小值日生”“天氣預報員”,也是我們的常規活動,每位幼兒都會按照順序為班級“值日”,每天都有當天的天氣及新聞播報;在大班下學期,我會對幼兒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每天布置一點科學小實驗、提出一個科學小事件,讓幼兒離園回家后主動告知家長,以此來鍛煉幼兒。這些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幼兒的責任心,加深了幼兒的責任感,逐步讓幼兒成為一個“有心人”。
眾所周知,小學的學習相較幼兒園更為嚴格,規則感更強。在小學課堂上,學習狀態、課堂紀律等方面,與幼兒園是截然不同的。以幼兒園科學學習活動為例,在大班下學期,我們將學習活動的時間拉長,調整在35 分鐘之內,與小學的課時相近;在科學活動課堂中,我們嘗試建立較明確的規則,每一個實驗操作如何完成都講清楚,再請幼兒操作;在日常的科學探究中,我們將各項規則貫穿其中,如一周七天的順序是從周一到周日,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輪回等……我們通過不同的形式,引導幼兒懂規則、守規則,不斷刺激幼兒養成規則感,逐漸適應規則,以此建立規則意識,為進入小學打下基礎。
不僅在小學的學習中,在今后幼兒日常的學習生活以及面對社會的各項考驗時,“探究能力”都將成為幼兒終身的技能。良好的探究能力,能讓幼兒真正學會動手動腦、學會解決問題。在《指南》的引領下,幼兒教育就非常重視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
《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在大班的日常科學活動中,我會鼓勵幼兒根據觀察或發現提出值得繼續探究的問題,提出有探究意義且能激發幼兒興趣的問題,引導幼兒去探究。如,幼兒有段時間對“保齡球”很感興趣,于是我引導大家一起開展了“瓶子保齡球”的科學游戲活動,探索重力對物體的影響;夏天激發了幼兒玩水的興趣,我投放了一些沉浮材料,鼓勵幼兒自主進行實驗;在一次制作湯圓的活動中,幼兒意外將面團揉成了“非牛頓流體”,我抓住這個機會請家長帶領孩子進行科普,并嘗試探究、記錄……作為大班教師,我們支持、引導幼兒學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為自己的想法搜集證據,鼓勵他們進行實地調查、動手探索,實驗認證,努力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深入日常活動的每一個細節。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幼兒投入學習的有力保障。根據對幼兒在幼兒園內集體活動的觀察,我發現班級部分幼兒的傾聽習慣有待改進。由于幼兒園的整體氛圍相較小學較為輕松,又以“游戲”精神貫穿日常,因此幼兒在集體活動中也時常展現出比較松散的狀態,有的幼兒會在課堂上插話,有的幼兒會不聽別人的問題答案,有的還會在課堂中分神不聽講……針對這些問題,我也在班級中做了大量的調整工作。
以大班科學游戲活動“是誰的肚臍眼”為例,我對班級幼兒進行了這樣的嘗試。“是誰的肚臍眼”科學游戲活動是借由一本繪本故事為主線,探究各種不同蔬菜瓜果的“肚臍眼兒”,借由這些不同蔬果的性狀,轉移到寶寶與媽媽的“肚臍”,并予以活動的延伸升華。
提前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在開始活動之前,我提前引發提問:“你們有沒有肚臍眼兒?它有什么用?”幼兒從進入活動開始,就能追隨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抓住幼兒傾聽的時機,快速進入活動。
鼓勵自發探索,猜想假設。在了解不同的蔬果“肚臍眼”的過程中,教師會使用一些誘導性語句,如:“誰來猜猜看?”“你覺得他猜得對不對?”“你還有什么不一樣的想法嗎?”引導幼兒在闡述自己想法的同時,能夠仔細辨別與他人的不同之處,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實操前,聽清要求再操作。活動中我投放了一些操作卡片,引導幼兒進行蔬果和“肚臍眼”的匹配,在操作之前,我先請幼兒觀察材料,并提出三點操作要求,請幼兒清晰地了解匹配的過程,這時幼兒只有全神貫注地傾聽教師的要求,才能較好地完成操作卡。
借由一節科學游戲活動我們可以發現,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同時我認為,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事,它應該滲透社會、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園合力去培養幼兒傾聽的能力,比完成一道數學題、學寫一個拼音字母重要得多。
一個良好的社交群體能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相較于幼兒園,小學的各項活動具有更強的獨立性、自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小天地”更豐富了,人際關系也更復雜了。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鼓勵幼兒合群戀群,對他們邁入新的學習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幼兒園的科學游戲活動中,我也經常會將社會交往的技能滲透其中。在科學區域游戲時,我經常會投放一些調查記錄表,鼓勵和引導幼兒去完成;在進行規劃和記錄的過程中,我會請幼兒相互合作、交流,遇到問題與他人進行分享交流,“去找別的小朋友想想辦法”,這句話是在我們“班級公約”中的一條守則。我會抓住機會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參與科學游戲的方案制訂,討論游戲的步驟和方法,引導他們共同處理問題,并支持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使他們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并分享。相信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方式,足夠讓幼兒充分地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學會交往、善于交往。
成為一名小學生,這是每一位幼兒必經的過程,這一轉折點離不開教師、家長、幼兒等各方面的互助和協作:作為教師,我們首要任務是幫助幼兒解決這些突出問題;作為家長,家園配合做好銜接工作是關鍵;作為幼兒,除了要配合家長、教師的各方面指導,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心理上做好成為一名小學生的準備工作。
在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從來不是認識了多少文字、學會了幾個拼音,除了要有足夠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每一位教師合理地進行一段銜接式的教育。相信大多數幼兒都非常向往小學的生活,對小學學習充滿了期待,但我們依舊不能懈怠,尤其針對一些存在問題的幼兒,教師和家長的支持與鼓勵尤為重要,科學合理地幫助幼兒調整好各方面情緒,穩定幼兒各方面的狀態和能力,培養各方面的行為習慣,讓每一位幼兒都能高高興興地踏入小學的校門,適應小學的教育,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是我們共同探索的目標。幼小銜接的教育道路十分漫長,讓我們繼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