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芷璇(江蘇:蘇州市吳江區蘇州灣實驗幼兒園)
創客教育能為兒童提供更為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鼓勵兒童在創造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創客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局限,支持兒童在項目式活動中獲得經驗的連續性以及創新意識、思維與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階段的創客教育,能幫助兒童在“問題”中萌發創新意識,通過對世界提問來滿足自身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不斷充盈其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并促使其獲得初步的創新能力;小學階段的創客教育是幼兒園創客教育的延伸與拓展。小學創客教育在“提問”的基礎上通過項目式活動增強學生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并利用團隊工作的形式促使學生不斷發展其溝通、協作以及合作能力,實現個人能力的最優化。
世界科技史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而創新型人才所具備的創新意識、思維以及能力早在基礎教育階段便定下基調。
將創客教育作為幼小課程的銜接點,旨在使兒童的經驗在“創新”這一方面得到連續發展,在完善現有創客教育體系的同時,不斷為國家培養并輸送創新型人才。當今社會的互聯網以及信息工程等前沿領域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投入,世界只有在不斷創新中才會不斷發展進步,而創新型人才便是創新型社會的核心與主體。
創新意識是幼小階段兒童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產生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杜威認為,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未成熟狀態就是指一種積極的勢力或能力。幼小階段的兒童正是帶著這一向上生長的力量以及對周遭環境的困惑在不斷生發問題,從而萌發創新意識。值得探究的是,“這種未成熟狀態不表示一無所有或缺乏的意思,而是表示積極的、向前發展的能力。它有兩個特征,即依賴性和可塑性。”但幼小階段的教育往往錯誤理解“依賴性”,試圖通過填鴨式的教育或包辦代替來彌補這一所謂“缺陷”,這便致使兒童在這一階段乃至往后的人生中均表現出創新意識的缺乏與無力。
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認為的那樣,僵化的教育使我們的兒童丟棄追求真理的信仰而開始墨守成規。“很危險不要碰。”“你哪兒來這么多為什么?”圖省事的回答讓兒童失去好奇心;“月亮就是像小船。”“雪不能是頭皮屑。”固化的比喻讓兒童失去想象力;“這是不可能的。”“你怎么又在胡思亂想?”否定的言語讓兒童放棄表達。他們不再自主求知與探索;他們不再用眼看、用耳聽、用手做、用腦袋思考;他們享受已經成型的知識成果,而不去追溯其來源;他們“坦然”地接受著這世上存在著的一切,不再帶著好奇看待世界,不再探尋背后的規律,也從此喪失了創新的意識。
創新思維是兒童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獨到、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人類個體的低幼時期往往是想象力與創造力最為活躍的階段,但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部分兒童已過早地陷入“固化思維”陷阱,而思維定式正是兒童創新思維發展的最大阻礙與絆腳石。
如今,幼兒教育中仍存在“范畫”“標準答案”等遏制兒童創新思維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兒童習慣仿照著書本或是成人的簡筆畫來進行繪畫活動,離開“范畫”,他們便不知該從何下筆。真實又立體的蘋果怎樣才能變為畫紙上扁平的線條形象,我們沒能給予兒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探索與思考,而是粗暴地告訴他們“蘋果就是一個圓形”。可見,創新思維的固化在當今教育界絕不是偶然出現的單一現象,而是普遍存在于學前教育乃至終身教育中的普遍問題。如何在兒童時期幫助他們生發創新思維,利用多種手段與技術使其萌芽生長,并在后期建立自己獨立的創新思維體系,已成為“活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創新教育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創新能力是在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目前,在幼兒園及校園中均涌現出大量“科技創新大賽”“發明大賽”“科幻畫作品大賽”等各式活動。粗淺看來,兒童的創新能力似乎在這層出不窮的創新大賽中得到鍛煉、日益精進。但隨著各類科技競賽“丑聞”的曝光,兩大困境被展現:一是兒童的創新能力正在被家長與教師“越俎代庖”的行為不斷扼殺;二是科技競賽的公信力與創設初衷也因“不公正行為”而磨滅。
陳鶴琴先生曾大力倡導:敢于實踐和獨立思考,勤于科學的觀察和探求真理,善于想象和創新,勇于克服困難,信奉“決不灰心、永不自滿”力登高峰的思想。可見創新能力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創新人才在當今社會仍然少見而又寶貴,這便是由于我們的教育剝奪了兒童的創新能力。兒童的時間被繁雜的補習班與課后習題所占據,他們失去了創造與創新的機會,創新的念頭與行動都有可能被冠上“不務正業”的名號。創新能力的磨滅已成為阻礙社會創新發展的絆腳石,如何提高新一代兒童的創新能力正是我們亟待解決的議題之一。
創客環境是創客教育的基礎條件,失去外部環境支持的創客教育難以長久發展。兒童需要的不是安全、完美的環境,恰恰相反,真實的、充斥著“問題”的創客環境反而更能幫助兒童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原本的面貌。當裸露的管道和線路被真實地展示,兒童的求知欲與探索欲不再被封藏于水泥天花板。創客環境便是這樣給予兒童追尋水與電來源的機會,也賦予了兒童追溯這世間萬物的來源的能力。
在創客環境中,兒童可以通過感官探索來了解現實世界,同時構建知識和記憶,因此感官的刺激是環境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兒童的認知過程中,感知覺占據重要地位。兒童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來認識事物的,因此創客環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重要意義。兒童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需要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協同合作。所以,我們在環境中要盡可能地給兒童相關方面的感官刺激。
創客環境中供給兒童的那些“刺激”必然是能促使兒童學習的有意義的刺激,有些或許只是簡單能激起兒童的興趣與好奇使他們萌生興趣,有些卻能記錄他們活動的過程。真實與包裝的天平考驗著每一位教師,一邊傳統但精致,一邊破格但真實。無論選擇哪一種總歸都是指向讓兒童在環境中獲取經驗、得到發展,畢竟指向學習與探究的創客環境更能促使兒童成長。
創客課程是創客教育的核心與載體,創客教育無法脫離課程而單獨存在。為在幼小階段更好地貫徹落實創客教育,幼兒園及小學需將其滲透在課程實施的各方面,并不斷優化深化課程體系,同時要重點關注其在幼小課程中的銜接意義,避免教育脫節與教育錯位的兩大問題,使創客課程成為具有一貫性與連續性的幼小銜接課程體系。
以幼兒園項目課程“大發明家”為例。兒童初識“中國四大發明”,在興趣的刺激下萌發“當發明家”的愿望。兒童從天馬行空的想象到腳踏實地的思考,從紙上談兵的設計到躬行踐履的制作。“大發明家”這一項目活動是兒童根據自己的創見,獨立地去構造新形象的過程。它源于園本課程,也源于兒童對發明與創造的興趣與熱愛。兒童在希望后創造,又在創造中延續希望。“大發明家”同時滿足“在創造中學習”以及“基于項目的學習”兩大創客課程特性,以激發兒童創造意識與培養兒童創造力為目的,不斷推動兒童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并促使兒童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協作、交流與共享深化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創客課程也不應局限于集體類的園(校)本課程以及項目課程,日常教育教學中也應支持兒童以個人形式或小團隊形式,圍繞某一問題與現象展開創造性想象以及相關具體實踐操作,充分將創客課程融入幼小課程的各級活動與不同環節。此外,幼兒園創客課程以及小學創客課程應在理念與體系上保持諧調一致,確保幼小創客課程銜接順暢。
創客隊伍是創客教育的支架,創客隊伍包括教師團隊以及學生團隊兩大陣營。兩支隊伍相輔相成、相互指引也相互成就。
教師是指導與推進兒童創客學習的參與者,這一特性便要求教師隊伍擁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這三大要素。教師隊伍還需對創客教育有著深入且細致的了解與學習,只有充足儲備相關知識,才能對兒童在創客學習的前進道路上進行正確的方向引導。此外,教師隊伍本身應對創客教育有著巨大的興趣與熱情,只有這樣,才能刺激教師不斷學習與成長,從而為兒童的創客學習提供有力支持。在這三大因素兼備的情況下,教師隊伍才具有引導研發創客課程的能力與資質。
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學生是創客人才,當其以團隊形式凝聚時,便成了創客學習的主體。他們通過思維激蕩、探究實踐以及通力合作,將自己的創新思想、理論、方法與設計轉化為實際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在幼小階段,學生團隊大多缺乏真正發明或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幼小階段的學生創客團隊大多指向幼兒創新思維以及協商合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為幼小銜接提供一個有力合理的支撐點。
基于創客教育背景探究幼小銜接課程,從其價值意義、現有問題以及實踐策略三大方面展開探討與論述,使得創客教育落地于幼小階段,并將其“兒童化”。但基礎教育時期兒童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培育與發展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量化的數據與分析來為創客教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