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梅(江蘇:無錫市新吳區(qū)坊前實驗小學)
俗話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由此可見,提問是一切探究的起點。同樣,有效的課堂提問在科學教學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溝通學生與教材,可以聯(lián)系預設的教學設計與實際的學生學情,同時也能架起師生互動的橋梁。小學科學有它固定的特點,探究和實踐活動是主要的課堂形式,而提問就成為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有效手段。老師的提問可以直接引領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影響學生科學概念的構建與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課堂上,提問的主體是老師,目的是讓學生把無序的思維變得有序、明確。雖然提問不是目的,但卻是一種手段、一種策略,一種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策略。所以提問不僅有技巧和規(guī)律,還有獨到而活潑的美,它追求的是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提高科學探究活動效率、引領科學課堂教學的關鍵。筆者結合自己教學中出現的案例,簡單談談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為精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增添色彩,讓我們的課堂更寬、更闊、更廣。
師:紙花會變色,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為紫甘藍汁。
師:可是兩朵花上我噴的都是紫甘藍汁,為什么會出現紅色和綠色兩種不同的顏色?
生:那應該不是紫甘藍汁的原因,肯定是紙的原因。
師:紙有什么原因?你們觀察了嗎?
生1:我拿到的時候兩張紙有點不同,一張是干的,一張有點濕。
生2:我們的紙雖然都是干的,但是一張紙好像有點味道。
生3:我們的紙看上去皺皺的。
師:那你們覺得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3:我們覺得這個紙被做了“手腳”。
生1:我覺得是因為老師在紙上曾經涂過一些液體,所以現在還潮潮的。
生2:我覺得是因為老師在紙上涂過白醋,我聞著有白醋的味道。
老師首先通過自己的追問,讓學生審視反思自己原來的想法,讓他們發(fā)現自己現在的認識不能解釋現象,從而產生邏輯矛盾。老師再進一步追問,讓學生深入思考并修正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引起強烈的探究欲,為探究活動錦上添花。
師:將紫甘藍汁滴入這些無色溶液中,溶液會變色嗎?
生:會變色。
師:會變成什么顏色?請你們來預測一下。
生1:會變成紫色。
師:這個紫色和紫甘藍汁的顏色一樣嗎?
生1:我覺得不一樣,應該要淡一點,因為它被稀釋了。
生2:我覺得這個紫色可能還會深一點,說不定這個透明液體里有其他物質,遇到紫色會變色。
師:還會不會變成其他顏色?
生1:可能還會變成紅色或綠色。
師:如果變成紅色,你有什么想法?
生2:如果變成紅色的話,我會考慮是不是這張紙也被涂了這種物質,所以紫甘藍汁噴上去的時候,紙花也變成了紅色。
在老師提問的引導下,學生深入思考,暢所欲言,自由地展開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生說得酣暢淋漓,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發(fā)散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的培養(yǎng),使課堂的有效性伴隨著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學過程而隨機生成。因此,教師抓住有價值的“點”,從思維發(fā)展的角度提問,進行深化,不僅能拓寬課堂的空間,更能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課堂提問是科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運用提問藝術,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每個進入課堂的學生,都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有自己的認知前概念,更有在前期學習中獲得的學習經歷和體驗感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學情。為了使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及體系,老師的提問應該從學生已有的學情出發(fā),從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角度切入,不斷深化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一座無形的橋梁,讓知識在學生腦海中流淌、沉淀,并且能有效運用。
在小學一年級下冊《形形色色的動物》一課中,老師將原來提問“你了解小動物嗎?”轉變成從低年級學生已有知識體系和思維角度出發(fā)的提問:“你認識哪些小動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學生對這兩類問題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種提問,學生不會過多思考,最多只會回答“了解”或者“不了解”;而第二種提問,看似很簡單,卻能夠調動學生前概念,從而使學生在腦海中進行思考。他們會聯(lián)系以往的生活日常,并在此基礎上引發(fā)深層次的思考,使新舊知識在大腦中形成聯(lián)系,豐富知識結構。
“追問”是一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在學生已經回答問題之后,老師為了促進學生的思考,通過“再次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并回答問題。它是老師對學生問答情況的一種有效處理方法,是對學生思維的疏導、點撥。適時“追問”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發(fā)現新的問題,走向問題的縱深,攀向思維的新高,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本身,并不斷發(fā)展思維的深度。小學生由于知識廣度與深度的特殊性,自身邏輯思維能力遠遠不夠,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性也比較薄弱,此時課堂追問十分必要。
課堂生成,作為課堂最寶貴的資源,真的難能可貴。我們每一位老師當倍加珍惜,巧妙運用,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把固體放到水里》一課時,學生需要預測并探究多種不同材料的固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試圖發(fā)現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在某一組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發(fā)現:塑料尺平放著是浮的,豎起來放就是沉的,那塑料尺的這種現象是沉還是浮呢?這就是一個課堂生成的有利素材,老師可以追問: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同一種材料,不同的放法,居然產生了“沉”和“浮”兩種不同的現象?學生肯定在下面邊思考邊爭論。此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兩種不同的放法中,塑料尺和水面的接觸面有什么不同,使學生發(fā)現:橫著放,塑料尺與水面的接觸面大;豎著放,塑料尺與水面的接觸面小。學生會進一步提出疑問:“為什么大輪船在水中是浮的,小石頭在水中是沉的?”這樣的課堂,老師抓住了學生意外生成的時機,通過兩個追問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沉浮并不是由物體的重量決定的。
又比如,在學習《各種各樣的巖石》時,學生帶來了一塊“特殊的巖石”,老師要抓住時機,及時追問:“這樣的一塊巖石,放粗糙這邊,還是放光滑那邊呢?”有學生說:“放光滑那邊。”老師讓學生上臺來摸一摸這塊巖石的兩面,繼續(xù)追問:“這一面光滑,再來看這一面,好像是粗糙的,應該放哪里呢?”“都不能放。”有學生脫口而出。大家點頭附和。顯然,這塊特殊的巖石使學生產生了質疑,知道前面的分類方法已經無法給它分類了。老師可以及時追問,使學生明白:“有的時候,在同一種標準下,很多事物很難進行分類。”
在學生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有很多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比如,遇到困惑卡住時,或者產生分歧爭論時,都是老師適合追問的時間節(jié)點。這個時候如果適時進行追問,必將引導學生打開思維,將認知升華,將理解深化。
例如,上述案例“變色花”,學生知道紙花上噴灑了紫甘藍汁后變色,但是他們困惑的是:為什么會變成紅色和綠色兩種不同的顏色?教師追問:“我噴的同一瓶紫甘藍汁,應該不是紫甘藍汁的原因,那可能是什么原因?”此時輕輕一撥,現象立刻明朗,學生馬上把思考的重心轉移到了“紙”上,開始用不同的觀察方法尋找紙的區(qū)別。老師再適時追問:“這個濕了的紙還有沒有其他氣味?”讓學生很快發(fā)現每組的紙氣味是不同的,它們被進行了“特殊的處理”:有的有酸味;有的沒有氣味;有的有刺鼻的氣味。經過老師反復追問,學生打開了固有的思維,做足做好了對紙的觀察,幫助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在探究活動中,很多時候都需要學生預設。其實,學生的每一個預設,即使是不正確的猜想,也是他們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所做出的判斷。盡管可能比較簡單,不夠成熟,但卻是他們腦海中的科學概念。老師應該在激發(fā)學生前概念的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要讓他們在自己的認知沖突中發(fā)現概念的不完整、不合理,進而激發(fā)其探究的欲望。
如,在學習“點亮小燈泡”時,老師先讓學生在記錄紙上畫出點亮小燈泡的不同種方法,并且讓學生上臺說說“此電路中電流的流動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測做出了合理的解釋,老師讓學生用課桌上的材料,根據自己之前的設計組裝電路,點亮小燈泡。在此操作中,很多學生發(fā)現自己組的設計無法點亮小燈泡,老師繼續(xù)追問:你覺得哪里出現了問題?為什么小燈泡不亮?應該怎么改進?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認知沖突更明顯,他們會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或許最后不一定每一組都能點亮小燈泡,但是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他們的科學概念也在不斷修正中變得更合理。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我們經常發(fā)現有些新授的內容,學生的接受能力個體差異非常明顯。所以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尤其是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設計成一系列由淺入深、由舊導新、由易到難的小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解答,逐步突破難點,把握要領,掌握規(guī)律。雖然在我們的課堂上,要力戒那些過于簡單瑣碎的問題,但是問題也不能太難。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才能讓學生在解答問題中感受到收獲新知的歡愉和樂趣。
例如,在學習“食物鏈”相關知識時,老師講解完吃和被吃的食物關系后,通常會發(fā)問:“這些食物鏈有什么相同之處?”但大部分小學生并不能準確回答。老師不如將問題進行分割,層層深入提問:大家觀察這里的每條食物鏈都是從哪里開始的?最后在哪里結束?不難發(fā)現,食物鏈都是從綠色植物開始,最后在兇猛的動物那里結束。植物為什么位于食物鏈的頂端?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食物鏈里只有植物和動物,那么這些動植物死后,它們的尸體又會到哪里去?……將問題一個個分割后拋給學生,學生更容易發(fā)現食物鏈里面更多的知識。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貴先生就曾說:“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廣廈,你給他多大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發(fā)展。”新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目的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學生的回答往往缺乏多方位、多角度、深層次思考。這時,就需要老師通過有效的提問,啟發(fā)、引導他們的思維,幫他們突破,推動他們創(chuàng)新。提問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但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提問仍然存在淺層次、低水平、形式化等問題。老師只有精心設計提問并通過課堂中的有效師生問答,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功能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