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文(江蘇:連云港市黃海路小學)
具身學習是以做為表征、以思為內核的數學教學方式及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工具與器材,通過實際操作,讓身體經驗對數學認知過程產生影響,在認知與非認知因素參與下進行的理解知識、驗證結論、提升素養的數學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把具身學習理念落實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活動,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想象力,有效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發展創新意識。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在此對相關案例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學對策。
在教學中,多數教師雖然能夠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驗、用眼觀察等熱鬧的感性活動中激發熱情,但是對于假設與猜想、分析與歸納、反思與提煉等動腦理性思考環節的設計,明顯不足,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著深度學習的發生,亟須尋求破解之道與化解之策。
在教學中,有教師將數學探究等同于動手操作,設計了諸多盲目性、無序性、被動性和淺表性的操作活動,沖淡了學習主題,擠占了學生動腦思考、分析理解的時間;學生沉湎于熱鬧的表層操作活動,缺少由“做”到“思”的深層次分析理解,很難在活動中獲得知識的豐富、經驗的積累、素養的提升。迫切需要探索一條“做”與“思”相融、共生的路徑,來加深學生的數學理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學生的學習需要經歷一個由外而內“操作體驗—理解內化—意義建構”的完整過程,深度學習需要經歷一個“發生什么—怎樣發生—為何發生”的過程。但在平時的數學學習中,我們發現,師生過多地關注教學內容是否完成、練習題是否會做、知識是否掌握等離身活動,而忽視對數學觀察、數學實驗、數學游戲、操作活動等探究性學習的具身體悟的強化。因此需要重塑學生的學習歷程,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
具身學習倡導通過猜測假設、操作實驗、合作探究、互動交流等活動,探索發現數學規律,自主建構知識。既包括動手操作、親身實踐和數學實驗,也包括動腦思考、模型建立和數學抽象等,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活動“數學化”。讓“動手做”與“動腦想”有機結合,有效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完善數學學習過程,促進數學理解。
通過具身體悟獲取直接經驗,使學習過程更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所以說,借助動作思維建立表象,開展數學抽象,比單純講解更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在具身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從具身活動出發,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訓練,有利于他們思維品質的提升。
如今數學學習不再是單純記憶、模仿和訓練,而是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多形式的綜合性學習。為了能使學生在手腦協同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發現數學規律,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具身學習教學模式“手腦協同、啟思明理”的特點,促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多角度、多層次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使一些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對數學敬而遠之。以具身學習的學習方式,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出發,幫助他們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1.初始經驗調動,激活學生的數學思考
對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并不是“新知識”,數學課堂學習是對學生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和經驗的總結與升華。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生動的數學課堂,學習應是學生自己生活實踐的延伸。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就要引領學生在現實情境和知識經驗中,體驗數學,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讓學生在具身體悟中學,在過程中悟,在學習探索的進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如,在教學二年級《認識角》時,我先以“今天給大家帶來了幾位老朋友,但它們卻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我們一起把它們找出來好嗎?”談話引入,用課件依次出示不同的圖形,然后追問:“你是怎么猜出來的?”揭示課題:“大家都關注了圖形上的角,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p>
學生已經有了認識圖形的認知經驗,對于角的特征,他們會很自然想到角是什么樣的。教學中創設情境開展“猜圖形”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其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數學思考。
2.從生活經驗出發,深化學生的數學感悟
從學生的生活和活動經驗出發,以他們實踐和討論的結果作為推動教學的催化劑,逐步推進數學教學活動。具身學習的方式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和經歷數學,感悟數學,理解數學。
如,在教學三年級探索規律《間隔排列》一課時,我設計提問:“你們生活中有沒有見過一一間隔排列這種現象?誰能舉一個間隔排列的例子?我也找了一些圖片,看看有沒有間隔排列?”(課件出示)
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逐步抽象,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任務中觀察、歸納和推理。積累的活動經驗將會成為他們今后繼續其他數學學習的“隱形翅膀”。
數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有效地創造性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而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學生只要按照學到的解題方法,一步步有效解決問題就可以了,不必考慮這些問題的來源與作用。
1.開放的探究學習空間,給學生創造性體驗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根據教學要求,引導學生開展多姿多彩的動手操作活動,注重學生自主、親歷學習,并在開放的探究學習空間中,獲得積極的創造性體驗和豐富的實踐性經驗,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課時,我這樣設計:先貼出長方形,提問:“你覺得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追問:“你覺得它的4 個角有什么特征呢?”“這只是我們的猜想,要想知道是不是這樣,我們還得想辦法驗證。小組里說說你打算怎么驗證?!?/p>
這樣,長方形的特征,就不是源于教師的直接告知,而是來自學生的具身體悟與自我反思。具身學習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學習的樂趣,增長探究能力,突破認知障礙,化解相關的學習難點。
2.開放的具身體悟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句話啟示我們,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親身經歷和體驗有助于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
如,在教學三年級《軸對稱圖形》一課時,安排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軸對稱圖形。首先談話:“學了這么多軸對稱的內容,想不想自己動手做一個?給你一張卡紙,你打算怎么做?”通過學生動手和介紹自己是怎樣做的,驗證出對折后剪出的圖形兩邊都是一樣的。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讓他們親身經歷和體驗,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同時也調動了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獲得創造性體驗,發展數學思維。
具身體悟能幫助學生獲得最真切的感悟,我們可以這樣說:具身學習,改善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具身體悟中更好地理解概念,明確概念的內涵,在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發展數學思維,成就智慧人生。
1.學生制作學具,加深對知識的體驗感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跀祵W教學中,很多時候需要通過教具、學具的演示,以及相應的操作來促進學生的理解。課堂上,組織學生動手制作學具,搭建將知識外顯的橋梁。這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有關知識的感知與理解,而且有助于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數學情感的綜合發展,幫助他們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彰顯數學學科價值。
如,在教學二年級《認識線段》一課時,讓學生借助學具理解抽象的概念。先讓學生拿出毛線,觀察隨意放在桌子上毛線是什么形狀的,然后用手捏住毛線的兩端、拉緊,看看線的形狀會有什么變化。通過具身體驗讓學生認識線段。明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直直的這一段,在數學上有個專用的名字叫“線段”。
借助學具幫助學生理解線段的概念,抽象出看似簡單的概念背后蘊藏的豐富的數學內涵,引導他們由對線段的形象認識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悟。
2.延展課堂教學,深化學生的數學感悟
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將要學的東西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與生活緊密聯系,延伸課堂教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實現深化學生數學感悟的目的。
如,在教學四年級《角的度量》一課時,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為什么量角器要有兩圈數字?該如何測量大于180 o的角?(2)一個角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量起,能讀出度數嗎?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應該從數學的本質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讓學生經歷知識建構的過程,從而創造性地學習數學。
總之,在具身體悟中,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走向真實,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升華對數學學習的理解與感悟。對于小學生來說,具身體悟重在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具身體悟中,感受、掌握、內化抽象的數學,收獲探究數學、理解數學、創造成功的美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