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瀚(天津:天津市北辰區實驗小學)
自新冠病毒出現以來,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尤其是學校教育迎來了挑戰。面對這樣的挑戰,學校教育選擇了線上教學,這也促進了線上教學的發展。尤其是疫情反復期間,線上教學已經成為教學活動的常態。其中,“作業”作為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因此而發生改變。小學科學實踐性作業在線上教學期間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既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也能為學生的生活增添樂趣,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并保持學生對科學的熱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生對科學課的態度是不同的,去除各種客觀因素,大多數學生對科學都抱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很多學生經過科學課的學習之后,通過自己的思考,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有些學生在學習了《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一課后,結合自己在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利用樂高積木拼成了一個簡易的電動三球儀。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制作。學生的創意和科技感正是在這樣一個又一個小制作中得到了體現。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學習科學知識,學生更喜歡“動腦”與“動手”相結合。這樣的機會在科學課上只有實驗的時候才有,而實驗的時間是有限的。但當學生居家學習時,他們就擁有了足夠的時間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實驗,也有更多的時間去完成科學實踐性作業。
科學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實踐性作業正是科學課實踐性的體現方式之一。然而在線下教學期間,實踐性作業的設計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我們發現,學生和家長對科學實踐性作業非常認可和支持,這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非常有幫助。在線下教學時,老師也留過實驗作業,但這些作業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和閱歷,例如,毛細現象的原理。這個實驗實際上非常有意思,用紙杯、衛生紙、顏料和水就能完成,水會順著衛生紙流到其他杯里。但這個實驗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難和生活相聯系,學生做實驗時,只是看到了表面上的“漂亮”,卻不能收獲太多的生活經驗和科學知識,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對于毛細現象的理解能力比較差。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在理解能力、動手能力、邏輯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科學實踐性作業的難度也應各不相同。例如,教材中的同一個實驗,學生甲能夠在家獨立完成,學生乙卻不能。如果老師布置了這樣一項實踐性作業,并且不設置難度,就會出現學生甲吃不飽、學生乙吃不了的現象。這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對其科學素養的培養。
每一堂有實驗的科學課不僅要學生動手,更要學生動腦。很多實踐性作業都有非常吸引人的實驗過程,學生做過之后也非常開心,但學生做完之后得到的評價比較單一。例如,只得到一句“做完了就行”“你做得不錯”之類的評價,甚至將實踐性作業當作一項考核,學生只能得到“優秀、合格、不合格”的評價。
基于以上三個問題,在設計線上教學期間的實踐性作業時:首先,要合理設計,基于教材和生活,便于學生理解;其次,要設置難度,讓能力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最后,要綜合評價,既對完成的學生予以表揚,對沒有完成的學生也要注意引導和鼓勵,關注他們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使這樣的學生也能有所收獲。
適合小學生的實踐性作業多種多樣,但小學生每個年級之間的差別非常大。小學生每提升一個年級,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提升。教科版小學科學的教材以《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為基礎,尊重學生原有認知和生活經驗,以科學實踐豐富科學探究,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此,科學實踐性作業可以依托教科版教材進行設計。
在教科版教材中,拓展部分非常有意思,例如,三年級上冊“水”單元中《水能溶解多少物質》一課要進行5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的實驗。拓展部分的內容是搜集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看看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怎樣。這個拓展內容使科學知識不止于課堂和教材,而是延伸到了生活之中,讓科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拓展部分是在課堂內容之后進行的延伸,從難度上看,拓展部分的難度要大于課堂內容,是以課堂內容為基礎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升?;谶@一點,可以將實踐性作業進行難度上的分層,例如,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等。
一級難度的實踐性作業可以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家中自行準備所需要的材料,按照書中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老師也可以將實驗步驟和實驗要求進行整理,發給學生。
二級難度可以參考書后拓展部分的內容,老師需要提出相應的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完成作業。
三級難度以大單元為背景,依托大單元的教學內容整體設計實踐性作業,是學生將本單元的科學知識融會貫通之后,才能完成的實踐性作業。這個難度的作業給學生留出了足夠的創新空間,學生需要運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和自己的想象力創造性地去完成。
四級難度是在三級難度的基礎上,為發掘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學生而設計,是難度最高的一項實踐性作業。
難度的提升,體現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深入認識,使學生逐漸形成科學觀念,掌握科學思維,增強探究實踐能力,同時樹立基本的態度責任。
以教科版五年級下冊“船”的研究單元為例。
一級難度——
第一課《船的歷史》可以設計成搜集自己喜歡的船的資料,并進行視頻介紹。
第二課《用浮的材料造船》用竹筷或吸管等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材料做一艘木筏。
第三課《用沉的材料造船》用橡皮泥或鋁箔等在水中下沉的材料做一艘船。
第四課《增加船的載重量》用前兩節課做的船或一艘新船,放上重物進行觀察。
第五課《給船裝上動力》思考并給船裝上動力。
第六課《設計我們的小船》畫一艘船的設計圖。
第七課《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根據上節課的設計圖制作并改進小船。
二級難度——
第一課《船的歷史》搜集潛艇的工作原理。
第二課《用浮的材料造船》改進木筏,嘗試裝載重物,讓它更平穩。
第三課《用沉的材料造船》改進船,讓它裝載更多重物依然能夠平穩。
第四課《增加船的載重量》改進船,使它裝上彈珠或其他球形重物不易側翻。
第五課《給船裝上動力》給船裝上除了風帆以外的動力之后,安裝船舵。
第六課《設計我們的小船》設計一個可以用家中的材料做一艘帶有動力和舵的船設計圖,風帆作為動力的船除外。
第七課《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根據上節課的設計圖制作并改進小船。
三級難度——
用家中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艘船。要求:擁有動力系統;可以載重200 克(3~4 個雞蛋);可以向前行駛一段距離,距離的長度視情況而定。
四級難度——
用家中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艘船。要求:擁有動力系統(風帆除外);可以載重1000克;可以在長十米的水池里從起點到終點直線行駛;外觀要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四級難度是根據當地船模比賽中的一項比賽進行的設計,比賽要求船能從長十米的水池里從起點到終點直線行駛,視行駛的距離遠近得分。
難度的設置,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得到進一步提升,讓能力弱一些的學生也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設置難度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改變。有些課可以設計四個難度級別,有些課只能設計兩個難度級別。
在設置難度的同時,將評價的標準同時制定出來,便于學生有目的地完成作業。實踐性作業有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作業最快當天就能完成,比如,二年級制作一頂帽子。長期的作業有可能長達兩三個月,比如,四年級的種植活動。這需要科學老師經常提醒并及時評價,以保護學生的實踐興趣。
學生的思維天馬行空,完成的實踐性作業能體現他們自己的想法,所以評價不能完全以標準答案來進行,因為無法排除有些學生完成不了作業的可能。我們應該關注學生是否獨立完成,完成的結果是否達到要求,完成的過程中是否遇到問題,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怎樣解決的,等等。
利用線上教學的優勢,學生可以通過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提交作業。老師需要給學生一個提交作業的截止時間,及時對學生的作業做出評價。符合作業要求的,要予以表揚和鼓勵,沒有完成作業的,要詢問原因,幫助他們思考。
即使再有意思的作業設計,也會有學生不想或者不能完成。造成這種情況的客觀原因暫不去分析,我們首先應該從主觀因素方面為科學實踐性作業的完成提供保障。
小學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都有緊密的聯系,隨著國家對科學、勞動、藝術等學科的不斷重視,學校會開展科技節、勞動節、藝術節等活動??茖W實踐性作業可以和這些活動內容整合,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熱情,通過展示學生的作品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在展示作業的過程中,還可以開展匿名評價,讓更多的學生為一份作品提出意見或建議,以提高作業的質量和水平。
科學實踐性作業沒有對錯,主要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科學觀念,培養初步的科學思維,掌握初步的科學方法,增強實踐探究能力,樹立科學態度和責任,讓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獲得成就感。所以,在每一次作業之后,可以結合班級或者學校的評價獎勵機制,對學生進行獎勵,如,增加積分或頒發證書等。目的是保護學生對科學和自然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自然的興趣。
實踐性作業是學生獲得深層次學習體驗的重要途徑,正是學生的親身實踐,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得到發展。面對線上教學,實踐性作業變得尤其重要和突出。作為科學老師,我們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和作業設計觀念,多關注如何在作業設計中體現學生的思維和科學探究,尤其是新課標提出的跨學科概念,更應該在實踐性作業中有所體現,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實踐性作業并不是科學作業的全部,它應該與多個學科整合,形成跨學科的實踐性作業,使其不斷充滿新鮮感,形成多樣化。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完成作業,才會樂于完成作業,作業才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