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艷(甘肅:隴西縣首陽第二小學)
發揮社會、學校、家長的教育職能,讓學生在高質量的教育空間中學習、成長,是學校、社會、家長三方共同的責任?;诖耍P者對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良性互動教育機制構建進行了深入分析,以精準把握構建協同教育機制的方向,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支撐。
在現代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國家提出構建學校、社會、家長良性互動教育機制,優化傳統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協同教育模式的實際效能,實現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通過研究學校、社會、家長三方協同教育的有效路徑,探討多類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問題,將信息技術與教育工作整合在一起,豐富協同教育方式,充實協同教育內容,探索可供學校家長及社會展開協同教育工作的策略,為終身教育以及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開拓新的空間。
在青少年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起到了主導作用,同時也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類型。接受學校教育的時期,正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三觀”逐步形成,此時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教育活動將直接決定學生的成長方向。在此階段,接受能力高、求知欲強是學生的主要特點,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堅持以明確的目標、詳細的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育人工作,可以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相較于其他教育類型,學校教育的優勢不容忽視。
家庭作為社會組成的主要細胞,所能提供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在家庭中,家長作為青少年成長時期所接觸的第一任教師,其品德、知識修養、言談舉止,均會對學生帶來影響,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以及學習質量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同時,家庭教育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終身教育,有著持久性、全面性的特點。一個孩子從出生時,直到步入社會之前,大部分時間均需在家庭當中度過,甚至當學生完成學業、走向社會之后,也會受到家庭的影響。由此可見,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終身的,在所有教育類別當中,家庭教育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家庭教育也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正如知名教育家斐斯塔洛齊所說的:“展開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場所便是家庭?!?/p>
我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類信息紛繁蕪雜、良莠不齊,為當代教育工作帶來極大挑戰。若學校僅以教材中的知識來完成教育活動,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生將因其辨別能力較為薄弱,無法準確分辨當今社會豐富多樣的信息,容易在無形中受到消極信息的干擾,使思想、三觀、行為舉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自然無法滿足時代發展對青少年的要求。同時,處于青少年階段,學生對于未知事物、未知信息有著極強的探索欲望,僅通過課堂學習獲取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這就需要發揮各類校外教育機構的基本職能,充分彰顯社會教育的實際價值,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探索。
在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協同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我們要認真分析傳統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經過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筆者發現,具體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學生家長在展開家庭教育時,對家庭教育的關注和重視不夠。部分家長認為,對青少年所展開的教育工作應當由學校主要負責,因此將教育的義務和責任全部交給學校。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心理動態無法進行及時的分析、監管,一旦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時,便會將責任推給學校。同時,部分家長在發現學生身上存在問題時,不會反省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否存在失責。此外,部分社區人員也認為,對青少年的教育應當由青少年的家長和學校主要負責,一切教育責任均應歸屬于學校和家長。
在學校、社會、家庭協同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將直接影響教育的最終成效。通過實際觀察,筆者發現,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機制的過程中,運用的教育方法較為陳舊,難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學校與家長缺乏有機互動、交流,僅以家長會形式取得溝通,時間短、缺乏全面性。同時,社會針對青少年群體展開的育人活動較少,未能充分整合社區現有教育資源,構建滿足青少年成長需求的社會教育網絡。
筆者觀察發現,學校、社會、家庭協同教育工作主要由學校負責。例如,學校會定期開展一些家訪或召開家長會等活動,在此類活動中,家長僅是被動接受,甚至因為工作以及其他原因等無法跟上學?;顒拥墓澴?,這就難以與學校進行有效互動。在學校組織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時,社會層面則是處于被動配合的狀態,不能積極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讓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新知識、新信息,由于缺乏足夠的協同教育實踐空間,學校就難以組織多樣化的活動,使得協同教育機制無法彰顯實際價值,助力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
為充分發揮學校、社會、家長良性互動教育機制的實際效能,在對青少年展開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為青少年提供協同教育,就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彰顯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輔助作用,為獲得理想教育成效、促進青少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筆者認為,根據學校、社會、家長良性互動教育機制的基本特點,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各方面良性互動的教育機制。
在構建學校、家長、社會三方合力良性互動教育機制的過程中,加強學校、家長之間的聯系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構建互動教育機制的首要步驟。學校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準備家校聯系本,便于教師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這樣,既能輔助教師了解家長對學生的看法,又能促使家長了解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家長和教師都能對學生有更加深入具體全面的了解。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我們可以將家校聯系本轉移至信息平臺上,將其制成電子信息檔案,其中具體包含學生處于每一階段學習、成長方面的進步以及問題,并設計討論模塊,供學生家長和教師共同研究制定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策略。在網絡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學校還可以運用微信、校訊通這類平臺與家長進行溝通,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開展有效交流與溝通,幫助學生家長準確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實際表現。此外,在傳統協作教育工作中,學校都會選擇以家訪的形式與學生家長進行聯絡,但當下學生家長的工作、生活節奏快,難以抽出足夠的時間與學校協調好家訪時間,鑒于此,可以將線下家訪轉變為線上家訪,教師與家長提前溝通,在適當的時間完成線上家訪,結合學生的家庭環境、學習情況以及家庭教育方向等,展開細致的研究與討論。這樣,就能確保家庭和學校進行充分的交流與互動,同時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在家期間的實際行為表現,指導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向。這樣,就能凸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整合價值,構建良性互動機制,使青少年的德育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學校可以將社區中優秀的社會資源投入對青少年所展開的教育活動中,培育當代青少年服務社會、熱心公益、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學校可以以社區和社會資源為載體,定期舉辦各類公益活動,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學??梢詫W生的年齡段、性格特點等信息上傳至學校信息平臺中,并給予學生家長和社區一定的權限,讓學生家長和社區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社區可以與學校進行溝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實際情況,組織學生清理街道環境、勸阻社區內不文明行為、維護社區良好秩序。此外,家長也可以與當地社區進行溝通,根據線上協同教育平臺中學校給出的社會實踐教育建議,帶領學生定期前往社區養老機構慰問孤寡老人,以此鍛煉學生溝通能力、增強學生動手能力,讓學生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與培養。這一過程有利于學校、家長、社區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學生形成感恩的情懷以及積極的思想品質。
學校不僅要了解學生的校內生活,更應當了解學生在校外期間的實際生活表現。教師可以與學生的家長、好友進行交流,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其在校內和校外的表現是否存在差異。同時,對一些在校生活中某些能力、思想意識發展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要與學生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交流,分析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糾正學生思想、認知方面的問題。教師要保持家校協作的良好狀態,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梢栽趯W校內部設置協同教育機構,邀請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參與教育培訓活動,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為學生家長展開線上教育輔導。學生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中遇到困難時,也可將自己的疑惑與問題上傳至家?;悠脚_,尋求教師及相關領域專家的幫助,教師和相關領域專家以在線解答的方式為家長解答困惑,以確保對青少年所進行的家庭教育活動是合理、科學、有效的。社區方面也需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育體驗活動,以互動平臺為載體,發揮社區力量輔助學生,例如,可以結合當前青少年在社會中的一些典型行為問題,與家長、學校進行溝通,發揮協同合作力量,精準捕捉學生產生異常行為、思想的主要原因,并給出有效解決方法。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發現,在現階段青少年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得到社會、家長以及學校的共同關注和重視,精準捕捉學生的學習成長問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對學生進行高質量的德育,培養學生成長為滿足新時期發展需求的人才。在此過程中,學校、社會和家長應當充分發揮各自的教育職能,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建立良好的協同機制,各方面要進行實時、優質的溝通,確保精準捕捉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發揮協同機制的教育職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