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穎(江蘇:南京市丁家莊小學)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在做中學的模式,主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自主展開實踐和練習,再由教師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項目式學習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展開科學學科學習,在真實的情境中模擬和探索,有助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創新思維,全面培養科學素養。
項目式學習是通過集中關注學科或跨學科的核心概念和主題,設計一些有驅動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或者小組合作學習,在完成項目任務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深入掌握學習知識、提升自身素養的一種教學模式。
項目式學習是多層次的學習模式,它包含深度學習、跨界學習以及大概念教學,是課程學習的創新發展。項目式學習通過對真實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探索,從而理解深層次的科學核心知識,能夠幫助教師的教學從過去的“知識為本”理念,轉變為當前的培養核心素養新理念,并將課堂中心由教師講授為主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明顯。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運用項目式學習方式,能夠充分突顯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師與學生的課堂角色轉換真正地得到實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基本要求,按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發展能力,設計與學生能力相匹配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完成每一個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樹立信心,同時充分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項目式學習的模式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幫助其拓展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對科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首先,項目式學習是圍繞一個真實的問題展開的,真實性是指實際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或者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中需解決的問題。其次,項目式學習需要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進行驗證并完善,最終得出結論或作品,整個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還強化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另外,項目式學習的一種常見形式為小組合作形式,小組內部成員在進行項目式學習時,一邊討論一邊相互協作完成各種任務,解決遇到的困難,有助于學生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讓學習效率大大提高。項目式學習還能讓學習成果更加多樣化,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喜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融合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項目式學習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可以利用課堂情境的創設,將教學內容和目標同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營造良好輕松的課堂環境。小學科學教材中深含了許多生活化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深入挖掘,發現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在進行結合和轉化以后通過多元的教學形式展現在課堂之中,以有趣且豐富的手段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引導、教育和啟發,從而有效調動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讓小學生參與到科學課堂中,并且強化其科學知識理解能力,提高其實踐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科學探究習慣。
比如在教學關于“聲音”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聽一段音頻或者看一段視頻,讓學生盡量感覺音視頻中出現了哪些聲音。學生可以閉眼感受聲音的不同層次,學會用聽覺來感知世界。或者,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音樂,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音樂氛圍,在音樂聲中引導學生辨別這一段音樂中運用了哪些樂器,這些樂器的聲音都有些什么樣的特點,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對這些音色不同、音調不同的樂器有更深的了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聯想這些聲音跟生活中哪些物體發出的聲音相似。還可以讓學生看一些創意的視頻,比如敲擊一些器皿使之發出不同的聲響,形成一段樂曲,引導學生思考:物體是通過什么發出聲音的?為什么會聽到不同的聲音?另外,也可以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自主進行有趣的實驗,比如用相同的玻璃杯裝上不同量的水,用筷子敲擊玻璃杯口,聽聽它們發出的不同音調。或者,用鋼尺進行試驗,鋼尺伸出桌面的長短不同,用同樣的力撥動時振動的幅度和快慢不一樣,音調高低也就不一樣。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小實驗就可以理解一些與聲音的高低有關的知識,并可利用所學知識動手制作簡單的樂器。在項目式學習背景下創設的環境和氛圍中,學生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學習,探究更多的知識內容,并且能夠將生活與課堂學習聯系起來,并將所學知識更加廣泛地應用于生活,讓學習更有效。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好的問題的設置能夠形成強大的驅動力,促使小學生自主思考和實踐探究。項目式學習就是一種對問題進行探究的學習方法,在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活動中,課題的設計往往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思考和探究。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備課時,應當圍繞相應的主題設置有探究性的項目,并且設置一些有啟發性、值得思考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入式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從而將問題的驅動作用發揮出來,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或者生活經驗分析和解決相應問題。
例如在教學《用沉的材料造船》這一課時,教師不要單純進行知識的傳輸和講解,而要先確立學習項目,并設立項目式學習目標,啟發學生對于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因為學生前面學過用浮的材料造船,對于本身就能夠浮起來的材料做成小船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用一些平時放在水中會沉下去的材料真的也可以做船嗎?”有些學生覺得不可以:“會沉下去的材料做成船肯定也會沉下去,沒辦法載人啊!”有些學生認為可以:“現代的船都是鋼鐵的,鋼鐵放在水中肯定會沉,但是它卻做成了船,所以是可能的。”然而認為會浮起來的學生也不太能解釋為什么鋼鐵船會浮起來。此時,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實驗,比如將一塊橡皮泥或者一塊鋁箔放在水中,觀察它是否會沉底,實驗發現這些材料本身是會沉下去的。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橡皮泥或者鋁箔捏成船的形狀,再放入水中觀察其是否會沉底。這時學生就會發現,做成船型的橡皮泥或者鋁箔居然沒有沉底,而是漂浮在水面上。還可以試著讓學生在“船艙”里放一些比較輕的物品,船也不會沉。學生在好奇心驅使下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就會充滿疑問:“為什么明明會沉底的物體做成船的形狀就會浮起來呢?鋼鐵這一類更重的物體也可以做到嗎?”趁著學生的探究熱情高漲,教師就可以及時地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通過科學知識的講解讓學生理解物體浮在水面的原理。教師還可以繼續提問引導:“如果想讓鋁箔船載重更多,在水里更穩定,我們可以怎么做呢?”學生這時就會更有探究欲望,紛紛親自動手探究如何讓鋁箔船的載重量增加。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也會更主動地探究更加深入的問題,讓自己的知識面更廣泛,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思維碰撞,實現項目式學習的有效性。
在項目式學習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利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學生通過組內合作和組間競爭,充分思考和實踐,可促使課堂任務完成更加高效。小學科學教師需改革優化教學手段和結構,掌握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發展情況,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小組學生圍繞設計好的項目開展實踐探究,學生根據自身個性和能力直接參與整個項目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促使學生自主探索將要學習的內容,提高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有效提升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電路相關內容時,就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電路實驗,制作一個可以控制開關的照明電路。每個小組中的成員分工合作,分別探究怎樣設計電路圖,怎樣做到讓小燈泡發光和怎樣控制開關等,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掌握其中的一個或多個關鍵點。教師可以觀察和總結學生的特點,在分組時盡量做到讓每個小組的能力平均,分工也較為均衡。通過小組分工合作,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就可以較快地完成整個電路的制作。另外,小組之間也可以互相借鑒和學習,有些小組可能很快就完成任務,但有些小組會在實踐中途遇到困難難以解決,做得好的小組就可以幫助其他小組找到錯誤的原因,是因為電路有問題還是沒有連接好,抑或是一些其他的問題存在。在實踐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有效溝通。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適當參與,但不是直接指出問題和告知學生解決的辦法,而要引導學生盡量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在項目式學習背景下的科學課堂學習效率。
評價是各項科目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教師通過對學生項目式學習行為和結果加以判定,能夠切實把握小學生在教學背景下動態獲取知識和實際應用的情況,也能夠通過分析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教師可以利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模式,聚焦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重點考查小學生面對問題時的解決思路和能力,客觀公平地對學生學習的表現和最終學習成果進行評價,也可以讓學生進行組內互評或者自我評判。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從而引發自我反思,更深入地理解知識,樹立學習自信心,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助力學生思維的不斷發展和進階。
比如在設計制作小車的實踐活動中,小組合作制作出的成品可能不走直線,也可能出現動力不足的問題。教師不要否定學生的成果,對出現問題的小車,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也可以引導他們從其他人成功或失敗的作品中獲取經驗和教訓,總結影響因素并且及時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和生活應用、問題解決和實踐創新的持續雙向互動中不斷優化自身的能力。教師要從學生的各方面表現來評價,比如做事的細心程度、對原理的掌握情況、實踐動手能力的強弱等等,努力發現學生的優點,鼓勵和促進學生在項目實施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與創造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學生則可以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不斷調整研究方向,解決出現的過程性困難,確保學習和實踐能夠順利進行。
在項目式學習的背景下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要求,也是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和全面發展的有效方式。教師利用項目式學習的模式,能夠促使小學科學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同時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想,讓小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構建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