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蕊(甘肅:蘭州市金城實驗小學)
課標(2011年版)中針對不同的學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師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情境,通過多樣化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學習活動,理解數學知識,在理解這些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對數學知識的熱愛,逐步培養空間意識、幾何直觀意識和數據分析能力。要通過不同的情境,讓小學生在情境中不斷深入思考。特別是高年級的小學生,經過了前幾年的數學知識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數學推理分析能力,通過這些直觀、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夠進一步鞏固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情感和熱愛,讓高年級的小學生在這些情境中不斷獲得正能量。他們在這些情境中,不但能學到知識,還能不斷獲得情感體驗,持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在小學數學的高段教學中,教師運用情境教育方法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明確此教學方法首先是為數學教學服務的。這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課標充分備課,應該知道在課堂上創設的情境是為自己的教學內容服務的,是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連的。筆者通過實證調查發現,很多小學高段的數學教師為了給學生創設情境,可謂絞盡腦汁,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創設的情境未必適用于自己的教學內容,從而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教學的重難點也沒能得到突破。這樣的教學情境是無效的,學生無法在這些無效的情境中有效獲得知識,學到技能,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自然也無法實現。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時,一定要選取有效的情境,應與課本知識緊密相連,在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熱情的基礎上,讓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也能凸顯。
小學數學教師在選取情境教育方法教學、創設數學情境時,會從小學生的生活中去尋找和發掘情境,比如為學生設計有趣的游戲,將學生帶到知識學習中;為學生講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讓學生通過這些故事情境,學習一些必要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不管是哪一種情境教育方法,都要將小學生置于首要地位,都要以有利于學生學習為原則。這主要體現于教師設置的情境,一定要是小學生能理解的,是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規律的。若是設置一些小學生不能理解的情境,就會阻礙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會讓他們覺得數學知識很難,從而失去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這就要求不同學段的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掌握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實際水平,在選取情境教育素材時,能符合不同學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可以讓不同學段不同認知水平的小學生都能在情境教育中汲取知識養料。
高效的情境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特別是來源于小學生生活的情境更是拉近了小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其從這些真實的情境中可以實現與數學知識之間的對話,覺得數學知識并不僅僅存在于課本上,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教師結合數學知識對這些真實情境進行提取和再創造,可以帶小學生進入一種很熟悉的知識學習過程中,并對這些情境中的知識進行再加工,讓學生對知識學習產生強大的欲望,從而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類似問題。這些真實的情境,提高了小學生對真實生活的敏感度,激勵他們更加用心地觀察生活,提取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小學生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積極應對生活,在生活現象中獲取一些數學知識,豐富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運用情境教育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基礎上,還要注重情境素材的多樣化,豐富情境教育的方式。因為單一的、格式化固定化的情境教育很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課標也強調教學的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師應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生活化知識,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過程,為小學生創設靈活多樣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些多樣化的情境中能夠體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從而靈活運用課堂所學,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在多樣性的情境教育中還得注意情境之間的連貫性,為小學生通過行云流水般的不同情境,流暢地進入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通過層層遞進的情境,通過教師的逐步拓展,帶領小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數學知識學習中,讓小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充實,目標更加明確。讓小學生在多樣化的、流暢的情境中,掌握數學知識學習的命脈,不斷提高各項能力和素養。
來源于生活的數學知識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關,教師對這些生活經驗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選取流暢化的情境教育素材,可以讓高年級小學生始終保持對數學學科的熱愛,以實現培養其數學學科素養的目的。那么,該如何創設符合上述原則的情境?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境教育知識,確定高年級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一章的內容中,為學生設計了如何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符合六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圍繞這一單元的內容設計,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生活素材,讓這些情境素材在教學中連貫起來。但是教材中呈現的多是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數學知識中的情境素材,根據教材,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確定這一單元應該培養小學生的哪些核心素養,應該如何培養這些核心素養,從而讓情境教育的方法能夠恰到好處地發揮作用。
充分掌握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喜好,調動學生積極性。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學會最基本的知識,還要注重激發小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設計能夠讓學生“活”起來的情境,引起其共鳴,使得整個課堂中的學生都能全身心參與,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從而讓情境教育服務于學生、服務于課堂。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情境,通過這些多樣化的情境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比如生活情境、游戲情境和故事情境。這三種情境在具體的實踐中是比較有效的,且是能讓小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的情境,是能夠升華高年級小學生情感的情境課堂。
趣味化的生活情境。運用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讓小學生在這些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自由想象和思考,通過觸碰這些真實的生活情境,自己探索生活中的規律,探索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要讓學生感到這一探索是新奇有趣的,從而在情境教學中培養其數學思維能力。當然,這些趣味化的生活情境一定是要與數學知識的學習相關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例如比例、分數、方向等這些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實踐的。讓學生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再現,自己探索和獲得這些知識,會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更吸引學生,更能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素養和能力。
生動的故事情境。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可以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來實現。比如在講解圓周率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古今中外科學家比如阿基米德、祖沖之等的故事來展開。通過這些科學家對這一數值的研究,不但讓小學生知道這一數值的來歷,還讓其能夠得到對自己的啟示: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研究,不斷地發現,是對科學探究最起碼的尊重。從而啟迪小學生:學習榜樣的力量,在學習中不斷進取、努力奮斗,方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趣味的游戲情境。要在游戲中為學生制造數學的懸疑和沖突,鼓勵小學生探究發現,從而培養其不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游戲,學到知識,活躍思維,保持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喜歡上數學課堂,在數學課堂上實現全方位的發展。
為了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實到位,教師應該注重引導。而為了實現有效的引導,教師在情境教育過程中,先要對課堂做好預設,預設課堂上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學習中會遇到什么問題、在上課過程中學生表現與教師的課堂設計存在一定偏差時應該如何應對等。通過提前預設,教師就可以輕松應對課堂上遇到的問題并引導學生走出誤區。比如在對百分數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可能理解上有難度,教師就要提前預設問題,從而在課堂上為學生做出有效的指導,指引學生走向正確的學習道路。
當然,在預設問題時,教師不但要預設與知識相關的問題,還要預設與能力和素養有關的問題,注重高年級小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比如教學百分數時,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情境——超市打折等問題,點燃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從而培養其運用百分數解決打折問題的能力,培養其用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高年級小學生的生活正能量。
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師在情境教育過程中,要實現得當的引導,切忌長篇大論、啰里啰唆。要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索未知,遇到小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予以恰當的提示即可,以便為小學生指明前進的道路。
在運用情境教育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創設的情境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如果是多個情境時,要注意情境之間的過渡和關聯,盡量不要出現情境混亂、不連貫的場面。因此,教師在運用情境教育方法時應充分掌握好“度”。也就是說,教師創設的這些情境,要服務于課堂和學生,要注意適度,盡量不要過多。因為過多的情境可能會讓小學生的知識學習陷入混亂,使他們沒有太多時間沉淀和思考、理解和消化知識。
通過情境教育的方式教學,可以促進高年級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遵循情境創設的原則,在實際教學中與學生同學習、共進步、跟時代、同創新、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