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里(山東:平邑縣金銀花實驗學校)
“雙減”政策是國家近些年提出的教育改革政策。該政策主要針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旨在要求該階段教育組織及教職人員減輕學生負擔,實現快樂學習。該政策的提出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促使人們意識到當前教育給學生造成的負擔過大,也改變了人們以往對教育的看法,即以往很多人認為,只有多學多做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果,并不認為教師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有任何不妥。但“雙減”政策出臺后,人們發現,予以學生大量作業,會給他們造成巨大的負擔,而學生面對巨大負擔往往會出現消極的學習心理,甚至產生厭學情緒,說明這種方式不可取,教育必須改革。這一背景下如何貫徹政策目標,做好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工作就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于是,分層作業設計方法得到了人們的關注,理論上依靠該方法能夠在不影響作業教育效用的情況下,減輕學生負擔。故為了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該方法的作用,有必要展開相關研究。
目前,依然有很多小學數學教師抱有多學多做的觀點,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慣用“題海戰術”,使得作業題量過大。以某教師連續三個月的作業設計成果為例,數據顯示,該教師設計的作業題量平均在20~25 道。再通過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均值來看: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平均要消耗1~2 個小時。加之其他學習任務,足以證明該教師布置的作業題量過大。過大的題量會從三個方面給學生帶來負擔:第一,學生完成作業需要消耗比較長的時間,其間還需要專注于作業,十分消耗精力,因此會導致學生感到較大負擔;第二,學生年紀尚幼,自控能力比較弱,因此在做作業時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想去“玩”,但在完成作業之前,學生想要“玩”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說明學生的意志與行為被迫相反,這種情況下學生內心會有被壓迫的感受,給學生造成比較大的負擔;第三,作業與其他教學任務會消耗學生大部分的精力與時間,學生完成了作業與其他教學任務之后,已經沒有精力與時間去“玩”,自身天性得不到釋放,故學生會逐漸開始產生厭學情緒,該情緒下,原本就已經較大的負擔還會進一步放大。
無論教師如何設計作業,作業必須具備一定的難度,否則就無法實現讓學生將課堂所學融會貫通的目的。但很多教師的數學作業設計成果都存在難度不合理的現象,即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會有意識地對作業難度進行控制,且教師有很強的控制能力。但是作業面對的是所有學生,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存在差異,因此教師無法保證作業難度符合所有學生的需求。作業設計成果對于部分學習水平偏低的學生而言,可能會出現難度過大的現象,反之,可能在學優生眼中,作業難度過低,沒有必要去完成。無論發生何種情況,都會給學生帶來較大負擔:對于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而言,完成難度超出自身認知規律的作業十分困難,因此會有較大負擔;對于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而言,完成難度遠低于自身認知規律的作業是在做無用功,重復這個行為會有心理負擔。
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設計出統一的作業,出現作業設計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假設課堂教學講解了“四則運算”,一部分學生對于其中加減法的了解比較深入,但對乘除法的了解相對膚淺,另一部分學生的情況則相反,統一的作業會導致某一部分學生感到不適應。這說明作業沒有針對學生能力結構來進行設計,具體影響與上述“作業難度不合理”相同。除此以外,缺乏針對性的作業還會弱化作業對學生的教育功能。如果教師設計的數學作業中有大量的加減法、少量的乘除法題目,那么擅長加減法、不擅長乘除法的學生,就無法通過作業來加強自身對乘除法的理解,反而要重復自身擅長的加減法訓練。這也會給學生造成較大的負擔。
分層作業設計脫胎于現代教育理念提倡的“分層教育”思想,是一種按照學生學習情況等指標,對學生能力水平進行評估,然后依照評估結果,將學生劃分為某個層次,最終針對各層次學生進行作業設計。層次一般可劃分為高、中、低三個,每個層次有自身的準入標準。教師根據評估結果可判斷學生符合哪個層次,按照“能力相近”原則,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在這一基礎上,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成果可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會導致同層次學生出現不適應感,自然也不會給學生帶來過大的負擔。同時,“分層教育”思想強調,教育應當以學生為主導,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展開工作,作業設計也要遵從“分層教育”的理念,結合學生需求去控制作業題量等,這樣才能全面貫徹“雙減”政策,讓學生減負。
根據分層作業設計概念,針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現狀和存在問題,下文將提出相關改進方法。共分兩個步驟,分別是學生層次劃分、不同層次數學作業設計。
1.學生層次劃分
教師在實施分層作業設計方法解決現狀問題之前,應當先對學生進行分層。分層方式為:第一,教師要建立科學的學生評估體系,該體系中要包含完整的評估指標,諸如學生作業正確率、學習效率等,同時各指標中還要有合理的評分機制,以便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指標評估,然后計算總分,根據總分進行層次劃分;第二,教師要掌握搜集學生評估信息的方法,即評估體系的各項指標為教師指明了評估方向,但要對每個學生進行實際評估,就必須先獲取各指標中的信息,因此如何有效地搜集這些信息是教師要注意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觀察統計,或者借助技術手段來搜集信息,這樣才能得出實際結果;第三,根據評估結果,教師要遵從“能力相近”原則,并結合各層次準入標準對學生進行分層。以某教師為例,該教師將高、中、低三個層次的準入標準定為100 至90 分、80 至70 分、60 分以下,然后依靠評估體系與評估方法對某個學生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該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水平為71 分,那么該學生就可以被劃分到“中”層次。以此類推。
2.不同層次作業設計
在學生層次劃分之后,教師可以采取相關方法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作業設計,并借助這些方法解決現狀問題。具體如下。
(1)合理把控題量
“雙減”政策下,大多數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設置的題量較大,這是給學生帶來較大負擔的主要原因。故分層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對題量進行控制,確保題量趨于合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少題量才能算作合理當前并無定論,很多教師也因此而無法對題量進行合理把控。建議教師與每個層次的學生進行溝通,并結合自身平日對學生的了解,針對不同層次設置作業題量的合理區間。以“高”層次為例,該層次學生普遍具有學習效率高的特點,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相關數學知識,那么對于該層次學生,教師就沒有必要采取“題海戰術”,而是與學生進行溝通。通過溝通,在不影響作業教育功能的情況下,以學生認為合理的題量為標準進行設計即可,面對其他層次的學生也可以采取這種方式對題量進行控制。這樣既能保正題量,同時又能兼顧作業教育效用程度與學生需求,避免作業題量過大給學生帶來較大負擔,很好地貫徹了“雙減”政策。
(2)調節作業難度
作業難度同樣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給學生造成較大負擔的原因。針對這一原因,教師應當緊貼分層作業設計的核心思想,針對性地調節作業難度。以“中”層次學生為例,該層次學生對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基本概念已經成立,但普遍還不能熟練地運用知識,故相比于“高”層次學生,教師設計的數學作業在難度上要相對較低,但也不能讓作業難度過低,一般建議設計一些基礎的知識訓練題。參照這種方式即可對作業難度進行合理調節,確保作業難度符合各層次學生需求,解決作業難度不合理且難以調節的問題。
(3)加強作業設計針對性
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當中,應當對學生個體差異情況有充分認知,要意識到即使是同層次的學生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作業設計當中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工作。為了實現目的,建議教師在學生分層之后,再次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同樣依據“能力相近”原則,將能力結構相同或相似學生分為一組,然后在作業題量總數一致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的題目數量、難度進行調節。諸如某小組學生不擅長一元一次方程,那么這一類的題目在數量上就要相對增加,難度則要適度降低,其他學生擅長的題目可以在數量上減少,而難度要適度提高。
首先,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非常復雜,且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所以為了保證作業設計符合學生需求,避免學生負擔過大,建議教師開展兩項工作:第一,定期對學生進行持續性的學情評估,根據每次評估情況對學生所在層次進行調節,這樣能避免學生學情變化后針對性的作業設計跟不上變化的情況發生;第二,教師可以在各層次作業設計當中設計一個“非必做題”。這個題目要包含現階段主要的數學知識點,因此這個題目相當于一個挑戰,學生可以不做,也可以選擇做。如果學生能夠完成就代表學生已經掌握了現階段的知識,說明學生學情發生了變化,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地調整作業設計策略,諸如結合新知識進行作業設計。
其次,“雙減”政策除了強調作業減負以外,還提出了實現快樂學習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要求,全面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當中,不僅要對題量、難度等進行把控,還要豐富作業形式。具體做法就是:在作業設計當中結合學生的興趣取向,將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融入作業當中。這樣的作業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也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其做作業的行為屬于自發行為,而不是在教師要求下的被迫行為,因此能夠給學生帶來快樂體驗,實現快樂學習目標。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提出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暴露出許多問題。問題的存在說明以往作業設計理念、方式不合理,不僅不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還會讓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對學生整體學習造成影響。為此,教師應當采取分層作業設計方法,遵從“分層教育”思想,提高作業合理性、針對性,讓學生充分受到教育,并有良好的受教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