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中心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下稱《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與小學做好銜接。可見,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在幼兒教育階段,一定要做好與小學的銜接,使不同的兩個教育階段銜接好、過渡好,為幼兒的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綱要》指出:要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創設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由此可見,創設寬松的探究氛圍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前提。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知道,幼兒的錯誤代表著他們當前的認識水平。因此,當幼兒出錯時,我們不能一再地進行追問,因為一直問幼兒,會讓他們想,是不是我說錯了,由此造成心理上的害怕,失去安全感,以后自己的猜測猜想就不會大膽表達了。例如,在科學活動“沉與浮”中,幼兒通過操作探索,初步知道了木頭、泡沫等物體放在水里是浮起來的,鐵、水泥等物體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但當問到“那能用鐵和水泥做船嗎”。幼兒馬上說不能,要沉下去的。教師通過與幼兒一起上網查找資料,看鐵船和水泥船在水中航行,一起嘗試著用鐵做的盆等漂浮在水面上。幼兒知道了并不是重的東西一定會沉下去,而當它做成了其他的東西,改變了形狀,它也許就會浮起來。通過這件事情,我們認識到了要給幼兒出錯的機會,對幼兒的出錯行為要表現出寬容和接納,不能急于否定他們的回答,應該學會等待他們,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進行主動建構。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稱《指南》)明確指出:要接納、鼓勵、支持孩子的探究行為。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對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的不同意見要表示尊重和接納。幼兒年齡小,他們的想法和興趣肯定和我們大人不一樣,但當幼兒表現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要參與到他們中間,用眼神、動作或者肢體語言表現出對他們行為的肯定、接納,這時,他們就會有安全感,在探究活動中更積極更主動。如,教師不喜歡的西瓜蟲、蚯蚓、蝸牛等小動物,而幼兒就很喜歡,他們喜歡把它們放在手心里感受在手心里的感覺,喜歡探究蝸牛怎么會縮到殼里,喜歡探究西瓜蟲一碰觸怎么就會團成球……他們在散步的時候,經常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觀察著、議論著。對于幼兒的這種行為,我們就要尊重、接納,并給予適當的支持。可以適時地提供相應的工具材料,如捕蟲器、捕蟲夾等,提出一些能引導他們繼續探究的問題,引導幼兒繼續探究,必要時生發活動,幫助幼兒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知識。
好問是幼兒階段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在一日生活中,幼兒會產生很多問題、提出很多的疑問,而我們要保護幼兒好問的天性,引導他們逐步解決問題。
種植園地的豌豆抽出了一根根長絲,幼兒想要給豌豆搭個架子,他們拿著小竹竿嘗試了幾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后,來求助我們:“老師,怎么樣搭架子才能不被風吹倒呢?”“老師,幾根小竹竿一起搭,才能穩穩地站立啊?”根據幼兒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了有趣的三腳架科學探究活動。在整個活動中,我們始終堅持讓幼兒提出問題,用最真實的情境,引導幼兒一步步地探索,調動他們的探索欲及求知欲,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
當幼兒提出問題時,不管你在不在做其他事情,不管你知不知道答案,都不能避開他們的提問或者批評他們,而是應該給予積極的回應,順應幼兒的問題,并提供支持,和幼兒一起去解決問題,獲得正確結果。這樣,當幼兒到了小學后,也會積極地提問,積極地解決問題,所有這些,正是小學教育所需要的。
良好的傾聽習慣影響著幼兒進入小學后的學習。在和小學教師進行討論交流的時候,他們反饋更多的是,現在的孩子老師在講的時候不認真聽,導致其回答不出問題,還有的是同伴在講的時候不認真聽,分享不到同伴好的經驗與做法。小學教師也強調,傾聽習慣在幼兒園階段就需要好好培養。如在科學探究活動“有趣的小鳥”中,我們在幼兒操作探索前先提出“請你去試一試,用什么辦法能使你的小鳥站立起來”這個問題,就是要讓幼兒注意傾聽老師的提問,只有認真傾聽了,才能知道這次探索的是什么,我要進行什么樣的操作。如當幼兒操作結束后,讓他們來講述自己的實驗過程。這里,就要求幼兒要認真傾聽別人的辦法,是不是和自己的一樣,哪個方法更好,等等。這樣,就能又一次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了。因此,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教育幼兒:在操作前,要先聽清楚老師的要求再探索;在觀察時,要先聽清楚老師的問題再探究;在進行實驗記錄時,要先聽清楚老師的要求再記錄……久而久之,他們就有了一雙會傾聽的耳朵,有了良好的傾聽習慣。
科學探究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之一,在探究的過程中,他們能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當操作探索獲得成功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開心快樂,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進一步增強自信心。如在進行“有趣的三腳架”探究活動時,有幼兒嘗試了很多次,三腳架始終站不起來,就再也不肯去嘗試,出現了畏難的情緒。這時教師就用鼓勵的口吻說:“你可以的,再試一次好嗎?”“把竹竿分開一些,再來一次。”在教師語言的鼓勵下,這些不肯再試試的幼兒終于跨出了一步,和老師一起探索操作,經過多次練習,掌握了動作要領。可見,當幼兒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適時的引導、適度的幫助會為幼兒的探究指明方向。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的成功及教師的表揚鼓勵,會讓他們的自信心增強,以后當他們再面對困難時,他們再也不膽怯了。這樣的學習品質,在小學乃至于以后的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有時需要小組來探究一個主題和內容,需要小組成員相互商量、做出合理的分工,配合完成探究任務。如在探究活動“有趣的三腳架”中,要讓三腳架穩穩地站立起來,就需要和同伴一起合作,我握緊竹竿,你繞好線,他打好結,這樣,三人合作,三腳架才不會散落,才能穩穩地站立起來。這種合作式的探究活動,能讓幼兒學到如何分工、如何協調配合才能完成任務。在這樣的探索操作中,使幼兒知道,要讓竹竿穩穩地站起來,必須與同伴友好合作,互幫互助。可見,科學探究活動為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機會。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進行科學探究時要借助于對物體的直接操作。因此,幼兒的科學知識的探究,主要通過反復操作、主動探究完成的。基于此,我們更應為幼兒提供有意義的操作材料。
科學的探究材料更多的是身邊容易收集和獲得的材料,能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體驗到通過創造能讓簡單的材料發揮更大的價值,從而使他們真正樂于學習、樂于創造和探索。如在探究活動“各種各樣的瓶子”中,我和幼兒一起收集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瓶子,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創設了一個瓶子展覽館,讓他們在瓶子展覽館進行操作探索:這個是養樂多的瓶子,我知道是用塑料做的;這個是我們早上喝牛奶的瓶子,上次我們已經試過了,是用紙做的,好神奇哦,紙瓶子裝牛奶不會爛掉;這個是花瓶,我媽媽最喜歡買花插在花瓶里,這個是用玻璃做的,玻璃瓶要小心點,摔在地上要打碎的。如在科學活動“有趣的影像”中,我和幼兒一起收集了生活中很多物品:小朋友吃飯時的不銹鋼勺子、碗、餐盤等等,引導他們與這些物品進行互動,讓他們說一說會有什么發現,“我發現餐盤里有個我”,“我發現勺子里的我是倒過來的”,“我發現我的勺子里的我是站立的”……就這樣,他們在這樣一個富于探索性的學習環境中根據各自的經驗觀察著、探究著、表達著,在與各種各樣的瓶子、能照出影像的各種物品不斷互動的過程中,不停地探索著、操作著……
《指南》指出:幼兒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因此,我們在給他們提供材料時,不能只是看的,而更應該是可以擺弄的。例如,在科學探究活動“神奇的海綿”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海綿和一個玻璃瓶。首先,出示大塊海綿,讓幼兒猜一猜這么大的海綿能放進這個瓶子里嗎?絕大多數幼兒都說不可以,因為海綿這么大,瓶子這么小,是不能放進去的。猜測之后,我引導他們親身去體驗一下,試一試,到底這么大的海綿能不能放進這么小的瓶子里。通過與材料的積極互動和實際操作,幼兒獲得了經驗,原來這么大的海綿是可以塞進瓶子里的。那一個瓶子,到底能塞幾塊海綿呢?我為幼兒提供了數量更多的海綿,引導他們將海綿塞到透明的玻璃瓶里,通過不斷的反復操作,感知海綿是有彈性的,用力捏一捏,能隨意改變形狀。在探究操作中,正因為海綿的特性,可以隨意改變形狀,以及海綿各種不同的變化,激發了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探究欲望也隨之增強,對活動的興趣、堅持性也隨之提高,很好地做到了從幼兒園到小學實踐操作經驗的過渡,為進入小學做準備。
《指南》明確指出: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我們要尊重。我們都知道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他們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充分尊重這種發展之間的差異,通過多種方式,使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眾所周知,幼兒的科學經驗是通過操作材料而獲得的,我們在為他們提供材料時,還要充分考慮材料層次性,使幼兒在選擇材料時,能夠按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主動探索,主動建構新的知識。如科學探究活動“沉與浮”中,我們在提供材料的時候就是考慮到幼兒的差異,有層次地投放材料。第一層次,提供鐵塊、塑料積木、木塊等,讓幼兒通過操作發現,重的東西會沉下去,輕的東西會浮起來;第二層次,提供同樣大小的鐵球和泡沫球,同樣大小的乒乓球和橡皮泥小球,偶爾通過操作發現,同樣大小的東西,重的沉下去,輕的浮起來;第三層次,提供海綿、開口的乒乓球、沒有蓋子的玻璃瓶,幼兒通過操作發現,這些東西會浮起來,但是我們也有辦法讓它們沉下去。有層次地投放材料,可以使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都能與適宜的材料之間產生互動,從而獲得發展。
總之,我們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更應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為幼兒進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