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立純 劉禹錫(江蘇:常州市新北區三井街道河海幼兒園)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是有能力的知識發現者,可以通過材料的操作和開展交往活動獲得豐富經驗。小學的科學課程也將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師要充分理解科學發現對于兒童科學發展的重要價值,保護兒童對材料探究和發現的欲望。
科學發現室(以下稱“科發室”)的主要作用是給幼兒的科學發現和科學探究提供專門的空間和設施,讓幼兒在科發室自主探索,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兒童通過對材料的操作、擺弄,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科發室活動中,我們和幼兒一起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通道對活動材料加以開發、搜集、改進、整合。不斷總結經驗、分享成功,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啟幼兒的快樂科探之旅。
在創設科發室時,一些教師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將一些成品玩具分類擺好,缺乏操作性,這就導致科發室更像陳列室,材料的作用僅限于“看一看”,幼兒無法真正利用它們進行探究,實現不了科學教育的真正目的。
兒童的探索活動依賴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技能,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才是幼兒感興趣的材料。在幼小銜接階段課程的實施上,我們思考著把科學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在生活材料中探尋有科學教育價值的材料:如“鏡子”“電動玩具”“齒輪”等,讓幼兒感受到科技產品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帶到科發室,一系列貼近幼兒生活、以科學教育為核心展開的生活探究活動就自然生成了,如“勺子上的哈哈鏡”“瓶子蓋子配配對”“小鑰匙找朋友”……除此之外,我們發揮家長資源優勢,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系列“科技小制作”,陳列于科發室供幼兒進一步探索;師幼共同搜集操作材料,共同開發多種玩法,進行系列探究,如:陀螺——制作轉動時不同的形狀、乒乓球——彈力、不倒翁、旋轉的花等。力求在熟悉的材料中讓幼兒滿足操作探索的需要。
游戲是兒童在幼兒園階段的主要學習方式。在大班后期除了游戲外,在科發室探索過程中融入小學生學習知識的模式,讓幼兒提前感受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此來縮小幼小銜接的跨度。
以探究為核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比較等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什么樣的材料適宜幼兒探究的特點?關鍵是材料的可操作性和可探索性。材料的提供應能給幼兒帶來不斷操作的欲望,并能從中獲得多方面的體會,持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
如,在制作泡泡水的過程中,我們投放了水、洗潔精等,幼兒通過探索各種材料的用量,經過不斷嘗試最終成功制作出“泡泡水”。在探索“雞蛋浮沉”奧秘時,不斷改變鹽水濃度后,看到雞蛋沉浮的變化,幼兒樂在其中。在探索“奇妙的聲音”時,我們帶著幼兒敲打小樂器、罐子等物品,觀察,聆聽,發現“噪音”和“樂音”的秘密。經過探索,幼兒獲得了真正的內化經驗,以此延伸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小小音響師”等一系列活動。
幼兒在相互的游戲中共同探索與操作,相互學習,獲得了新的操作探索方法,更增添了對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在幼兒園向小學過渡的階段,科學學習的內容也隨之變化。要根據幼兒不同能力基礎、不同的生活經驗水平、不同探索要求,選擇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探索內容,這對我們提出較大的挑戰。
幼兒的探索活動的持續開展依賴于他們現有的生活經驗和技能,我們盡量將幼兒科學內容與小學科學內容整合,以此減少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不適應。為此,我們采取了有層次性投放探索材料的策略,尊重幼兒的原有知識經驗以探究為核心。具體表現為:1.針對同一活動設計不同的探究內容;2.針對同一探究內容提出不同的探究要求;3.針對同一探究內容實現不同的探究目的。如在“好玩的磁鐵”實驗活動中,投放磁鐵及相關材料,探索哪些材料的物品可以被磁鐵吸住。為了探索磁鐵的吸力的大小,隔著物體還能不能有磁性,磁鐵的正極與負極的關系,我們給幼兒提供了罐子、木板、迷宮圖等;為了能讓幼兒呈現自己的實驗結果,我們還提供了記錄單等;我們還提供了輪胎等材料,讓幼兒利用磁鐵的特性,制作磁力小車。
投放的材料既要符合幼兒原有水平,又要能起到不斷提升幼兒經驗的作用。有挑戰性的科學探究材料的提供,使幼兒的探究興趣被激發出來,他們用各種辦法嘗試,最終獲得新的經驗。幼兒的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都得到全面發展。
在科發室創設初期,各個區域是按探究類型劃分的,但在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樣按探究類型劃分的獨立區域并不能滿足幼兒自由探索的需求。幼兒被框定在一定范圍內,各區域不能相輔相成,缺乏整體性。比如大班進行熱水怎樣快速變冷的探究,如果搜集全需要的材料,就必須跨區進行,這就給教師的指導帶來了困難。
我們根據幼兒的探索研究需求,將科發室以功能劃分為材料區、實驗區、制作區、生活區、閱讀區等五個區域,各區域相對獨立,支持幼兒的主動探究,自由自主地利用探究所需要的資源。
材料區——將游戲材料分類放在材料收集區內并貼上標簽,便于幼兒進行自主管理,提高了材料使用的有效性。教師、幼兒、家長是共同的材料收集者,根據科學探究目標、內容需要共同收集。同時,幼兒可以利用現有的材料自主開展探究游戲。
實驗區——提供低結構的探究材料,供幼兒操作和發現,培養幼兒的發現精神,讓幼兒的發現成為習慣。
制作區——以主題引領開展活動,按照主題活動進入和發展的順序不同,允許幼兒依據自己的科學經驗進行科學活動。
生活區——將生活中的科學知識進行總結和羅列,生活區就承載著這樣的功能,讓幼兒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學,讓科學回歸生活。
閱讀區——我們在區域內提供與科學相關的兒童書籍或圖片,以此拓展幼兒的科學知識面及科學知識獲得途徑。
此外,我們還結合園所實際,將植物角納入科發室的生物區。幼兒在科發室活動中觀察、記錄、探究植物的生長規律,以此拉近兒童與自然的距離。科發室還創設了一個與科學教育相適應的環境,為保障科學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時間、空間、材料等方面的保障,發揮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功能,為幼兒的科學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我們以課程觀指導科發室的創設,發揮它獨特的作用,促進幼兒科學能力的發展,讓科發室成為幼兒進行科學探索和發現、獲得經驗和能力的重要途徑。
兒童的思維是連續性的,當幼兒發現問題產生矛盾并產生思維碰撞的時候,科學教育的契機就來了。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可以在這樣的碰撞中產生,隨機教育也就由此開始了。幼兒園科發室是科學課程資源的有效來源,為課程的開展提供重要的途徑,在課程開展過程中,為幼兒的進一步探索和發現提供機會,通過不斷調整課程研究方式,利用好有效資源,以此尋找科學現象產生的根源。
如,在小雞的孵化過程中,需要受精蛋才有可能孵化出小雞,人們用智慧給了我們科學而簡單的方式“照”,而不是去解釋“什么樣的蛋才是受精蛋”,小雞的孵化需要保溫箱,常溫箱和保溫箱孵化的對比,更直觀地展現了孵化小雞的科學方法;在飼養蠶寶寶的過程中,幼兒發現蠶的幼蟲居然是黑色的、蠶寶寶隔段時間就不吃不喝、有的蠶結的繭是白色、有的是黃色……圍繞蠶的一生,蠶的身體等開展課程探究。
在探索課程中,為提供幼兒可操作、可觀察的真實事物,能促進幼兒認知更全面更直接,圍繞“主角”進行對話,及時捕捉幼兒的需求信息,篩選各類資源滿足現階段幼兒活動需求。在探索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和經驗,我們觀察幼兒行動、對話、表征內容等,強化有效資源、弱化無效資源,在互學互助中探索發現。當幼兒確實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我們共同討論并解決問題,給幼兒提供適宜的幫助,讓幼兒的探索更深入。
小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是通過科學實驗與科學知識相結合,然后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科學知識和生活息息相關,構建科學探究性課程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構建生活化探究課堂。而幼兒園科發室也是與幼兒的操作、探索、發現聯系在一起的,通過提出問題—操作調整—探索發現,滿足幼兒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培養幼兒的探索發現精神。
在以往的科發室常見到許多實驗步驟演示圖,幼兒跟著步驟操作來驗證結論。這樣的驗證型探究并不適合幼兒進行,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小學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我們在此基礎上,做出了調整。
提出問題——科發室在給出實驗步驟之后,將結論改成問題,提出探究任務。
操作探究——教師提供多層次和多種結構的實驗操作、實驗探究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觀察實驗、收集實驗證據、進行結構化探究并對實驗過程進行記錄。
形成結論——通過收集科學證據、實驗問題探究、分析總結得出實驗結論。
這樣的探究不僅僅能有助于幼兒快速獲得一些實驗技能,也更有益于培養幼兒科學思維能力。這樣,經過長期積累,幼兒就可以自己動手去參與設計一些簡單的小實驗。這樣的探究過程,推動幼兒科學思維能力的提高,幼兒能帶著“問題”進行科學探索,能提出有質量的科學問題。這樣,幼兒的科學思維能力形成良性發展。與此同時,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的互動,讓他們的探究興趣更為濃郁。
在幼兒園科發室的創設過程中,我們充分尊重幼兒,使之在與環境、材料、方法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我們要關注幼小銜接時期幼兒特殊需要,讓探索成為幼兒的習慣,更加有效地發揮科發室的作用,使之成為科學領域幼小銜接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