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荷娟(江蘇:丹陽市里莊中心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虞永平教授在對幼小銜接的解讀中提道:“要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由此可見,二者的目標是緊密契合的,它們都致力于引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科學探索欲望和動手實踐。在當前“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幼小銜接更加重視幼兒的興趣和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根據學齡前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生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思維特點,我們以科學區為例來談一談,我們是如何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為順利進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的。
陳鶴琴曾說過:“兒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材料是幼兒探究和操作的物質對象,因此材料的結構和投入非常重要,它能使我們看到幼兒的探究過程,看到幼兒的發現過程與結果和教師假設之間的關系,看到幼兒不同的探究方法及表現出來的實際價值。我們不僅要為幼兒提供他們感興趣的科學材料,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專注于科學區的探究活動,還應該在投放材料時把握材料的適宜性,要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游戲、操作特點進行投放。材料的投放還需兼顧難易適當,能夠讓幼兒在操作擺弄科學材料時觀察到某些科學現象并能夠理解。因此,可從以下兩方面來做好“科學發現區”的材料投放。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引發、支持幼兒主動探究和發現的過程,我們依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精神的要求選擇相應內容,提供了大量能引發幼兒探究并物化教育目標和內容的玩具、實驗用品、操作材料和工具,創設能鼓勵幼兒主動探究學習的區域環境,為幼兒的自由選擇、自由取放、自由操作、自主游戲和發現學習創造了充分的條件。如,在學習了“有趣的影子”后,為配合完成目標“讓幼兒初步了解影子產生的原理,萌發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樂趣,通過參與實踐操作活動,感知影子的特征,了解影子的變化”,我們在科學區投放了白色屏幕、皮影道具、電筒、各種動物造型等,還提供記錄表等表征材料,讓幼兒在反復操作、驗證的基礎上,進行記錄、對比,感知不同角度、不同距離光照后,影子的變化。
幼兒會因為自己的能力而轉變對材料的興趣,會因材料的變化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應針對幼兒的興趣、操作水平適時更換材料將活動推向深入。例如,有一天,一個幼兒帶了一只蝸牛來到幼兒園,立刻吸引了同伴的注意。他們圍著蝸牛,提出了很多的問題:“老師,蝸牛喜歡吃什么?”“老師,蝸牛的家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蝸牛的眼睛呢?”“小蝸牛有幾個角呀?”教師抓住了幼兒對蝸牛的興趣,在科學區中成立了“蝸牛養殖基地”,投入了放大鏡、調查表、書本等相關材料,和幼兒開始了探究蝸牛之旅。通過圖書閱讀,幼兒知道了:蝸牛喜歡在潮濕的地方;蝸牛喜歡在菜田里;蝸牛不喜歡陽光……通過放大鏡的觀察,幼兒發現了:蝸牛有兩對觸角,上面有一對大的,下面還有一對小小的。通過聞、摸、看等方式,他們知道了:蝸牛有殼、有嘴巴、有肛門、有腹足、有氣孔、眼睛長在大觸角上,而且是牙齒最多的小動物。一天,幼兒在觀察的時候發現,蝸牛吃的生菜快沒有了,此時他們又產生了一個問題:“蝸牛除了吃生菜,還能吃什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幼兒為蝸牛準備了許多食材,有萵苣葉、山芋、花菜、胡蘿卜、萵苣、青菜、豌豆、青菜花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們發現萵苣、山芋、胡蘿卜、青菜蝸牛是吃的,花菜、豌豆、青菜花蝸牛不吃。探索分享交流蝸牛習性的過程,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也提高了他們動手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其實,科學離幼兒并不遙遠,就在他們的身邊。
學習的主體是幼兒,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主動探索應該是幼兒發自內心的興趣需求,只有將幼兒本身的主體意識喚醒,激發出幼兒學習的內驅力,幼兒才能夠積極主動地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投入探索學習之中。幼兒在情感需要得到滿足時學習最主動。因此,我們非常注意從以下兩個方面去營造幼兒主動探索的心理氛圍。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幼兒只有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下才會大膽地放手去探索,才會愿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真實感受。因此,在幼兒的想法與老師不同時,教師要尊重幼兒,低下身子,走進幼兒的心理世界,耐心地傾聽他們真實的想法,不能只是簡單地訓斥和否認,更不能把教師的觀點強加給幼兒,要讓幼兒在相互平等的融洽氛圍中再次探索,重新發現并接受新的知識。如,在一次玩“滾球”時,一幼兒告訴我說:“老師,這兩個球在這塊板上滾落速度一樣。”而他的探索結果與我的答案大相徑庭。我并沒有糾正幼兒的錯誤,而是耐心地觀察了幼兒操作的過程,結果發現幼兒使用的兩個圓柱積木光滑程度不同,而他正好把粗糙的球放在光滑的板上滾動,從而導致滾落的速度一樣。于是,我讓幼兒從圓柱積木的光滑程度上觀察探索,使幼兒輕松自然地重新獲得了新的經驗,并開始重新探索。
科學探索活動的主體是幼兒,所有的教學都是為了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恰當的評價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多元的評價能夠增強幼兒的參與意識。現階段,大部分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評價大多指向的是探究結果等,而忽略了幼兒在活動中的其他表現,這樣會導致幼兒在選擇科學材料時會偏向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玩的,放棄新投放的、自己不熟悉的操作材料,這對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及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存在很大的阻礙。教師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要全面評價,不能只關注探究結果,更要關注幼兒的探究過程。
探究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堅持性、專注力等各有不同。此時,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幼兒給予不同的評價,鼓勵他們做出調整,促進他們不斷地努力學習:對認真探索、積極動腦的幼兒加以肯定和表揚;對能力差的、依賴性較強的幼兒總是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的內驅力在探索中得以充分發揮。
科學探究活動是幼兒主動操作、自主理解的過程。但幼兒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在觀察科學現象時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適時介入。教師要讀懂每個幼兒,了解每個幼兒的特點及他們已有的能力水平,并以此為依據探究進一步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指導策略。
皮亞杰指出:“兒童的建構必須由兒童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去完成。”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主動將自身已有知識經驗和將要探索的內容產生聯結,調動耳、鼻、眼、手等多種感官進行自主探索,從而獲得新的發現。在指導方法上,教師應把權力下放給幼兒,鼓勵他們放開手腳、打開思維,并運用暗示、提問、肯定的方式使幼兒積極主動探索。如探究溶解時,幼兒對能夠在水中溶解的物體頗感興趣,于是教師就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探索,在不斷地嘗試過程中,他們不僅知道了許多能夠溶于水的物體,還知道了一些讓它們溶解得更快的方法,如攪拌、水加溫等。幼兒在自己不斷的嘗試中獲得了許多經驗,他們個個興高采烈,為自己的成功探索而鼓掌歡呼。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不僅使幼兒獲得了成功,更是無形中成了幼兒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奠定了幼兒自信的基石。
幼兒天生話多,他們喜歡講喜歡問。《指南》更是要求我們為幼兒創設一個愿說、會說、能說的語言情境。而幼兒科學探索活動獲得成功或發現疑問時,更有一種積極表達的需求和愿望,他們急需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解決疑惑。因此,在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不能限制幼兒討論,而應鼓勵他們在探索中相互交流,可以和老師交流,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在教師的倡導下,幼兒已養成了邊探索邊交流的習慣,有時還會為一個小小的問題而發生爭論。比如,在開展了主題活動“小鳥,你好!”之后,幼兒對鳥類產生了興趣,在區域活動時,就涌向鳥類標本和各種鳥類圖書、圖片,他們觀察著各種鳥,用已有的知識交流各自的見解,其間幼兒對蝙蝠是不是鳥產生了歧義。有的說蝙蝠是鳥類,因為它長著一對翅膀會飛;有的幼兒反對說,蝙蝠不是鳥類,因為它沒有羽毛。他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并且找到老師尋求答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科學探究時機,教師要巧加利用,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方法去尋找答案。首先要讓幼兒知道,鳥類有哪些特征;其次是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比較,明確蝙蝠是否具有相應的鳥類特征。幼兒通過查閱資料、尋求外援等方式,找到了答案:原來蝙蝠不是鳥類,其一它沒有羽毛,其二它不會下蛋,其三蝙蝠寶寶是吃奶長大的。可見幼兒交流和討論往往會產生新的問題,從而也激發了幼兒探索新知識的愿望。總之,交流有助于幼兒概念和思維水平由低到高不斷地發展。教師在組織幼兒交流時,應注重幼兒同伴間的交流與討論。教師可采用小組交流的方式,既保證每個幼兒有表達的機會,又保證小組內幼兒的觀測經歷與獲得的經驗有一定的差異,以充分實現“交流”的價值。
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經常會遇到困難。為使幼兒在困難面前不氣餒,充滿戰勝困難的勇氣,我們總是鼓勵幼兒、幫助幼兒獨立解決困難。一次玩紙橋時,幼兒想出折瓦楞紙的紙面承受力加強了,就再也想不出其他方法了。此時教師可以趁機參與到幼兒中間,與他們一起共同想辦法。在教師開放式的引導下,幼兒想出了把紙折成丁字形、口字形、拱形等各種變形的方法。幼兒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困難都非常興奮,這不僅極大地調動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同時提高了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和調整,幼兒已深深地被科學區所吸引,他們對科學區中的一切探索活動產生了積極、主動的愿望。因此,教師始終要把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放在首位,根據學齡前兒童與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積極為幼兒創設探究的環境、提供便于探究的材料;要鼓勵幼兒通過直接操作材料,去觀察、發現、探索,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從而激發他們持續地、深入地探究下去。教師要讓這種為探究而堅持、專注、主動的良好品質,為幼小銜接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