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文(江蘇:常州市新北區魏村中心幼兒園)
魏村中心幼兒園是一所位于長江之濱的農村幼兒園,園所圍繞“培養怎樣的幼兒”這個問題堅持在課改道路上不斷思考與實踐。幼兒的長遠發展始終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做好幼小銜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興趣就是我們教育工作的基礎。我們鼓勵幼兒親近自然、釋放天性,綻放生命之花;希望教師解放觀念、開放課程,在與幼兒的共同生活中,享受專業的幸福。因此,我園的學習環境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如,室內區域的科探游戲,有更多生活化的充分體現自然屬性的材料進入區域,供幼兒探索體驗,為幼兒進入小學能擁有良好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濃厚的興趣創造了條件。本文以科學探索區的變革為例,介紹我們是如何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面做好幼小銜接,以期實現幼兒長遠發展這一目標。
科探區域活動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教師創設或利用區角游戲環境,通過各種游戲設備和豐富多樣的材料所進行的科學教育。區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集體教育活動的不足,是一種由幼兒自主選擇、自由探索的活動,教師在其中可為幼兒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小學里的科學小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感知,在這一層面,其實幼兒園和小學存在著共同之處,這也為科學幼小銜接提供了基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科探區并不受幼兒的歡迎,去玩的幼兒基本上是別的區域人已經滿了,才會到科探區,而且多數是在無目的地擺弄材料,探索意識薄弱,探索行為很少,甚至有的幼兒把科探區當成建構區搭建東西。這樣的狀態不利于幼兒進入小學學習系統科學知識,不利于幼兒發展。正是這樣的現狀,迫使教師對科探區進行改革,積極尋找優化策略。
要讓幼兒愿意玩,就得讓科探區的游戲變得有趣起來。為此,筆者結合幾個案例來談一談如何借助自然材料等外部條件來優化調整科探區,讓有趣的科學小游戲吸引所有幼兒的眼球,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積累經驗、體驗快樂,逐漸培養出幼兒良好的科學操作習慣,為幼兒進入小學做準備。
科探區的材料不同于其他區的材料,要具有探索性,才能激起幼兒的探索欲望和游戲興趣,如果不具有探索性,就不能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投放的材料也應該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這樣會讓幼兒覺得親切、生動,熟悉的材料也更容易讓幼兒在觸摸中發現感知,幼兒的積極性也很高,對于園所而言也是經濟實惠的好選擇。”如棉花、硬幣、海綿、塑料花、曲別針等生活中常見的小物品都可以投放,讓幼兒有更多的選擇,容易激發幼兒探索的主動性。除此之外,幼兒在科探區的探索欲是靠合理的游戲材料支撐的,材料投放不是一勞永逸的,還要注意材料的豐富性與及時調整和跟進。
某教師記錄幼兒在科探區的游戲現狀是:翻找材料—隨意擺弄—更換材料—再次擺弄—更換區域。對此,教師和幼兒進行了一場談話,也有了第一種策略:增添材料,豐富游戲內容。
師:“你們想玩什么樣的科學游戲?”
幼:“有一個材料可以讓我們一直玩,大家一直換來換去玩不出什么游戲來。”
師:“哪些材料可以放在科探區里玩呢?”
幼兒一下子說開了,樹葉、石頭……男幼兒還特別提到了爺爺的工具箱,說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材料,這些材料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也的確可以豐富幼兒的游戲。于是教師商量后決定借助家長力量,一起收集。幼兒一下子就帶來了很多自己想玩的材料:錘子、釘子、螺絲刀,還有各種各樣的筆。
隨著幼兒帶來的材料越來越多,科探區成了熱門游戲的開發場所,幼兒對這些生活中的“新”材料的操作熱情很高。最重要的是,這些材料如何玩總有些特別熟悉的人,這些幼兒就成了材料的介紹人以及游戲的推廣者。有的幼兒在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在班級的資源庫翻出木塊,用錘子敲敲打打,有的試圖加固好有點搖晃的舊椅子,還有的幼兒在對比各種不同的筆,想找出筆能寫字的秘密……
在區域游戲分享時,我特意請這些幼兒來說他們的游戲感受和游戲方法,配合著教師的視頻、照片,熱鬧鮮活的場面吸引著更多幼兒在做游戲計劃時,把科探區作為了第一選擇。至此,科探區的調整到位。后期,教師就是要把材料的調整更換作為常用策略,在觀察到所有人的熱情褪去時,及時加入新的材料。生生互動的方式,讓游戲能夠不斷地由個體興趣發展為集體興趣,讓個別探索行為成為大家探索交流的中心。當然,增加材料也不是一下子涌入所有的新材料,可以是一批一批更換,這樣也可以讓一些暫時沒輪上的幼兒后期還有機會去接觸大家都玩過的材料。
科學活動具有創造性和獨特性,要讓幼兒進入小學后能擁有自主探索的習慣,在科探區的游戲材料提供上,就要考慮到幼兒本身的能力不同,在活動材料難易程度上體現出層次性,讓每個幼兒都能玩起來。在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基礎上,考慮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操作、探索,能有效地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實踐中我發現,科探區材料的難易程度會影響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發展。如果材料過于簡單,幼兒很快獲得結果,便失去了探究的動力;如果材料過于難,幼兒就會不知所措,探究興趣不高。因此在材料投放時,我們必須注意材料的層次性,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指南》指出,教師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好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究其理論依據,就是“最近發展區”。教育者必須尊重幼兒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提出的要求既要高于幼兒原有的智力或知識水平,又要是幼兒經過努力所能實現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幼兒的發展。教師要通過適宜的引導和幫助,促進幼兒更加自主地發展。
我們班借助園內的自然資源開設了“果園那些事兒”的小微課程,幼兒從果園里帶回來柿子、無花果等果樹葉子,我將這些樹葉放到了科探區,觀察幼兒跟葉子會發生怎樣的關系。
我發現幼兒有的用放大鏡觀察葉子的樣子,有的用來搖扇子,更多的是用來作為藝術表現的材料,比如貼畫的創作。觀察到這些我就思考:幼兒的經驗在哪里?我還可以提供怎樣的材料讓幼兒覺得更有趣?基于以上思考,就投放了石臼這一新材料。
活動現場實錄1:幼兒把這些葉子放在石臼里面搗,呀!搗不出汁來呢!
師幼分享交流:這類葉子太干了,沒有水分,搗也搗不出來。怎么辦呢?
方法:我們加點水,這樣就不干了。
活動現場實錄2:說干就干,在第二天區域中幼兒就行動起來了,同樣的步驟,只是增加了水,果然搗出了很多汁,新問題也出來了:完全是爛的,都糊在一起了,這個汁水不能繼續玩。
師幼分享交流:那么什么樣的葉子可以搗出汁來呢?有的幼兒說是不是我們選的葉子不好,太干了?有的說是我們放的水太多了吧?還有的幼兒說,我們有沒有辦法把糊糊變干凈呢?
果然是各有想法,行動也不同。
活動現場實錄3:在戶外活動或者散步的時候,幼兒自發分頭尋找自己認為合適的葉子,找到了花瓣葉、多肉葉等。科探區,幼兒驚喜地發現,終于搗出汁來了。由此他們得出結論:原來需要那種新鮮的,厚一點的,有水分的,它就能搗出汁來。通過調整自然材料,幼兒對這一游戲的興趣呈螺旋上升。在后面散步或者戶外,幼兒就更有意識地會去尋找一些不同的自然材料在科探區實踐操作。
搗汁游戲后續:搗出來的汁應該怎么辦呢?教師根據幼兒的需求,又投放了一些染布、餐巾紙,然后幼兒就會把搗出來的汁放在那個紙上面進行想象添畫,引發了更多的親自然游戲。
幼兒對瞬息萬變的科學現象或科探結果有濃厚的興趣,樂于發現和探究,而對需要持續觀察才有所發現的現象興趣不濃厚,但小學里很多科學探究活動需要持續進行,前后探索具有連貫性。筆者認為:可以引導幼兒記錄自己的探索過程,方便幼兒前后觀察對比。因此,科探區需要給幼兒提供輔助記錄的材料。科學記錄的素材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水平,引導他們記錄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自己的圖畫來記錄所觀察到的事物與現象,也可以為幼兒提供簡單的符號讓幼兒記錄,這能夠激發幼兒創造與自主記錄的意識。教師根據記錄中反映出的信息,了解幼兒科學探究的情況,幫助幼兒梳理思路、提升經驗,使幼兒在交流記錄中的新發現成為促進幼兒持續觀察活動的動力,體驗發現的樂趣。科探區的建立給了幼兒一個自主探索、自我學習的空間,使每一個幼兒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環境中進行科學探索。
區域游戲一開始,彤彤關注到科探區投放了新材料——研磨碗、臼桿,她說:“老師,我可以玩這個嗎?”我同意了,然后彤彤說:“這個該怎么玩呀?”我說:“你可以用花研磨出顏色。”彤彤在材料庫里找到了花,然后把花撕成小碎片,放到研磨碗里,開始用力攪拌,但是太干了,顏色出不來,彤彤用量杯到衛生間里接了一些水,倒入研磨碗。她用右手用力地沿順時針的方向研磨,兩分鐘后,彤彤來跟我說:“老師,我已經磨好了。”彤彤:“那我可以采一些教室里的葉子磨成綠色嗎?”我說:“你可以試試。”然后,彤彤開始繼續探索。等她拿來一張美美的花草紙時,我覺得她可以享受更多的成就感,于是,我鼓勵她把自己探索的過程記錄下來。在區域分享時,彤彤帶著她的表征記錄和花草紙,神采飛揚地介紹著有趣的探索過程,引起更多幼兒參與試驗的興趣。
科學探索是一個永恒話題,對于幼兒而言,一次次探索就是走進一個個新奇的世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保護好他們的興趣,優化科探區活動,幫助他們在趣味體驗中獲得新經驗,也養成良好的科探習慣,為今后的小學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