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奕(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思賢實驗小學)
〔關鍵字:〕數學課堂;課程整合;以生為本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下稱《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資源是指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數學課程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工具和場所。在構建有效課堂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的綜合性,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拓寬知識視野。那么基于新課標理念下的課程資源整合,小學數學課堂可以融入哪些元素呢?教師又該如何進行資源創生靈活優化教學內容呢?對此,本文以“資源整合,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為核心觀點,對小學數學課堂整合課程資源、優化教學內容進行探索。
基于當今時代背景,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在多個領域都有所應用。這樣的環境也為教育教學帶來新的生機,不但有利于教師更有效地備課和教學,更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極為方便和廣闊的資源平臺。當信息技術融入數學教學,其優越性體現在:生動形象、視聽兼備、動靜結合,化抽象為直觀,并具有不限時間和空間的再現性、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但是,在整合數學課程和信息技術的這一過程中,教學理念陳舊、教育資源有限、技術展示脫離教材反客為主等問題不可避免,以至于在教學中出現偏差,整體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教學,教師要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尋找策略規避這些誤區。
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興趣愛好,并準確地把握課堂教學目標,合理應用當前的教學條件。例如,我執教一年級上冊《9 加幾》這一課時,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 以內的數的認識以及10 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先出示例題圖:一個盒子里放了9 個紅蘋果,盒子外面有4 個綠蘋果,要求一共有多少個蘋果。然后利用白板中的顯露器功能,先展示盒子中的9 個紅蘋果,讓學生觀察并數一數有多少個蘋果。學生邊數邊思考,盒子里再加1 個蘋果就可以湊成10 個了。此時,繼續利用顯露器功能,顯示4 個綠蘋果,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移動蘋果的位置,可以更加方便地數出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呢?由于有了剛才的思考過程,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有學生說:“我們數完盒子里的9 個蘋果后,可以繼續數盒子外面的4 個蘋果,一直數到10,11,12,13,我們就知道一共有13 個蘋果了?!边€有學生說:“可以將盒子外面的1 個綠蘋果放進盒子里,這樣盒子里就有10 個蘋果了,盒子外面還有3個蘋果,所以桌子上一共有13個蘋果。”教師相繼表揚:“你們說得都很棒,一位學生用數數的方法,另一位學生用了湊10 的方法。但是我覺得湊成10 的方法更好一些,更容易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個蘋果?!苯又處熇冒装宓囊苿庸δ?,將一個綠蘋果移動到盒子里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并利用白板的聚光燈功能,凸顯整個動畫演示過程,學生看得極其認真與投入。
在教學以上內容時,我根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利用白板顯露器、聚光燈功能懸疑教學環節,用圈畫批注功能即時板書,運用拖動副本等功能豐富教學環節,迎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學習創造新的空間與條件。
三年級《年,月,日》的知識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其難點是:知道二月有28 或29 天,能理解二月是特殊月。為突破這一難點,結合信息技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模擬性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動畫,形象地展示地球是繞著太陽不停地旋轉的,并結合動畫進行講解:每轉一周需要365 天5 時48 分46 秒,為了方便,人們把一年定為365 天,這樣,每經過4年就多出23 時15分零4 秒,把這大約多出的1 天加在2月里,這一年就有366 天。因此,通常每4年里就有3 個平年、1 個閏年。但由于每4年多算了44 分56 秒,每400年就多算了3 天2 小時53 分20 秒。所以,每400年就要少增加3 天。于是,就有了“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規定。通過這樣形象的演示與講解,將學生帶進了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來歷,深入了解閏年、平年的知識點。這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了數學課堂的教學結構,提高了課堂效率。
教育信息化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相整合,促進了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更新。在這一充滿活力的嶄新領域中,教師要探索教學新模式的應用,讓教材資源的價值功能在這里得到最為深層的發掘和體現。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閱讀材料,用來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自主探索、閱讀自學等方式使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數學繪本閱讀是以繪本為載體,通過形象、直觀、新穎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主動思辨與積極探索。
美國斯圖爾特·J.墨菲先生認為,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離不開“看”。他說:“是美麗的圖畫和生活的故事教學了我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利用有趣的繪本學數學、愛數學時,首先要教會他們看繪本,欣賞數學繪本中美麗的畫面,并從中發現數學問題。比如,繪本《忙碌的星星工廠》是一本有關“數位”的數學繪本,它有著美麗的封面,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他們通過觀察,能發現繪本中的數學問題:那么多星星,怎么整理才能數得又對又快?繼續往后看,繪本把星星和兩只手的十個手指一一對應起來,啟發學生借助模型,將零散的星星、一袋星星、一箱星星與個位、十位、百位分別對應,進一步理解數位的意義。
數學繪本所具備的特質之一,就是其生動的故事情節將隱匿的數學思想外顯化,能夠讓學生感受智慧的力量,并激發他們主動思辨與積極探索的精神,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品讀繪本的故事情節。當原本枯燥的數學概念披上華麗的外衣、呈現新穎的形式,學生也就能更主動地調動自己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邊讀邊思,促進知識內化。
繪本經常在不經意的地方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繪本的內容,借助各種形式,豐富繪本的內涵。比如,讓學生成為主角,將繪本故事演出來;根據學習結果續寫繪本,回顧所學知識,重新構建與創新;根據學習內容畫繪本,既是知識的復習,也是知識的運用。
正如美國數學教育專家馬瑞琳·伯恩斯所說:在數學繪本閱讀的情境中,喜歡數學的學生能夠學會用新方式看待數學,喜歡閱讀但不擅長數學的學生,也能夠經歷不一樣的奇妙數學。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蔽覀兩钪埳系脕斫K覺淺,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因此,課堂教學要給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實踐活動。一方面,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喚醒主動探究的意識,建立起“抽象知識”與“數學原型”之間的本質聯系,并學會在具體生活中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已有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協調發展。
以蘇教版一年級“認識圖形”這一單元中的實踐作業“七巧板拼圖”為例,這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智力游戲,很容易激發學生的熱情。通過拼搭,一年級的學生能直觀地認識平面圖形,也發展了觀察力、想象力和創意邏輯。三年級學習了長度單位“千米”,作為一個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很難在課堂上直觀體會它的長度。“丈量”一場旅程就是一次很好的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在家長和教師的指導下,在小區附近目測哪棵樹到哪棵樹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 千米;駕車出游時,了解從居住城市到旅游城市的距離;等。
有效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實踐活動和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學生的學習,總是根據他們原有的認知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的積極作用而逐步深入的。課堂教學更注重的是“知識基礎”,這對學生的新知概念建構有著支撐作用,而實踐活動,更多的是對知識意義的領悟促進作用,也是學生多樣化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結合實踐活動,對數學的本質意義做出個性化的有效回應。
“數學史就其本質而言,是人類數學思想的發展史,而數學教育的高境界是數學思想的感悟和熏陶,因而,數學教育無疑能從數學史中汲取更豐富的養分,數學史也完全能夠促使數學教育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刻。”數學總是體現了科學、嚴謹的公式、公理、定義、證明,但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卻是浪漫而美妙的。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關注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定能為剛性的數學知識增添柔性的色彩,為數學課堂帶來豐厚深邃的文化氣息,也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關于“小數的意義”,有學生提出了疑問:我們已經學習了平均分用分數來表示,為什么還會有小數呢?這個問題也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是呀,在分數能夠解決“平均分”這一問題的情況下,為什么人類數系發展歷史上還會創造出與分數意義相同形態卻截然不同的小數呢?帶著問題,我們一起去歷史長河中探尋關于小數的存在。在探尋過程中,我們發現:十進制計數法在眾多計數法中最終被歷史選擇并沿用至今;分數的運算在歷史上一直是個極大的難題;人類從未放棄努力創造非整數運算的程序性操作方法,所以最終將數系擴展到小數……今天看來小數是如此簡單,但恰恰是因為它的簡單,讓我們的計算化繁為簡,所以我們才會忽視它的真正偉績和它在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如此,我們的學生就會理解,為什么美國數學家卡約里在回望歷史后會發出感嘆:小數有如此神奇之處,能成為現代計算方法中的三大發明之一。
數學史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拓寬視野、沉淀文化的一扇別樣的天窗,借助這扇窗,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單薄,目光所及之處也不僅僅是眼前風景,他們能夠眺望更為廣袤深邃的數學星空,挖掘漫長的數學體系建構過程,領略蓬勃生動的數學文明之先河。
通過將有效信息技術、繪本閱讀、實踐活動、歷史文化和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整合,學生可以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中提升自身認識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水平,了解用數學和學數學的重要性和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數學課堂上不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符號,也展現了溫度和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