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儷月
本項目主要是針對音樂基礎理論公共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性研究,對課程教學目標、教材使用、教學大綱以及教學對象等環節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改革方案和建議。強調音樂基礎理論教學在學生學習音樂過程中的重要指導作用,重視音樂基礎理論學習與音樂實踐的相互促進,合理增補內容,結合教學實踐指導學生理解音樂基礎理論的形成特點及意義。
音樂基礎理論課是所有音樂理論課程中最基礎的一門課程,也是每一位音樂學習者或音樂愛好者都會接觸的一門課程。目前,它不僅是國內普通高等音樂院校招生考試科目中重要的一項考試內容,而且絕大部分的音樂院校仍將其作為必修科目,要求學生學習。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認同音樂基礎理論是一門基礎的、重要的課程。但是從今天教學現狀來看,學習者在這方面的受益卻是非常有限的。反思教學,存在很多問題。
1.教學內容缺乏拓展,基于表面
沒有人會對音樂基礎理論的內容感到陌生。事實上,我們很早就開始這方面的學習了,每一個人的音樂啟蒙都是從音高、音長、調式等這類基本問題開始的。但是,如果高等音樂院校中的樂理授課內容仍是“啟蒙”式的教育,顯然是失敗的。20世紀以后,音樂風格發生的巨大改變不僅帶給人應接不暇的音樂感受,更重要的是,由于創作技法的變革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基本音樂元素的變化。作品中的音高、時值、和弦、調性等基本音樂元素的改變使其風格大變,樂譜中甚至還出現了大量的新的記譜或符號,它們代表著各自不同的含義。可是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卻只關注對西方傳統音樂理論內容的學習,忽略了現代音樂基本元素變化的現象,導致學生常出現學習內容與演奏實踐內容銜接不上的問題,進而也沒有使這門課程達到更好地輔助教學的目的。
其二,教學基于表面,沒有整體思維。大多學習者對音樂基礎理論的掌握也僅是基于對音樂參數個項的基本認識,認為樂理就是對音樂基本要素的簡單介紹,只要知道了音高、節奏節拍、調式調性、音程和弦等就是學會了樂理。這顯然是不夠的。在學生認知里它們往往只被視為個體,與其他沒有關聯。學生也不會去關注其現象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其特點,更不會去觀察,思考那些基本音樂元素的變化以及它們綜合起來會產生什么樣的和聲、形成什么樣的音樂風格等等,所有這些在概念上都是非常模糊的。
2.教學理念缺乏有效性
反思音樂基礎理論課在學科層面、理論層面、教學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目前教學缺乏有效性,沒有達到與其他音樂課程更好銜接的效果。(1)從學科層面講,作為高等音樂院校中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不能僅局限于西方傳統理論內容的介紹,它還涉及其他很多方面,應該將其作為一個系統的學科知識進行講解。通過教學應該讓學生對這門學科的深度和廣泛性重新重視起來,僅滿足于對基礎層面的理解對以后的學習和藝術修養的提高一定是有局限的。(2)理論層面的不足主要體現在體系及內容的不完整,缺少對概念的溯源和梳理。(3)教學層面問題存在多種因素。從教學授課及教材內容來看,絕大部分學習者的狀態都處在“半聾啞”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更多是通過字面來理解,而較少能夠通過音樂去感受它們、認識它們。所以,我們對音程、和弦、調式之間的相互影響是沒有認知的,對節奏、節拍、織體、風格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是不清楚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的最終目的雖然是要求學生掌握音樂現象中所存在的、既已形成一定規律的理論基礎知識,但絕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怎樣從“視”“聽”“唱”三方面共同理解音樂、觀察音樂,解決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兩者之間的銜接及實際應用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現代專業音樂院校的起點很高,學生都具備更高、更好的專業素質,所以教學更應該根據現狀,跟進時代發展和需要適時做出調整。為重視教學有效性的培養目標,拓展教學思維。音樂基礎理論是學習其他一切理論內容的基礎,也是提高專業修養的基礎。系統地學習音樂基礎理論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觀察角度,從構成音樂最基本的要素開始觀察音樂作品,捕捉信息辨別音樂類型、音樂風格和音樂語言的特點。教學思維上的“新”主要體現在個體與整體、歷史與發展兩個層面的關系。
個體與整體:是指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是不能獨立存在的。諸如像“音高”“節奏節拍”“調式調性”“音色”“力度”等這些元素不應再作為個體、單獨的音樂現象來看待。它們是具體、有組織的表現在作品中的,所以,對這些參數的認識和理解就是要把它們還原到音樂作品中并同時參比其他音樂元素,與之結合共同觀察它們在音樂中所體現的價值。歷史與發展:是指增進對基本要素變化的理解。音樂在發展變換中改變了音樂元素的表現形式,因此從音樂元素的具體應用觀察音樂風格的轉變,可以更全面、更深層次地理解音樂理論的形成原因,指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
1.夯實西方傳統音樂理論基礎,增加現代音樂理論內容
音樂基礎理論應該包括西方傳統音樂理論和現代音樂理論兩個內容。傳統音樂理論介紹的主要是17—20世紀以前,在音樂作品中形成的各種音樂理論現象,主要有音高、節奏、節拍、調式調性、音程、和弦、音區、力度、速度、音色、演奏(唱)法、織體等十個內容;現代音樂理論是在理解了傳統音樂理論基礎上,觀察其在新音樂語言環境下的變化和導致這一時期新音樂風格形成的新的作曲技法理論。在以往教學環節中絕大部分課時都是與傳統內容相關的,少有對其拓展性的介紹。事實上,關注教材會發現這一現象正在逐漸改變。比如[美]斯蒂芬·G·雷茲著《完全音樂理論教程》即是一本非常新穎的教材,他補充了很多其他相關科目的介紹。教材分9個單元,35章組成,除全面介紹了基礎知識以外,還探討了旋律寫作與分析、對位、簡單結構以及18、19世紀調性之間的風格差異等。全書幾乎跨越了3個世紀的音樂理論知識點,每一個專題都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講解,適用于各種經驗層次的音樂專業學生。另一本教材童忠良《現代樂理教程》同樣增加了對20世紀現代樂理知識內容的介紹。以20世紀的新音樂為對象,結合作曲技法介紹了新的調式音階、現代節拍與小節解放、現代和弦與和音、現代調性與調關系等。教材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中梳理了音樂技術的演變過程,“從調性到無調性、從音高到音響、從控制到偶然、從聲學媒體到數碼媒體”等。這些教材從音樂實際作品中結合音樂理論向學習者解釋、說明了音樂語言、音樂風格變化等諸多此類的問題,對這些內容的學習一定會使學生受益匪淺,讓學生開闊視野,也滿足了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專業背景的需要。
2.增加現代音樂作品中新記譜法內容
了解現代記譜是了解現代音樂的途徑之一,也是現代音樂理論內容必不可少的一項。學生在藝術實踐中會接觸到大量的、來自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新音樂作品。學生所面臨的最實際、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握音樂語言及如何快速讀譜的問題。因此,對現代音樂理論及現代記譜法的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童昕編著的《現代記譜法教程》是目前國內對這方面很好的補充教材。全書分上下兩部分共27章內容,上篇介紹通用記譜材料,包括音高、時值、力度記號、框型記譜法、圖表和文字譜、電子音樂譜六個內容;下篇是專用記譜材料,主要介紹了在打擊樂器、豎琴、鋼琴、弓弦樂器、管樂器和人聲方面出現的一些專用符號或特別符號。盡管教材不可能窮盡每一種現代音樂記譜法,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其基本形式或局部特征尋找到普遍性的規律。由于實際應用的需要,學生對這個內容的學習往往更有興趣。形式各異的符號會令他們好奇,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學生會主動對照樂譜觀察不一樣的聲音。除了電子音樂圖譜屬于較獨特的形式,其他類型的記譜并不難于理解,大部分與傳統用來表示速度、時值、音高等的概念都是有關聯的。即便是專用的特殊記號,創作者通常也會給出具體的解釋。
3.增補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內容
高等音樂院校的音樂基礎理論授課應當增補對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內容的講授。很多教材都包含有這方面的內容,但實際授課中,通常只提到民族五聲、六聲和七聲調式,其他就不再涉及了。繆天瑞、林劍編著的《基本樂理》在1982年第一次修訂后增加的內容對我們了解民族音樂很有幫助。比如第十二章裝飾音里特別提到的民歌、戲曲中本音占時的方法和處理、第十三章民歌和民族器樂曲的傳統轉調手法、第十四章我國民歌傳統曲式等內容都是值得我們在教學上學習和研究的。
教學授課中注重理論講解及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只以課本為主。學習的目的是更好地為學習音樂而服務,如果不聽、不看、不唱就會慢慢脫離音樂,這種感覺就像啞巴英語。所以,教學實踐中要取得多方面的平衡。
教學授課環節中的“視、聽、唱”分別表示三種能力。“視”,不是用眼睛看書面的文字,而是強調要學會看樂譜,觀察樂譜中的各種音樂要素,觀察它們在音樂中的重要作用和變化;“聽”,學會聆聽,在聆聽中更多地去感受音樂,從聽覺中獲得對音樂要素的認識和理解;“唱”,與專事訓練不同,建議通過對片段的視唱練習加深對理論內容的理解。繆天瑞、林劍編著《基本樂理》每章課后的視唱練習提供了這方面的指導。
從以上分析來看,對這門基礎課程的學習也要根據當前教學能力、學生水平和環境等因素適當調整。首先要更正學生對這一學科理論的認識和觀念,提高重視程度。其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授課內容的占比,在主要解決了西方傳統音樂理論內容的同時,還應適當增加對現代音樂理論和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內容的學習。在授課環節中側重舉例和觀察來啟發學生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初學階段存在對自己以外的專業少有關注的現象,有時候在理解上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授課時要根據具體班型適時調整,拿出具體的譜例或音響有針對性地說明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理解上的困難。另外,在理論上的梳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授課時要按照知識點的邏輯關系,分步驟逐一講解,隨講隨練,實際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