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于靖園

廣闊天地 欒川縣近年來大力推動非遺進景區,為非遺的廣泛傳播和大力弘揚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無限的空間。
8月15日,在“河南DOU是好風光”暨鄉村康養旅游推進會上,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河南省首批“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地區名單,欒川縣成功入選。
據悉,“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地區將重點圍繞非遺賦能鄉村振興,在“非遺進景區”、“非遺進民宿”、非遺研學旅游基地建設、非遺主題旅游線路打造等方面下功夫,探索“非遺+旅游”發展新路徑。
欒川縣,隸屬河南省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總面積2477平方千米,素有“四河三山兩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欒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目前全縣共有各級非遺項目101項。其中,省級非遺項目有6項,分別是:靠山黃、槲包、豆腐技藝、獨角獸、老君山廟會、伊尹傳說。
靠山黃戲以舞臺演出為主,間或以坐堂、地攤等方式在特定場所演出。該劇種在聲腔、角色行當、伴奏樂器、演出習俗等方面與其他劇種有明顯差異:在聲腔上落腔帶“謳”(也有發“咦”音),在男聲中叫“帶喊兒”,在坤腔中叫“帶響兒”;在角色行當上以須生(紅生)、正旦和二花臉為主,中后期角色行當逐漸齊全;在伴奏樂器上早期為皮胡琴、棗木手梆和堂鑼,后加入大鑼、大鈸、板胡等;在演出習俗上主要有祀神戲、廟會戲、亮箱戲、破臺戲、打炮戲等。
槲包,是一種端午節習俗,分采槲葉、洗槲葉、焯槲葉(殺青)、泡四季豆、泡米、包槲包、煮槲包、送閨女等部分。
欒川豆腐是中國“北豆腐”的典型代表,其制作技藝最早出現在宋代,自明清盛行至今,作坊遍布欒川縣各個村落。制作地道的欒川豆腐需精選本地種植的白小豆,使用石磨、土灶臺、鐵鍋、淋架、包單布等工具,歷經浸泡、磨漿、殺沫、過濾、煮漿、點漿、壓制等工序方可完成。各個環節必須認真、細致,缺一不可,“點漿”是該技藝的核心。
“獨角獸”舞蹈是一種古老的地方儺戲舞蹈,一般按照固定的程式套路進行表演,表演者分“武士”和“獨角獸”兩撥人:“武士”執叉,采取上打下踢、掃堂腿、打車輪、拉閃膀等動作勾引、逗弄“獨角獸”;“獨角獸”戴面具、披獸皮,通過撲、躍、騰、跳、滾、撕、咬、閃等動作與“武士”打斗,最終以“武士”取勝完成整個表演過程。“獨角獸”多在節日期間表演,主要表達驅惡辟邪、祈福祭祀等內容。
“老君山廟會”來源于老子隱居老君山和老君山道教文化,一般在老君山腳下的十方院舉行,“建醮”祭拜、祈福還愿、搭臺唱戲、貿易集市,各路鄉客群眾云集于此,熱鬧非凡。
“伊尹傳說”是廣泛流傳于伊河發源地上游地區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流傳區域為欒川縣全境,主要包括了“生于空桑”“莘氏撫養”“耕莘古地”“媵臣入宮”等主要內容,完整地記述了伊尹在伊河源頭(悶頓嶺)出生以后,因發洪水被母親放在空桑樹內,被采桑女莘氏救出后撫養成人,以“媵臣”身份陪嫁進入商湯王宮的過程。該傳說彌補了《呂氏春秋》《史記》等正統史書對伊尹少年時期成長歷程記載的不足,經后世不斷完善、豐滿,形成固定內容,在欒川縣悶頓嶺、漫子頭、莘家莊一代群眾中世代口口相傳,流傳至今。
盡管擁有非常多的“非遺”項目,但是“非遺”與旅游、鄉村振興如何融合發展是需要破解的難題。
近年,欒川著力深化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積極推動“非遺進景區”“非遺進民宿”“非遺進校園”,打造了“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重渡溝農耕村、雞冠洞豫西小木作非遺工坊、陶灣鎮“非遺會客廳”等特色文旅文創項目。
2020年,洛陽剪紙文化藝術館落戶欒川縣潭頭鎮撥云嶺村。每年,洛陽市剪紙藝術研究會定期組織老師對當地群眾進行免費培訓,通過訂單式合作,助力群眾增收。截至2021年底,當地已有500余人從該項目受益,每人每月增收2200元,鄉村群眾真正實現了“守著娃,剪著花,養活自己又養家”。
欒川縣首個非遺扶貧工坊—欒川豆腐制作技藝非遺扶貧工坊于2020年揭牌。該工坊位于陶灣鎮張盤村,占地200平方米,總投資100余萬元,其生產遵循傳統欒川豆腐制作工藝,日產欒川豆腐1000余斤,可安排當地貧困群眾近十余人就業。把欒川豆腐做成“文化豆腐”,該工作坊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也使群眾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021年8月,在洛陽市欒川縣陶灣鎮紅廟村元居自在民宿庭院內,欒川陶灣“非遺會客廳”啟動。欒川陶灣“非遺會客廳”由中共洛陽市委統戰部指導,民建洛陽市委、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旨在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推廣,助力鄉村振興,助推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
位于民宿一層、面積約200平方米的“非遺會客廳”內,以圖片、實物的形式展示了剪紙、刺繡、繪畫等非遺項目,其中還設有專門區域介紹欒川當地的欒川豆腐制作技藝、端午節習俗包槲包、靠山黃、獨角獸等非遺項目。
在“非遺會客廳”手工體驗室內,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游客和村民可以動手體驗皮雕、剪紙、手工制作黑芝麻丸等非遺技藝,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非遺會客廳”發起人、民建洛陽市委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秦愛花介紹,一方面,主辦方會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欒川陶灣“非遺會客廳”,將非遺項目與當地民俗、手工相結合,讓非遺文化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帶動村民創業致富。另一方面,“非遺會客廳”還會邀請非遺傳承人開展公益課堂,講述非遺故事,豐富文旅業態,讓游客聽見非遺、看見非遺、感知非遺,并通過對非遺項目的探究、挖掘、整理,為非遺傳承傳播貢獻力量。
非遺進景區,為非遺的廣泛傳播和大力弘揚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無限的空間。今年8月,欒川縣第三屆高速免費活動期間,“感悟欒川 觸摸記憶”中原非遺項目走進8家4A級以上景區,為游客們帶來一場又一場文化視聽盛宴。
在雞冠洞景區、伏牛山滑雪樂園、重渡溝景區、龍峪灣景區、養子溝景區、天河大峽谷景區、抱犢寨景區和老君山景區,8月1日—15日每天上午10點—11點和下午3點—4點,同時上演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特技表演、笛簫表演、古箏、剪紙、陶藝等非遺節目。靚麗美景處,非遺傳承人們熱情精彩的演出,瞬間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游客們被喚起兒時的記憶,不禁駐足欣賞。
“以前只知道欒川縣的景色很美,現在我會因為非遺而記住欒川。”來自廣東的游客王川貝說道,在來到欒川縣之前,他并不知道這里有這么多值得記住的非遺項目。他計劃,以后會帶家人一起來這里旅行。
發展非遺文化是促進鄉村振興、帶動區域經濟的重要途徑。通過舉辦非遺、旅游、文創等活動,欒川縣對非遺進行保護和傳承,并讓這些來源于百姓生活勞作、在世代更替中延展出文化之光的傳統技藝,在得到傳承與發展的同時,帶動產業興旺、村民致富,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