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潤豐(鄭州大學 河南鄭州 450001)
文化自信,簡言之,就是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在我國,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革命文化記載了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革命歷程,鐫刻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激發民族自信心的力量源泉。而自信的底氣就在于我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領域的指導地位,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堅持發展文化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原則。只要牢牢把握這三項原則不動搖,那么我國的文化建設便能夠行穩致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不斷實現新的發展和創造。
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在明確發展方向后,還需要明確的前提是“誰來領導?”,即文化建設領導的核心--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不斷繼承與創新文化的先鋒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文化強國的建設上升到戰略任務的高度,為我們在接下來的文化建設中指明了方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是文化建設的領導力量有三條主要因素。其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歷史上,從鴉片戰爭開始,就有無數仁人志士為拯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后繼。然而,他們并沒能找到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其結果只能是失敗。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從新中國的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今天的新時代,歷史在不斷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救中國,才能解放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強大中國。其二,中國共產黨是不斷學習的政黨。“我們黨依靠學習創造了歷史,更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創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為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品質以及不斷學習的能力。其三,中國共產黨是服務于人民的政黨。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人民群眾,能夠有底氣去自信是因為我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文藝創造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原則。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文藝來源于人民”是指執政黨要為廣大文藝創作者營造良好的文藝創作環境,使得更多優質的文藝作品被社會看見。另一方面“文藝服務于人民”是要求文藝創作者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易于被人民大眾所接受的文藝作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是這樣服務人民,樂做人民公仆的態度與踐行,使得人民群眾愿意追隨黨的步伐,共同為中國文化的建設凝心聚力,出謀劃策。
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在精神財富創造上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只要我們能夠信任群眾,……我們是完全能夠超越任何障礙和戰勝任何困難的。”文化是一個“以文化人”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文化的主體本身就是人民群眾。文化自信是整個民族的人民從心底所表達的對本民族文化的驕傲與自豪,那么這種自信的底氣在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人民群眾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文化興,則國運興”直接體現了文化的發展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以脫貧攻堅為例,其中“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是其中重要的一項。貧困群眾只有思想脫貧才是真脫貧,只有通過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才能避免脫貧后返貧的現象。其二,是人民群眾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文化自覺的起點便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充分認識。中國文化的發展規律主要有內在的文化傳承和外在的吸收創造。內在的文化傳承,即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形成的一個文化整體并被人民群眾不斷繼承下來。外在的吸收創造是指我國文化的發展遵循開放的原則,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和學習其他國家的風俗文化,在交流中學習,在文化互動中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繁榮發展。其三,是人民群眾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事關本民族文化的獨立、生存和發展。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文化的跨區域,跨國傳播也在加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傳播力的同時,其他國家別有用心的文化輸出也在不斷充斥著人民大眾的眼球,國家文化安全在此浪潮中受到巨大挑戰。因此,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責任擔當就變得尤為重要。
此外,從文化供給與文化消費方面來看,人民群眾作為文化供給與消費的主體,在供給與消費的互動中也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從文化供給方面來看,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基礎便是大量優質文化產品的生產。以2021年為例,在建黨百年之際,大量的紅色影視,歌舞作品熱播于各衛視以及網絡平臺。如電視劇《覺醒年代》《我們的新時代》《叛逆者》頻頻登上熱搜。河南衛視在2021春節晚會所呈現的《唐宮夜宴》,在端午節晚會所帶來的《水下洛神飛天舞》更是讓網友贊不絕口。頻頻上熱搜,不斷出圈的背后彰顯的是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是人民群眾不斷高漲的紅色文藝和國風文化的創作熱情。從文化消費方面來看,人民群眾更是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在以前,有關紅色文化的電視劇和電影很難有市場,人民大眾把電視劇和電影更多的是看作娛樂消遣而不是去接受其文化熏陶。然而在今年,電視劇《覺醒年代》被人民大眾廣泛宣傳,排在電視劇熱播榜第一名。電影《1921》票房也持續上漲,不斷贏得好評。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能力不僅體現在影視劇上,也體現在紅色文化與國風文化旅游上面。湖南長沙的橘子洲頭,陜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以及兵馬俑更是成為旅游網紅打卡地,穩居旅游打卡排行榜前列。優質的文化產品供給與文化消費的主導趨勢越來越明顯,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在文化產品的供給與消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是朝著什么方向發展,以什么理論為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革命文化之所以熠熠生輝,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稱為“先進”,歸根結底在于其發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引這一原則。
從辯證否定觀來看,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應堅持“揚棄”的原則,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是從這一辯證否定理論,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批判繼承,摒棄不合時宜的部分,并且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來看,實踐決定認識,同時,認識反過來又能指導實踐。革命年代,我們偉大的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革命的斗爭與實踐中共同淬煉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新時代,我們不斷加大全社會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學習力度,就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始終知曉新時代的來之不易,在物質不匱乏的今天仍然能夠弘揚學習這些紅色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從實踐論觀點來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先進性體現在這些文化來源于實踐,并且應用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反復試驗最終得出來的結論,并立足于中國具體的歷史背景,在繼承的過程中不斷注入新的內容,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根本指引。
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之所以有著堅定的信念,自信的底氣,是因為我們有著被實踐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引,有著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有著億萬人民群眾的凝聚力與無盡的創造力。在全球文化交流交鋒的浪潮中,我們需要以更加清晰的頭腦去堅定信仰,堅定不移地跟黨走,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維護文化安全的力量,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共同推動我國文化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