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擁軍,張曉宇*,王彥春
(1.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 新疆 阿拉爾 843300;2.新疆南疆人居環境研究所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公共建筑設計原理是塔里木大學建筑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基礎,是設計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本身具有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然而,由于課程前期理論較多,專業技能要求較高,建筑類型覆蓋廣,時代性建筑發展快等,學生僅通過課堂學時的學習很難達到課程培養的預期效果,因此,對公共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現狀的反思即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即師生普遍存在重課上輕課下、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表現輕設計的問題,致使課前缺少引導,課中缺少應用,課下缺少鞏固,課后缺少實踐。
討論“如何教”之前先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根據公共建筑本體知識構成,明確以提升設計能力為課程目標,形成模塊化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公共建筑設計的方法和思路。各模塊目標及內容設定如下。
原理基礎模塊:使學生掌握處理公共建筑設計問題的原則及方法,形成基本的理論認識框架、掌握基本的設計技能。主動關注社會問題和政策導向,如綠色建筑設計,老舊建筑改造,街區更新提質等。
調研調查模塊:通過對設計題目設定的現場進行實地調研調查,尋找和體驗并通過照片或攝像記錄日常的環境。引導學生在實際調研中發現問題,并探尋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法,激發其潛在的分析問題的能動性。讓學生真正領會設計之初進行相關調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將調研結果與設計相互結合。
資料分析模塊:此模塊包含兩個方面,即資料的搜集和分析。不能只搜集不分析,要學習并借鑒正反兩方面的實例經驗,掌握相關規范,既是避免走彎路的有效方法,也是熟悉各類建筑的最佳捷徑。因此,學生要會搜集并且要會分析。結合設計對象特點,資料的搜集和調研可一次完成,也可穿插于設計整個階段完成。
設計實操模塊:此模塊要求理論指導實踐,加強感性認知。模塊內容強調設計的研究性,訓練選題關注設計中的基本問題,如對特殊功能的要求,對復雜環境的限定,對設計理念的借鑒,對特定技術的使用,對城市問題的思考等專題。通過系列設計專題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應對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空間建構模塊:空間是建筑設計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針對學生難以形成基本的空間認識,借助不同階段的實體模型推敲方案和認識空間,突出功能與空間的相互促動,進一步延伸設計思路。
分享對話模塊:將學生各階段作業成果的分析與表達納為日常教學進度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點,使各環節中的問題能及時地加以反饋,給學生的設計取向以明確的、客觀的引導。
教學方法必須尊重教學對象的接受過程、能力,以及從無到有的心理和思維歷程的演進規律。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模塊確定相應的教學方法。
2.2.1 案例啟發
教師對理論知識簡單的羅列和灌輸,雖然有利于學生夯實理論基礎,但不符合理論聯系實踐的專業要求,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影響教學效果。公共建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過整合貼近生活的具體案例和創設生活情境,將知識點延伸至日常生活,使抽象的原理類知識點有生動的案例依托,這種貼近生活的案例能夠啟發引導學生聯想去過的建筑場所空間,讓學生對知識點有深刻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如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對空間進行設計;通過某安全實例引出規范條文等。再采用“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紅樓筆法”,對知識點講解后結合案例不斷重現并產生聯系,從而讓學生系統化理解各個知識要點。同時,結合線上平臺進行課下刷題鞏固知識重點。另外,案例的選擇也要關注課程思政,結合新發展理念,重點介紹本土建筑師及作品,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2.2.2 描述記錄
調研階段所發現的各種問題、限制和約束,是方案推進過程當中需要關注和解決的,也是設計構思的依據和創作的靈感源泉。為了避免學生調研流于形式,防止調研成為“一日游”,教師應要求學生以自身經歷的第一視角,或所見所聞的第三視角,通過照片、文字、攝像、速寫等多種形式對某一場所、空間進行描述。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實地調研主動思考,發現問題,描述問題,喚起學生自身經歷中對建筑的感性認識,將枯燥的知識點與每個學生的自身體驗進行關聯并拓展,“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從而激發設計興趣,捕捉創作靈感。
2.2.3 模仿抄繪
教師選擇古今中外優秀的建筑作品作為基本技能訓練和學習借鑒的例子,并與建筑歷史、人文、技術的相關知識結合。模仿繪制其圖紙,加強圖紙的規范表達,學習其在立意構思、功能布局、空間組織、圖紙表達等方面的優點,幫助學生打基礎,闊思路。
2.2.4 設計示范
設計示范強調設計方法的傳授,面對復雜且類型眾多的公共建筑,在有限的課時情況下,只有“授人以漁”傳授設計方法,才能打破設計“只可意會”的困境。
關于設計方法的描述較為困難,但也有前輩對設計方法做過通俗易懂的描述。鮑家聲先生認為要將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能相結合,即想法、方法、技法相結合的教學。王方戟總結了“單項、分階段、單要素推進的方法”。結合各家所長總結易于讓學生操作的設計方法:根據任務要求和調研分析進行快速構思,確定設計方向。從場地設計開始,在總圖及環境中推敲大體量關系,生成若干個差別盡可能大的概念方案,形成基本的格局和分區。分析比較各概念方案對設計要求的滿足程度、可調整度等,優化選擇一個或兩個概念方案進行調整發展。在大分區功能基本成形的平面輪廓中布置結構和以房間為單位深入細化建筑內部功能、流線、空間,同時推敲功能—空間—結構—形式之間的關系,關注場所空間的營造和建筑形式的生成,并與前幾階段相互關聯,互為條件,彼此促動,直至方案深化至最優解。
這些設計方法的傳授大都是依托傳統設計教學中“師徒制”的組織模式,且在目前大學教學中依舊普遍運用在設計教學中。師徒制的本質在于良師的示范與個人經驗的耳提面授。學生通過觀察和模仿設計教師改設計方案的過程,獲取設計經驗和方法。如我們熟知的楊延寶先生在賓大學習時跟在鮑·克瑞身后看老師如何幫每個學生改圖的故事。但對于以年輕教師為主和師資緊張的院校而言,師徒制弊大于利。一方面,本科設計教師趨向年輕化,設計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不足;另一方面,學生人數的增多使教師在有限的學時內很難逐一地、手把手地進行“改圖”的環節。最后,傳統的“改圖”傳遞的內容零散、隨機不成系統,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及所處不同的場景,所說的話,改的圖亦不同,每個學生獲取的信息也會有很大差別,主要靠自己的觀察和感悟,而光靠學生“悟”是不夠的。
因此,要對“師徒制”的組織模式進行優化,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設計方法。既要把方案設計的路子走正,又要為個體特性的發展和未來的拓展留有余地。這就要求設計教師親身去示范完整的建筑設計過程,以完整的做設計代替零星的評設計,實現用“做設計”來教“做設計”。有利于將教師的思考方式、思辨過程、操作步驟,包括設計中遇到的反復、選擇等,以“圖”的形式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同時錄制設計示范小視頻,讓學生可以反復觀看、模仿、借鑒、學習教師在不同的階段如何操作,遇到設計具體問題時是如何判斷、如何選擇、如何思考、如何推進方案進一步深化。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課題組也有所顧忌,擔心過多的演示和示范會干擾學生的設計思路,影響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課題組在錄制設計示范小視頻時更多地采用探究的方式,與學生一道面對具體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并分析每種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及優缺點,用試錯法去探尋自己認為的“最優解”。設計示范小視頻也是在學生初步完成自己方案的時候發給學生觀摩,此時學生可以和老師的示范方案進行比較,亦可以在學習老師的設計過程中重新審視修改自己的方案。這樣,通過對設計示范中的反復觀察、思考,提升學生的設計邏輯思維,使學生對設計活動逐漸清晰,掌握設計一般方法,提升設計能力。
2.2.5 模型制作
對于空間建構教學模塊,核心方法是用模型來構思方案和推動設計,通過模型制作推動方案的發展。強調空間思維的培養、建構能力的提升和建筑的可建造。相比二維的圖紙,三維的模型更加直觀。因此,方案的每個階段都要求學生以實體模型予以配合,以模型為主,圖紙為輔構思方案,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方案的優劣,打破純圖形思維的限制。模型根據不同設計階段分為概念模型、研究模型和成果模型。概念模型:強調利用模型的體量捕獲靈感,啟發設計,利用模型快速進行方案構思和多方案比較。對模型的材質不做要求,但要求方便制作。研究模型:強調模型對空間、結構、形式直觀的體驗,幫助學生發展設計方案,理清設計思路。成果模型:強調模型材質、色彩對空間和形式的影響。
2.2.6 研討互動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討論式設計教學,經常性地組織學生交流互動,學生與老師間,學生與學生間,極為開放的討論與對峙,有助于學生建立個人的設計理念且啟發開闊思路,并進一步去完善方案,達到自主對照和發現問題的目的。
公共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改革是循序漸進的,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上的更新,更體現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探索。確立課程教學目標,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