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紅
(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保健與康復系 廣東 廣州 510650)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在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意見》明確提出,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普遍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開發模塊化、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深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完善認證管理辦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及時更新教學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容。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先進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運動急救”是體育職業院校的職業崗位能力課程,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急救的相關知識和技術,最大限度挽救傷者的生命、預防和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心肺復蘇及AED 的使用”是“運動急救”的核心內容,目的在于使學生熟練掌握心肺復蘇和AED 的操作方法并能靈活應用到實踐中去。
傳統的教學常常把“心肺復蘇及AED 的使用”單純定義為技能的訓練,教學方法常常集中在講授、示范等方面。“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被動接受和模仿中度過,難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知識技能要點理解不夠深刻,常常出現“眼睛會了,而手還不會”的情況。
在考核方式方面,傳統的考核方式采用終結性考核,過分強調了期末最后一次考試的成績,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導致學生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期末考試臨時抱佛腳,最終學習目標難以達成。
“崗課賽證”一體化教學是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崗位職業需求,與合作單位共同確定本模塊的教學內容。以美國心臟學會(AHA)最新心肺復蘇操作指南為標準,與國際救護員培訓課程相接軌,實施模塊化教學。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采用“任務驅動”“線上”“線下”相結合,以賽促練,真實崗位訓練教學方法和思路;實行增值性評價,引入AHA 最新心肺復蘇操作指南標準,采用過程性+終結性、“理論+實操”“線上+線下”“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實施“課證融通”,學生學習完可以直接考取急救員證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體育院校學生,他們掌握并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不喜歡理論課,喜歡實踐課,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熟悉電子設備,信息化應用能力強。
針對學生特點和課程內容特點,本案例以任務驅動為主線,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擬實操法等結合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完成心肺復蘇的急救流程和核心教學任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利用網絡學習平臺、視頻微課等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了解知識點、技能點組織內容,并結合案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具體做法如下:
校企共同確定教學內容,引入美國心臟學會(AHA)心肺復蘇操作指南標準化內容。引入行企知名專家入校擔任課程導師,帶來全新的行企理念。組建高水平、結構化行企聯合教師團隊。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多采用引導式、啟發式、體驗式、糾錯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
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在課前發布預習內容,讓學生提前了解上課內容,課上利用手機進行互動,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學生在課后通過電子產品觀看教學視頻、微課,利用回帖等方式與教師進行在線互動,打破時空限制,幫助學生復習課上內容,有助于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學生分組練習,相互糾錯,有利于學生掌握心肺復蘇及AED 的技術要點,并且可以避免自己在操作過程中出現類似錯誤,成功解決了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
采用標準化練習和考核流程,實施“以證代考”“課證融通”,讓學生在學習到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可以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調動了學生練習該項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采用急救演練比賽的方式進行考核以賽促練,讓學生通過比賽更加熟練地掌握該項技術的操作要點,同時也發揮了團隊合作精神,解決了學生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的問題。
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急救培訓志愿者服務工作,對市民進行公益急救知識培訓,在真實的崗位演練中實現“教學相長”。
本實施過程根據教學內容,把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
課前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通過超星平臺發布“心肺復蘇及AED 使用”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推送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思考,設置預習后測試作業。
課中“總結流程,實操演練”2 個環節。開展基于網絡課堂平臺線上自學、統計反饋、線下實操演練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組織課堂教學。以成人心肺復蘇完整操作流程為工作任務,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進行實操訓練。
課后擴展式教學。教師通過超星平臺查看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情況,學生通過超星平臺復習課上的內容,并自主拍攝練習視頻發送給教師進行及時點評。打破時空限制,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溫故知新。
本案例以學生為中心,崗課賽證四位一體課程改革后學生掌握熟練急救技術,完成教學目標和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增值性考核的實施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分互認,課證融通,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技術技能顯著提升,考證通過率達到98%以上。
以賽促教的教學策略效果顯著,學生參加省市院級各類大學生救護技能大賽成績斐然。
學生合作意識增強,通過訪談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急救比賽環節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課程育人效果顯著,尊重生命價值、公民社會責任意識以及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貫穿課程始終,實現了課程全方位育人。
教學團隊在“運動急救”比賽及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學生為中心”,從傳統的由師到生的單向行為轉向師生、生生之間的雙向和多向互動,實現“教學相長”。學生通過互評,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經驗和提升自我。
崗課賽融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中學,在學中賽,在賽中練”中實現“教學相長”,“學以致用”。
引入行企專家入校擔任課程導師,教師考取行企技能資格證,具備導師資格,組建高水平、結構化行企聯合教師團隊。引入美國心臟學會(AHA)心肺復蘇操作指南標準化內容,采用“線下”與“線上”相結合,以賽促練、真實場景演練、崗位實戰等教學手段,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采用增值性評價,引入AHA 最新心肺復蘇操作指南標準,采用過程性+終結性、“理論+實操”“線上+線下”“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實施“課證融通”,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
本教學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借助動畫、微課、視頻等信息化教學資源,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強調“教、學、做”一體化,“崗課賽證”四位一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相長,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也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體現了課程育人。
加強與省市紅會合作,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紅會志愿者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
多給學生創造機會,組織學生開展社區公益急救培訓志愿者服務工作,對市民進行公益急救知識培訓,不僅“教學相長”,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成就感和力量。
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例如VR技術,模擬真實事故現場,讓學生沉浸式體驗急救現場的驚心動魄和爭分奪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