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玲,谷勝利,齊少俊,范況生
(1.商丘師范學院測繪與規劃學院 河南 商丘 476000;2.商丘師范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河南 商丘 476000;3.商丘市第六中學 河南 商丘 476002)
人地關系空間思維和技能、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素質是國民生活基本素質的重要方面,其培養貫穿于教育的各個階段,中學地理教育是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最為重要的教育階段。真實項目與地理課程相結合進行教學,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生生互助、師生合作、深入探究和親身體驗參與,更好地引發學生進行地理理論學習和參與地理實踐的踴躍性。
項目式學習由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發展而來。國內項目式教學研究近年來逐漸成熟,從項目式學習本身的內涵和價值研究、教學體系構建到項目式學習的各階段,如評價、作業等都有研究,且涵蓋了大學、中學各教學階段。從學科內容上來看,化學最多、其次是物理、生物、地理等學科。其中大學階段的項目式教學構建以課程為主,中學多以一節的教學內容或一個知識點為主,也有以單元教學內容構建的項目式教學。以上所指的“項目”,尤其是基礎教育教學設計中的項目,是教師圍繞真實的問題或挑戰設計的一系列的體驗和探究活動,本文研究的“項目”不僅包含此類,也包括來自社會生產實踐的真實項目,嘗試建立基于中學地理課程體系的、而不僅僅是某一節或單元的“項目+課程”教學模式。
八年級上下兩冊教材高度精練濃縮,其內容涵蓋了高等教育中地理科學專業的中國自然地理、中國人文地理、中國區域地理、中國經濟地理4 大方面的知識,是義務教育國民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地域差異巨大,需要利用哲學上整體與部分的思維方法,在教學中處理好整體與差異的關系;針對資源分布不均,注意因地制宜地開發可更新能源,突出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等理念的教學。
“地理教學論”是中學地理教師職前培養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學生通過理論學習,然后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至少經過一個學期的中學地理教育教學實踐,切實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領會并能夠較熟練運用中學地理教學的基本規律,并培養職前地理教師熱愛地理教育、愿意為地理教育付出的道德情操,為日后走上工作崗位開展中學地理教學奠定基礎。以2021 年9 月出版的李家清主編的《新理念地理教學論(第三版)》為例,嚴謹論述了有關地理教學要素的本質及其內涵,探尋課程—教材—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技能—學習心理—教學評價之間的相互聯系,揭示地理教學的客觀規律,指導地理教學實踐,服務于中學地理教師職前培養。當前中學地理教師職前培養立足新課程標準,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導向,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本研究的“項目+課程”教學模式構建就是基于此需求提出的。
科研項目《基于綠道概念的豫東黃河故道鄉村人居環境研究》的研究內容包括:以區域空間理論和系統理論為基礎,研究豫東黃河故道自然生態系統、鄉村生產系統、鄉村生活系統,分析其人口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態環境之間的耦合關系,評價其自然資源承載力和土地適宜性,揭示豫東黃河故道生態、農業、村鎮等功能空間的關系,開展流域尺度的豫東黃河故道綠道規劃。項目研究內容屬于典型的區域地理研究,可以與中學地理教師職前培養課程“地理教學論”中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部分相結合,指導學生將項目研究內容與中學地理湘教版八年級教材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相結合,構建“項目+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同時進行項目研究和教學實踐。
“項目+課程”工作思路完成研究項目的同時,既支撐了中學地理教師的職前培養,也完成了中學地理課程教學。基于以上中學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教學論”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分析和項目研究內容分析,可以構建以下可行性非常強的中學地理教學內容體系。
項目前期調研工作包括豫東黃河故道的范圍與人口、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調研和數據分析,該工作可以融入八年級地理前三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自然資源)的課程教學。教學設計:課前:隨章節教學布置查找豫東黃河故道的范圍、人口、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主要產業等資料的作業;課中:匯報交流討論,教師總結;課后:初步完成現狀調研報告;總課堂課時:1 課時。
項目核心研究任務一:豫東黃河故道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文化空間研究,可以融入教材第四章至第六章的課程教學,這三章主要講授中國的主要產業、地域差異、北京和港澳臺特色鮮明的區域和城市。教學設計。課前:查找豫東黃河故道生產、生活、生態、歷史文化資源等的空間分布資料,初步完成現狀調研報告;課中:匯報交流討論,教師總結;總課堂課時:1 課時;第四、五、六章教學結束后,實地調查1 天(地點:黃河故道沿線考察、黃河故道森林公園、辛莊);課后:小組合作,課下完成調查報告(豫東黃河故道的范圍、人口、主要產業、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文化空間的現狀分布)。
項目核心研究任務二:豫東黃河故道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文化空間規劃,可以融入教材第七章至第九章的課程教學,這三章主要講授區域的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環境與發展,將豫東黃河故道放在商丘市、豫東區域、河南省、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等不同尺度的區域中去觀察對比,明確豫東黃河故道的發展定位并進行相關規劃。教學設計。課前:完成現狀調查報告;課中:匯報交流調查報告,根據調查報告,討論豫東黃河故道的發展定位,教師總結明確豫東黃河故道的發展定位;課后:根據課堂講授、實地調研,查找相關規劃資料,小組合作,編寫豫東黃河故道規劃,手繪規劃示意圖;課時:1 課時。
項目成果展示匯報環節融入第十章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的課程教學。課前:完成豫東黃河故道規劃,規劃重點為居住—生活空間、生產—生產空間、游憩—生態和文化空間、交通—空間聯系;課中:匯報交流規劃方案,教師點評。課時:1 課時。
以上“項目+課程”中學地理教學模式在商丘市第六中學由在職教師和實習教師共同進行了為期教學實踐。實踐過程中首先成立教學實踐小組,由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改革意識較強的任課教師帶領優秀的地理教學實習學生開展教學實踐。其次進行學情分析,通過七年級兩個學期的教育教學,所選班級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學風和班風相對其他班級來說更好,任課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地理課程的學習上表現出較為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并且愿意積極主動地鉆研地理知識,從七年級期末成績來看大部分同學都掌握了學習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后,項目組給予了充足的調研經費支持,學校在外出調研工作中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對參與“項目+課程”教學實踐的師生進行問卷調查、對教學業績、學習成績等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實踐效果主要表現在任課教師教研能力的提升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兩個方面。項目組6 位教師(含4 位實習教師)在課程教學實踐中發表教改論文2 篇,教學獲獎4 人次,100%的教師認為職業成就感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實踐班級在八年級兩個學期的地理平均成績均高于其他班級10%-20%,其他科目平均成績也高于其他班級5%-10%,且學風班風等都較優秀,在學校各項評比中表現突出。分析原因,一方面是“項目+課程”教學模式可通過真實的項目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是項目的助推作用,真實項目不同于設計的案例項目,它要求必須在相應的時間節點精準地完成相應的任務,因此大大提升了參與師生的教和學的效率。
“項目+課程”教學模式的小規模教學實踐表明,其在中學地理教師的職前培養階段課程中推廣是相對容易實現的,一般的高校都有足夠的項目和經費支撐該模式的實施,但是在中學地理教育階段只有部分教學條件較好的學校具備實施的條件。前人研究也關注到項目式教學法有其自身的弱點及局限性,并不能適合所有的地理教學,教師應揚長避短,合理采用項目式教學。原因如下:
課時調整。中學階段課程門數較多,地理課時有限,實行“項目+課程”教學模式需要師生課下完成大量的任務以及家長的配合,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突出、難點透徹,在有限的課時中更好地完成項目和課程的結合。
項目和經費支持。中學教師教學任務量較大,申請教改項目具有優勢,適于開展“項目+課程”教學模式的生產實踐或科研項目較少。
師資力量要求。一方面是需要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另一方面項目涉及其他學科內容時還需要各學科的教師共同參與,需要有相應的師資,同時也需要有相應的協調和管理機制。
安全保障要求。基于真實項目的中學地理教學多數需要外出調研,不同于中學地理教師職前培養階段的大學生,中學生外出的安全保障會給教師和學校帶來壓力,更是家長關注的重點。
開展“項目+課程”班級教學模式實踐探索是必要的。在技術和產業發展需求下,以產業為導向,通過學科融合,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國民,是基礎教育支撐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項目+課程”班級教學模式適用于周期較長的研究型項目,尤其適合于活動主體為高校師生的中學地理教師職前培養階段。
傳統的基層教學組織是以課程為中心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而“項目+課程”班級教學模式中由于具有相對“隨機性”和“偶然性”項目的參與,需要基層教學組織更好地協調師資,需要教師有高超的教學設計能力。
“項目+課程”班級教學模式尤其適用于鄉土地理教學,而且考察類、調查類地理教學內容與鄉土地理類項目結合尤其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