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如皋 226000)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巨大的沖擊,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外來文化包含正面和負面兩個層面的影響,文化實踐者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很大程度是由其自身民族文化自信決定的。尤其是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樹立其民族文化自信尤為重要。因此,學校應擔起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任,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其正確的文化觀和自信心。
其一,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滿懷崇敬心和自豪感。學生要始終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持有崇敬之情和無限的自豪感,這既是學校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正確態度,也是圓滿完成該項任務的重要核心,只有做到這點,才可以確保培養民族自信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傳統文化包含久經歲月沉淀的哲學思想、文化典籍;包含璀璨奪目的農醫技藝、發明創造;包含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習慣和傳統節日;還包含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等。因此,學校要肩負起育人職責,切實將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視為重要任務,激發其內心的崇敬之情和自豪感。
其二,對中華民族革命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出現的革命文化,蘊含著無數革命先輩的政治思想、家國情懷和高尚的民族氣節等等,學校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就要始終堅持對革命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其中高尚的愛國情感是革命文化中的精神旗幟,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核心思想;革命者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學生樹立遠大目標的精神支柱;每一個寧死不屈、不折不撓的革命先輩,都是激勵學生奮勇向前的楷模,諸如此類,都能彰顯革命文化在學生成長和成才中的重要價值。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學校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就要始終堅持對革命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目標。
其三,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前進的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驅動力,又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引。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應當具備社會責任感并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其視為成長的重要方向標。學生要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全面、充分、正確的認知,才能激發其主人翁意識,發自內心地熱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的追隨者。
其四,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的踐行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需要關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分支文化,包括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等,切實開闊學生眼界并讓學生有機會真正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真諦,它們是培養學生民族自信的“源”“基”“本”。另外,學校還要促使學生投身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學生在民族文化創新過程中要理性、客觀地對待外來文化,對于不同文化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包容態度,進行優勢文化的強強融合,實現中外文化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政黨,其發展壯大都離不開文化自信,尤其在多元文化視野下,學校培養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學校要以民族文化自信教育的客觀規律為依據,明確民族文化自信培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遵循民族性原則。學校培養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要堅持民族性原則,這是夯實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只有立足于民族性原則,才能促使新時代的學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遵循民族性原則,一是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行相互滲透,使學生從思想上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產生認同感,并與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愛國主義教育融為一體,這也是實現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二是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的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并落實到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使民族文化自信自然而然融進學生的思想當中,使學生在無形中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三是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穿學校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以及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時刻都有民族文化相伴,拉近民族文化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第二,遵循引導性原則。引導性原則作為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原則,學生在面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外來文化時,借助引導性原則,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正確的文化觀,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中國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始終保持一致。遵循引導性原則,一是引導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不可否認,其中也包含糟粕文化,如,愚忠愚孝、封建迷信思想等,對于這些糟粕文化,要引導學生堅決抑制和拋棄。而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則引導學生建立價值認同感和自信心;二是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要用包容的胸懷辯證對待,吸收精華,剔除糟粕。讓學生對外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有本質上的認識,借鑒其優秀文化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三是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定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信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身價值和力量。
第三,遵循開放性原則。開放性原則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尤其是西方外來文化,這也是學校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則。在遵循開放性原則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從而推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昌盛。一是培養學生開放式的胸懷,多元文化視野下,對待外來文化要有包容性,對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成果加以借鑒和利用;二是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方式,對外來文化保持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態度,不能一切都摒棄,更不能不加分辨地納入囊中;三是培養學生再創造的能力,面對外來文化和外來思想,要注意借鑒他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汲取外來民族文化和思想的長處,并在優秀外來文化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實現文化強國的目的。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中華民族的自信持續提升。中國加強了與世界的融合,在多元文化視野下,學校要運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最主要的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自身文化素養能夠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教師的文化素養主要體現在教師文化知識的儲備、教師對習得文化的理解程度、教師的教學方式能否使文化知識有效傳播等方面。教師自身文化知識儲備是其文化素養的基礎,并在這一基礎上能夠對習得文化進行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才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可見,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或者用實際行動做文化的踐行者,使學生對文化產生認同感,才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最終目標。比如,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優秀傳統文化有系統性的認知,找到文化與教學的契合點,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使知識教學與文化教育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對中華民族文化繼承和弘揚,是每一個學生的責任和使命。立德樹人理念下,首先,學校要堅持“以生為本”,堅定育人方向、明確育人目標,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其次,學校要以學科教學,尤其是思想道德課程教學為主陣地,并結合不同平臺和渠道,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崇高道德理想和信念教育;最后,要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和國際視野,認清當前的國際大勢走向,樹立危機意識,培養競爭意識。總的來說,學校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必須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責任意識,使學生自覺認識到對民族文化繼承和弘揚是其應擔起的責任,促使學生成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中堅力量。
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多以教師“說教”式的教學方法為主,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知識灌輸,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往往使得民族文化教育流于表面。因此,教師有必要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如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語言和文字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或引入微課資源,播放影片、音樂等內容,使民族文化以具象、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豐富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學生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民族文化自信培養,要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一方面,學校可以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并將體系中的基本要求和內容滲透進校園文化活動當中,以此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使學生樂在其中并接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紅色革命基地,使學生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禮,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參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專題講座、讀書座談會、學術報告會等專題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傳統經典與現代文化中,得到思想素質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多元文化視野下,要明確學校培養民族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并遵循培養民族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則,從教師自身、教學方式、學生意識以及實踐活動等不同方面出發,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學生民族文化自信,促使學生自覺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