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龍
(齊魯醫藥學院,山東 淄博 2553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大學輔導員作為一線學生管理者,面臨的挑戰和任務變得更加繁重。輔導員具有多重角色定位,肩負多種職責,如何立足崗位現狀、提高認知,結合齊魯醫藥學院工作實際情況,在新時代新思想下探索輔導員工作的新思路,打造一支具備“強基健骨藥過硬醫學人”特色的輔導員隊伍,是本文的出發點。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2018 年9 月10 日全國教育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教育問題進行了論述,系統總結了教育改革實施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經驗以及取得的成就。習近平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教育改革,加快補齊教育短板,教育事業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教育方面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加快提升,13 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首先,要遵循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來培養和引導各界學生;其次,在培養中也要發揮家庭的作用,依靠學校和家庭的力量共同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第三,要以文化育人,榜樣育人以及全方面高素質的育人的方略進行培養;第四是把創新創業精神以及實踐開放的理念融入教學當中。
高校輔導員應本著“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釋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質。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更應打斷與學生之間的隔閡,轉變自身的角色,成為學生大學階段的領航人。輔導員自身經歷過高等教育,對于校園內的學生來說,有更多文化儲備和精神素養,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應積極分享自身的知識,擴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水平。融洽的關系有助于輔導員更有效地管理班級,提高學生對班集體的熱愛,營造良好的班風。作為高校輔導員,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給學生做好示范,用自己的品格感染身邊的學生,讓學生自發追求更好的發展,培養自身的品格,努力立身于新時代的接班人。
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多元化,給輔導員在日常的實際工作中也帶來了一些迷茫與困惑。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雖然多數學校把輔導員定位為“既是教師又是干部”,但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往往“既不是教師又不是干部”。輔導員的教師身份不斷被邊緣化。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多處于被忽視、被管理甚至被指責的境地,一談到教育成果往往想到的是專業課教師,一談到學生違規違紀往往想到的是輔導員。輔導員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所作的貢獻往往被忽略,導致輔導員的工作難以得到正面積極的肯定。在這樣的環境中,輔導員很難找到自己清晰的角色定位。長此以往,輔導員在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漸漸失去自身的角色定位,取而代之的是職業倦怠感和失去身份認同感。
高校輔導員承擔了非常繁重的育人工作,主要工作職責除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還需要與學生處、團委、組織部、宣傳部、教務處、財務處等眾多職能部門產生各種工作關系。輔導員每天穿梭在課堂、公寓、辦公室之間,忙碌于處理學生之間、與家長之間、與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經常是“5+2”“白+黑”的工作模式。不論上班還是下班,隨時隨地都需要耐心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指導。尤其是現在更多的責任不斷壓在輔導員身上,工作的付出感與收獲感難以形成正比,輔導員正面臨“超載”的問題。
高校輔導員定位的多元化特點,必然導致在日常工作中產生各種矛盾與沖突。輔導員隊伍越來越需要往專業化水平上發展,但是目前諸多原因制約了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水平。一是在輔導員選聘階段出于工作實際的考慮,往往難以選聘到具有專業背景的輔導員。二是進入輔導員崗位以后,超載的日常事務性工作,導致輔導員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專業水平的提升上來。三是模糊的職業發展路徑,導致很多輔導員只能把現在的工作作為職業生涯中的一個“跳板”,導致輔導員有其他發展路徑的時候流動性大,這一現象在工作時間較長的輔導員身上表現尤為突出。
學校輔導員要以樹人為準則,服務學生,加強管理,積極探尋,努力進取,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在日常工作的基礎上著力打造一支具有齊魯醫藥學院“強基健骨藥 過硬醫學人”特色的輔導員隊伍。
一要定期組織輔導員培訓及職業能力比賽等系列活動,不斷堅定輔導員隊伍的信仰信念,提升責任擔當感,提高職業能力。在我國發展的新時代,要把握學生成長規律,掌握最新的育人理念,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要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青年大學習”等時代主題,通過理論自學、座談討論、分享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動,切實提升團學干部的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努力打造信念堅定、心系學生、作風優良的團學干部隊伍。
三要以“雷鋒月”“五四青年節”等重大節點為契機,開展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重溫入團宣誓儀式”“‘新時代青年說’讀書心得交流會”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增強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和愛國心。
四要踐行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培育學生“仁愛精神”。開展“一封家書”“我為傳統中醫藥代言”等活動,培養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傳統節日與民族中陶冶愛國情操。
五要開展征文,送溫暖相關的感恩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樹立關愛他人,懂得感恩的品德,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是加強學生會干部隊伍建設,不斷研究做好學生會換屆選舉工作、深化學生干部健康成長教育,在為學生干部隊伍建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的同時,充分發揮校、院兩級學生會在學校建設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二是開展“志愿者手冊制”活動,激發學生“至善心理”。通過《志愿者服務活動手冊》記錄每個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情況,同時載入學生檔案,激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志愿者服務,培養學生奉獻精神,提升學生社會擔當。
三是利用好專題報告、紅色主題教育、課題研究、志愿者服務、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組織好“青馬工程”培訓班,分批次地對學生干部實現全覆蓋。
一是學生管理工作要針對青年學生特點,不斷優化學生教育思路,提升學生教育實效。以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思政必修課和選修課的熱情,從思政、人文、科學、職業道德等四個不同角度來驅動學生塑造完善品格、提高綜合素質,通過開展多維度的主題教育活動作為輔助支撐,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探索構建“一心、兩課、四驅動、多維度支撐”的思政教育模式。如,堅持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公民道德補課活動、多種單項獎評選活動、志愿者服務手冊制、六個零發生班級評選、“翻轉講臺”教育活動、“白大衣授予”教育活動、普及醫學常識、踐行傳統文化等。
二是要強化特色社團,打造社團品牌文化。特色社團充分發揮醫學院校的資源優勢,結合學生自身的專業特色和愛好特長,組建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學校、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區、農村、人才市場等地點,以科普宣講、文化宣傳、醫療服務、義務支教、環境保護、法律援助、社會調查等為內容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一要抓輔導員的理論學習,增強輔導員政治敏銳感與自覺性。“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高校輔導員必須具備堅韌的品質,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勇于面對外在敵對勢力的挑戰,加強主流意識形態下各個方面的典型性、實證性、診斷性研究,為意識形態安全貢獻力量。
二要扎實推進“智慧團建”“燈塔黨建在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陣地建設,不斷提升干部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工作水平,全力促進我校青年學生工作的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有效實現理念轉化、工作轉型。
一是始終把學生的發展需求放在第一位,尊重學生個體、重視學生利益,本著“先疏后導”的原則進行思想教育。通過與不同學生的談心以及與學生們的座談,在班級里設置信息員,增加學生訴求的通道,并定期深入學生宿舍等各種形式主動了解學生訴求和意愿,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學生生活和學習狀態,了解學生的想法,解決學生的訴求,對于不同學生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二要開展積極的心理拓展活動,塑造師生良好心態。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相關學習,提高輔導員自身及時、準確識別問題的能力。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心理健康相關培訓及素質拓展活動,定期開展談心談話,保障學生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
三要以人為本,開展評先樹優、獎助補貸工作。建立順暢的信息反饋機制,充分發揮院校各級的監督機制,評先樹優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在深入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獎、貸、補、助、勤”的資助體系。
四要通過多途徑開展創新創業工作。如注重就業創業指導,就業過程中不斷突出專業特色;注重加強實訓實踐,提升核心就業能力;注重科研素質培訓,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加強校企合作,多途徑促進學生就業等。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管理中輔導員們要積極提高自身的水平,用新思想引領前進航向、新使命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