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舟漣
(蘇州市職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2020 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外語專業是接觸國外文化的前沿陣地,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將立德樹人、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三者有機融合,正確塑造學生的價值取向是高校外語教師的重要命題。
二外日語是高職院校面向英語專業開設的職業技術能力課程,該課程具有通識性、實用性、文化性的特點,學生在語言學習之外,對日語背后的日本文化、中日文化對比等也抱有極大興趣,相比思政課,蘊含在語言文化之中的“隱性”思政元素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可以說,二外是最適合開展思政教育的課堂載體之一。在新形勢下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線上資源建設,引導學生以正確立場看待中日文化,是二外教學的一大挑戰。筆者所在的日語教學團隊2017 年開始建設二外日語在線課程,并于2018 年起應用于日常教學,開展基于學習通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本文基于以上問題意識,以二外日語課程的在線課程建設實踐為例,探討其實現路徑。
一方面,在外語課時縮減的背景下,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往往以語音、單詞、語法等語言專業知識為重點,在線下教學的有限課時范圍內,難以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影響了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展打破課時限制,為課程思政元素的導入提供了有利條件。可是,現有的在線課程大多仍以知識傳授為主,對“交際文化”導入不足,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育人要求。在線課程建設中,要加入中日文化對比等背景知識,促進學生理解日本交際文化,這也是課程思政融入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當前各高校正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教材體系建設,不過紙質教材的編修、審定、出版有一定滯后性,而在線課程可以緊跟時政即時更新,且素材海量,非常適合挖掘拓展語言學習素材背后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思政元素的導入,大多還是根據教師的個人興趣和生活經驗,缺少一定規范性和系統性,需要在教學方案上加以規范。
影響外語翻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因素是在線學習任務的促學效能,這也是線上教學相較于線下教學的短板。在線學習要求學習者具備較強的學習自主性,能夠克服學習環境的外部干擾和網絡娛樂的心理誘惑。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學習日語(二外)出于“內部學習動機”,即對日本、日本文化及日語本身感興趣,功利性較弱。而這種受日本動漫、影視作品等影響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具有不穩定性,在面對持續走高的日語學習難度和單詞、語法等較為枯燥的識記知識時,學習興趣容易下降,難以形成持續的自主學習驅動力。
因此,教師在在線課程設計時要采取一定手段,提升在線學習的效果,同時持續更新學習素材,采用趣味性強、實用性高的材料,提升學習動力。
二外雖然是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但相對于專業核心課程而言,大部分學生將其看作是選修課,重視程度不夠。且由于缺少語言環境,日常交流機會較少,聽說訓練嚴重不足,難以達到能夠簡單會話交流的培養目標。
而大多在線課程以視頻課件、測驗作業、綜合討論等教學環節為主,部分平臺甚至不支持音頻的傳送,使得不少日語在線課程只能圍繞讀寫能力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對于學習者的發音及會話能力難以通過線上教學及時有效地開展訓練得到反饋。
筆者所在的蘇州市職業大學的二外日語在線課程基于《大家的日語初級1》(第二版,杜紅坡,外語教學于研究出版社,2018)建設,課程共計10 個章節,內容涵蓋教材導入部分及1—9 課內容。每個章節圍繞一個主題設計,包括寒暄和自我介紹、家庭成員、地點、時間和數字、交通工具、飲食、旅游、職場、工作中等,與校園日常生活和今后就業工作等緊密相關,為學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多場景會話應用范例,滿足通過二外日語學習,初步實現使用日語與日本人簡單交流的學習需求。學習者需要配合線下教學進度完成線上課程每個章節的任務點,并參與討論區討論,學期結束需要參加期末考試。
在線課程旨在結合線下教學,幫助學生在學習日語基礎知識的同時,以聽說能力訓練為中心,著力培養學生的語用技能,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日語進行交際。并在日語學習中讓學生了解中日文化差異,樹立文化自信,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跨文化的理解力。每章節設置5 個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其一,詞匯測試。通過對該章節新詞匯的讀法、寫法、用法的測試考察,幫助學生檢驗單詞學習成效,鞏固記憶,為后續學習打好詞匯基礎。
其二,日語情景劇。一方面,為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同時解決在線學習無法與老師在課堂互動的問題,該環節以本章節的語法為模板,圍繞日常場景的常見會話設計情景劇,而且所有的故事都是采用人偶演繹的,討論的話題皆與學習者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為了方便學生有效利用在線資源進行口語訓練,確保他們能夠按照正確的語音語調自行練習,該視頻同步應用于每個章節的“日語趣配音”的考核環節,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提高學生練習口語的積極性,能夠有效確保他們的練習是準確、有效的。
其三,背景知識的微課講解。該環節是課程思政元素結構化融入在線課程的主要環節。圍繞每個章節的主題,選取中日文化對比、兩國歷史淵源、中國當代發展成就等切入點,制作微課講解,培養學生站在正確立場對異文化進行理解和辨析,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其四,主講教師授課視頻。主講教師圍繞本章節的主要句型進行提綱挈領地講解,通過動畫演示和句型示例幫助學生快速把握章節重難點,結合線下語法講解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教師采用日語為主要講解語言,配合同步的演示畫面,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得到聽力鍛煉。
其五,日語趣配音及課后練習。此環節設置了類型多樣的練習,除了基于語法知識的常規筆試題之外,還加入了寓教于樂的“日語趣配音”,引導學生重視日語口語能力的培養。
現階段二外日語課程所選用的教材中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相關思想文化等的學習素材基本沒有,因此在線課程建設中,教學團隊要突破教材限制,在每個章節設置相應的文化背景教學環節,大力挖掘思政元素,導入中日文化對比及中日歷史淵源等背景知識,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中國強大的文化根基,體會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例如,在“飲食”這一主題的背景知識微課下,除了介紹壽司等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飲食種類之外,還加入了中日餐飲文化比較、松鼠桂魚等特色蘇幫菜介紹等內容,尤其是對蘇幫菜的介紹,能夠促使學生對蘇州的豐富文化資源感到驕傲,激勵學生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除了上述專門設置的“顯性”思政育人環節——背景知識教學環節,在日語情景劇和授課講解等環節中也處處融入“隱性”思政元素。
例如,在“交通工具”這一主題的授課講解中,教師圍繞表示移動方向的助詞“へ”的用法進行舉例時,特意將出行的目的地設置為拙政園、寒山寺等代表性的蘇州名勝,并在句型講解后,簡要介紹了蘇州古今皆宜的“雙面繡”城市格局,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外語教師以國外文化為研究專長,在落實課程思政方面有優勢也有不足。教師一方面要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培訓活動主動學習黨的大政方針和國家發展形勢等,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了然于胸,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格局。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學規律認識,不斷探索課程思政的新形式,思考總結思政育人的新理念。
在線課程建設是一項體系化綜合性工作,既需要熟練運用視頻拍攝、后期制作等信息化手段,也要能推進課程體系、思政體系、評價體系建設,需要發揮教學團隊合力,博采眾長共同推進。例如,課程組在情景劇制作過程中充分整合了師生資源,邀請日語系口語出色的學生代表共同參與完成了情景劇的編寫和拍攝。授課講解更是教研室全體教師參與,各自認領擅長的主題加以講解,過程中經常性的經驗交流,促進了資源的流動共享,發揮了團隊合力。
為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學習素材的形式和內容需要兼顧趣味性和實用性,通過加入前沿資訊,令學生產生親近感。但是也同時要考慮學習者負擔,過多過長時間的視頻、音頻等,容易引起倦怠心理,不利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
在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方面,要善用平臺的既有功能。例如,在視頻任務中定時插入互動問答;在作業截止日期前設置定時提醒;通過作業互評增加學習機會等。也要綜合運用QQ 等其他的線上平臺追蹤學習進度。此外,課程評價方面,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引起學生重視。
為了增加聽力訓練機會,盡可能令學生體會日本文化環境,在線授課講解視頻中教師全程采用簡明易懂的日語開展教學,只在專業性較強的術語說明時,輔以中文講解。同時,不僅在課后練習中,通過趣配音、音頻作業等形式促使學生進行口語操練,還提供豐富的視聽資源,包括nhk新聞廣播、滬江等國內外的網站資源、公眾號及APP等,拓寬課后學習的信息渠道。
此外,線下教學可以通過日本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增加學生日語學習興趣和日語交流機會。例如,帶領學生參觀和式日語實訓室,房間營造出的日式風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體驗;邀請學生品嘗納豆等日本料理,有助于學生理解中日文化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
以上從課程思政與在線課程建設兩大新趨勢的融合出發,探討了當前日語在線課程建設存在三大主要問題,即思政元素導入不足、線上學習學習者自主性不足、聽說能力訓練不足。基于此,以二外日語在線課程建設實踐為例,提出課程思政背景下二外日語在線資源建設的實踐路徑。
筆者將該課程建設經驗推廣到其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將從教學實施、課程反饋和課程質量評價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將線上資源融入日常教學的實踐過程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