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我國城市虛擬空間的合理建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雪,關鋒
(華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 510631)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的普及以及以人工智能、網絡、大數據、遠程通訊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在信息技術革命塑造的網絡社會中催生出新型空間形態——虛擬空間,其不僅從當代社會空間中脫穎而出,而且正在加速拓展人類社會空間發展新疆域。時間的彈性化與空間的壓縮化、時間的商品化和空間的增殖化特征成為社會空間到虛擬空間背后的顯著支撐,時空邏輯在各個層面上滲透進城市空間,成為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社會層級和結構相互作用的一部分,是我們理解從社會空間到虛擬空間何以變遷的關鍵所在。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基于現實又超脫于現實的虛擬空間正在成型。因此,要理解社會空間到虛擬空間的變遷,必須超越單純的空間因素和空間模型,探究空間轉變背后時空邏輯的更替,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解讀虛擬空間發展的本質和內在驅動力,而且為我國當下虛擬空間的發展提供審視和借鑒,進而可運用于對我國城市虛擬空間發展和建構的反思之中。
社會空間作為一種以人為坐標的空間,從一種純粹、被動、原始的自然空間轉化而來,是通過生產實踐和交往活動將原始自然空間不斷“人化”的結果,是人類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空間形式。人類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地對社會空間進行改造、拓展和變革,以此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社會空間不僅依托一定的物質空間,例如住宅、工廠、土地等實體形態,而且集合了社會交往關系,以及種種意識形態因素,反過來也參與和影響了人及社會的發展。但不可忽視的是,由于“空間是一種使用價值,但更是一種時間,它在根本上與時間聯系著”,因而任何空間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時空邏輯作支撐,社會空間也不例外。
在社會空間中,資本的主要任務集中于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中進行擴張,工業作為生產力進步和發展的主要角色,這種擴張與工廠生產空間聯系最為緊密。此時,通過通信技術和交通運輸方式縮短空間距離,從工人那里榨取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更多的生產,成為剩余價值的衡量標準,以此達到積極建構和維持一種生產、交換與消費等各環節之間的穩定性、確定性與持續性來攻克空間阻礙、實現快速流通的訴求與趨勢。
因此,社會空間中這種時間的彈性化與空間的壓縮化特征,決定了其背后的時空邏輯必然通過“加速時間壓縮空間”的形式展現出來,即借助通信技術和交通運輸的發展,縮減流通過程中空間距離的時間節約過程,從而形成整個社會空間的扁平化。卡斯特提出的“借助時間馴服了空間”、馬克思的“以時間消滅空間”以及哈維在此基礎上的“時空壓縮”觀點均是探究社會空間背后時空邏輯的重要入口。
雖然馬克思并沒有明確闡發城市中社會空間背后關于時空邏輯的概念,但他確實敏銳地意識到時間和空間作為社會空間中的兩個維度,通過被整合在同一個過程中而發揮作用。這在其《資本論》第一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考察資本流通環節時關于“用時間消滅空間”的討論中再清楚不過。
一方面,馬克思對“流通”以及“流通時間”的重視,內在揭示了資本力求攻克空間阻礙、追求“時間的節約”與“穩定連續性”的本性與趨勢。首先流通作為資本價值增殖的關鍵環節之一,構成資本生產和價值生產的一部分,并表現為“直接生產過程的要素”和“資本的本質過程”。因此,流通時間的長短必然成為資本生產過程的重要因素,流通時間的增加則會對勞動生產率、資本價值增殖造成障礙和限制,追求“時間的節約”就成為資本獲利的關鍵。“資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資本越發展,構成資本流通空間道路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更多的時間去消滅空間。”
另一方面,馬克思對交通運輸問題的探討直接關涉流通時間的節約或流通成本的降低,更直接關系到資本創造剩余價值的新領域及其空間拓展的本性與趨勢問題。在馬克思看來,交通運輸作為創造交換的物質條件,不僅對生產十分重要,對資本的“時間消滅空間”也極其必要。通過利用交通運輸工具,“空間距離在時間上也縮短了”,“總流通時間也縮短了,從而加速了人口、資本與市場在一定地點的集中,甚至也促使生產地點與銷售地點的相對位置變化”。也就是說,資本越是發展,就越是需要在空間上擴張更大的流通市場,這就需要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使流通時間和成本最小化,以此使剩余資本更快地回流到生產和積累領域,并通過利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從而不斷加速這一過程。
此后,“以時間消滅空間”的思想得到西方城市學者的極大關注,哈維進一步將這種空間上擴展并在時間上收縮的過程稱為“時空壓縮”,吉斯登將其形容為“時空收斂互動”,即時間被不斷地壓縮為“現存即全部”,空間則被壓縮為世界緊密相連的“地球村”。這一過程若要實現,“一般的趨勢是朝向周轉時間的加速和空間范域的縮減”,通過一種高速進行的統一的、抽象的、技術化的時間,從而打破地方性、國別性的空間限制,這一動機在于要合理化地把空間組織轉化為交通和通訊體系等流通的網絡,以及社會組織、城市中的消費流通過程。因此需要依靠交通運輸系統、新的技術和組織形式所帶來的通訊革命,包括即時系統和瞬間影像的商品化等,通過信息的瞬時性來消除空間距離,消解空間中物質性的參照點,進一步破除空間阻礙,逐漸打破相對有限的生物區的依賴,以此來進行統治和再生產。同時,這種時空邏輯的運行內含于資本主義發展的運動法則之中,每一輪打破空間和時間障礙的時空壓縮過程都是資本積累過程的關鍵手段,資本通過這種方式加速生產方式的變革,向新領域進行地理擴張,構建全新的空間關系來吸收剩余資本或剩余勞動力,從而緩解資本過度積累產生的資本危機。
隨著生產力和信息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技術革命的沖擊,電子通信、廣播系統以及交通運輸等通信技術開始從內部包圍現實的生活,全球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已經變成開放而多變的網絡,并被先進資本主義的邏輯和利益所塑造、加速和引導。社會空間所依賴的實體元素越來越少,所依托的地理和物質空間的重要性開始下降,社會空間逐漸不再根據物質結構來界定,而是根據一個網絡信息虛擬空間來界定。城市作為網絡信息化的主要場域,其整個空間的活動節點被新的信息技術所連接,以信息化城市為主導的新型社會形式開始出現,而這一切必然催生出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基礎的新型空間形式——虛擬空間,其從社會空間中脫穎而出并居于主要地位,通過全面覆蓋一切文化表現形式,涵蓋各式各樣的利益、價值、想象甚至社會沖突,一躍成為城市社會空間中具有支配性權力與功能的空間展現。
何謂虛擬空間?從空間要義而言,意味著“現實本身(亦即人們的物質與象征存在)完全陷入且浸淫于虛擬意象的情境之中,在其中表象不僅出現于屏幕中以便溝通經驗,表象本身便成為經驗。所有種類的信息全都包藏于媒介之中,因為媒介變得十分全面、多樣、富于延展性,使得媒介在同一個多媒體文本里吸納了所有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經驗”。人們的空間感知已從具體的地理位置轉變為一種“無結構的空間”。從時間要義而言,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時間收益”成為虛擬空間中資本的持續追求,“時間已取代距離成為決定城市景觀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最重要的標準”,人類進入一個“商品時間”的消費性時間性邏輯狀態。因此,虛擬空間中這種時間的商品化和空間的增殖化特征,推動其背后的時空邏輯范式轉變為“操縱時間拓展價值空間”,資本不僅通過空間“消費時間”,甚至進一步“消解時間”,從而實現價值空間,并且其間包含著復雜的資本利益、權力關系和社會文化意義。
一方面,虛擬空間通過游戲空間、媒體電視空間、網絡購物消費空間等多種形式,為現代城市中的快節奏生活提供了一種在真空狀態下運行的空間和地點,使人們可以從“工作時間”的緊張和壓力下以及貨幣主宰的現實生活中暫時性抽離。但這種暫時性抽離不僅消耗著具有同樣特征的“時間”,同時也是對游戲、消費、娛樂等時間的支配和購買,此時的“時間”是在生產性勞動的功能和日常生活的生產關系再生產功能中被組織起來的,因此“逝去的時間不是所有人的時間,而是一種高級的財產、一種高級的商品,被人們買賣著,因為需要為它支付昂貴的費用”,時間業已成為增益的存活,在虛擬空間中開始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并進一步被各企業部門視為一項差異競爭因素。例如,在期貨以及其他衍生的金融市場的虛擬交易空間,剩余價值和利潤的生產越來越不依賴于資本家的直接在場或間接在場,而取決于傳達信息或決策所花費的時間,時間的長短決定交易的速度,直接關聯多數生產部門的獲利或損失。正如吉斯登所言,現代國家已經擁有了改變時空的監視手段,資本家通過在勞動時間之外控制時間,使時間服從于自己的產出和利潤,通過加速或減緩產品周期與利潤周期的能力、設備與人事在時間上的共享,以及對可利用技術中時間差距的控制,來力爭獲取最大利潤,力求從當下的虛擬交易空間中捕捉未來的時間制造價值。此外,當代社會中服務業和休閑行業采用分期付款的虛擬支付方式,以及對旅行和文化消費的提前預訂等,無疑是將時間整塊作為一個統一商品來進行收益,此時,“一個時間段”就作為“一件商品”,以此進行銷售和買賣。因此,“時間成一種媒介,人類的活動,尤其是經濟活動可以借助這一媒介獲得以往無法想象的發展速度”,時間本身的使用價值已經縮水,取而代之的是其交換價值所帶來的無窮收益。
另一方面,隨著通信技術和媒體的快速發展,虛擬空間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同時資本市場中比秒還短暫的資本交易,工廠企業中的彈性時間管理、可變的生涯工作時間、生命周期的模糊化等一系列對時間的利用和消費現象層出不窮。表面上是通過加速和壓縮一切人類活動領域中的時間,進而獲得時間的金錢價值,但實質都是“以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邏輯來解構時間性,借由混亂時間的相繼次序使事件同時并存,從而解消了時間”。在以電子多媒體系統為主導的網絡社會中,“無時間之時間”成為虛擬空間的關鍵特色,資本不僅通過空間實現對時間的消費,還進一步試圖消解和吞噬時間,從而達到實現價值空間的目的,毫不留情地取代過去有秩序之時間序列的時間。進一步而言,物理地點擺脫了空間的束縛轉而開始受到時間的限制,壓縮時間直到極限,形同造成時間序列以及時間本身的消失,最終使時間在文化里被否定,成為我們社會奠基于其上的生產、消費、意識形態與政治里快速周轉的原始復制品。
可見,正如卡斯特所言,“網絡世界,通過打亂事件的序列并促使事件同時發生,流動空間消解了時間概念,這樣社會建立在結構無常的事物上:存在取消了流變”。正是虛擬空間這種新的社會結構和組織形式的出現,使生產的社會關系遁入虛擬空間的時間形式中,無所不在地占據時間、滲入空間,促使時空邏輯出現了新的轉變。
由于虛擬空間是城市社會空間的一部分,具有脫離文化、歷史、地理的特點,是從一個本質上能確認的實體中分離出來,被重新整合進網絡中,不僅是社會空間向功能性空間轉向的當代產物,而且始終從屬于社會空間。因此,虛擬空間必然與社會空間一同被資本主義持續不斷地進行劃分,甚至被消費主義所占據,成為權力的活動中心,最終處于資本家的控制和指導下。毫無疑問,時間和空間的關系不能自行地產生出特定結果,資本的控制必然是時空邏輯轉化的多重致因之一。但是,我們一方面要從顯性層面上看到這種資本控制背后存在信息技術革命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從隱性層面揭示暗藏其中深刻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根源。
一方面,如果說經濟全球化將世界連接在一起,那么由資產階級主導和發動的第三次資本主義電子全球化作為直接原因則鑄造了虛擬空間的外殼。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是資本主義電子全球化的革命力量,在不斷拓展著人類想象力邊界的同時,也重塑著因信息技術的嵌入而催生的新時空結構,虛擬空間正是這種新全球化浪潮造就的時空嬗變下的新產物。在此背景下,虛擬交互、全景漫游等數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虛擬博物館、虛擬展覽、在線旅游等虛擬文化空間形態的接連涌現,交互性城市社區、數字化城市公共空間、智慧城市等更為立體的未來城市建設藍圖驅動的全球城市空間的數字化創新,無疑為資本家在空間中對時間的操縱提供了社會條件、技術手段和需求動因。此外,新一代技術革命徹底變革了城市空間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型交通工具系統和通信技術打破了空間的地理限定,經濟的全球化及其日益靈活的組織形式已經采用了更為數字化的模式,資金和投資流動在信息化的沖擊下不斷實現加速,城市景觀不再主要由相鄰的自然物體構成,而逐漸變成由城市居民自己建立的無形網絡系統構成,這種以電子化和信息化為核心布展的虛擬空間重新定義了“距離”的概念,資本也必須適應全球背景趨勢改變其操控時空關系的方式和手段,塑造出全新的時空邏輯和時空秩序。
另一方面,從表面上看,盡管虛擬空間下表面的許多形式已經被時間所量化,時間已經成為虛擬空間下新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資本不得不依靠消化了的秒鐘和年月而生存”,但是這種被信息技術網絡所操控的時空關系所構成的只是一種沒有面目的“集體資本家”,歸根結底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外在表現,是基于私有制下勞動和資本關系所構成的生產方式的具體必然。其背后被資本主義私有制操控的本質沒變,資本市場對空間利益的盤剝和資本家對空間權力的追求沒有變,甚至這種暗藏于虛擬空間背后的時空支配比任何時候都強烈,“從根子上看,是不可見的更深的資本主義束縛”。
這種深刻的私有制根源并非無跡可尋,資本家本就擅長像計算金錢一樣計算和管理時間。早期農業階段的目標只是通過傳統計時時間進行簡單再生產,對時間問題的關注并無固定規則。而進入工業資本主義社會后,時間的長短開始與利潤的多少直接關聯,私有制下貨幣經濟的發展以及對精確時間計算的福特制模式變為更重要的因素,農場主開始計算工人每日的工作時間為他們帶來的預期收入,并且最大化地利用工人的時間,因為最重要的是時間的價值,而不是工作任務,此時“時間就是金錢:它不是被過渡的,而是被花費的”。而后全球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進一步使時間從使用價值轉向交換價值,變成了階級斗爭的對接點,資本積累進入虛擬空間經濟,通過利用網絡和交通的全面部署,由結點和線組成的網絡取代真實的地理位置,將花在流通上的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消解空間與時間的客觀真實性,建構出一種全新的“去空間化”狀態,將資產階級的權力控制和制造欲望的商業剝削從時間維度以更微細、更彌散的方式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進一步鞏固資本主義私有制。如果按德波所言,資本對勞動者時間的暴力征用,是對生產者的初次剝奪,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將暴力占用的時間轉變為商品時間進行增值收益,才真正實現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真正剝削,這種剝削關涉社會分工的物質性,國家結構的物質性,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力量的實踐和物質性,是時空邏輯表象下的真正基礎。
因此,表面看被資本家所驅動的時空邏輯,隱性層面則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質不斷地尋找新的組織形式、新的生產和剝削模式,與資本實現聯姻,通過虛擬空間來構建屬于自己的新的時空邏輯,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進行霸權統治。正如卡斯特所形容的,“資本主義依然君臨天下,資本家任意化身,資本家階級則局限于世界特定地區,他們的榮辱完全系于巨大的旋風,而此旋風通過在電腦屏幕的全球閃爍之中傳播指數與期貨選擇權估價來彰顯意志”。
毫無疑問,當下我國城市建設不斷向前推進,城市作為網絡信息技術的主要聚集地,自然十分重視對虛擬空間的建構。虛擬空間既是社會空間的延伸,也是人類在城市中探索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載體。其背后的時空邏輯則如同鮑德里亞口中“完美的罪行”,雖為城市治理信息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抓手,但虛擬空間背后時空邏輯的非理性運作,則不可避免地將會給城市空間發展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在西方資本主義城市虛擬空間中,一方面,時間在空間中作為商品被資本操控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民眾而言,人們對時間無意識的消費行為,對資本則是一項成本低且利潤高的手段,因此資本利用時空邏輯的運行,試圖通過提供最少的固定資本,誘使人們在虛擬空間中花費最多的時間,甚至演變為對人自身的消解。其實質是資本攫取利益的真相被資本操控時間的表象所掩蓋,最終使得民眾在虛擬空間中形成新的異化。而對城市空間而言,“城市作為一個務實形態實體,正越來越不重要”,喪失其原本物質功能,甚至進一步造成虛擬空間和現實社會的文化分裂。另一方面,資本通過對時間的無限制加速來縮短空間距離,并將時空壓縮的空間尺度投放到全球空間,盡可能地擴大利益范圍,加大地方性的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的可能性。而且基于全球不同空間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差距,區域主義開始抬頭,導致全球空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兩極分化嚴重。
當前,信息技術革命和新一代電子全球化浪潮已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集成多學科的數字網絡技術處于高速發展時期,數字信息技術在城市空間中廣泛應用,多種虛擬空間形態接連涌現,打造交互性城市社區、數字化城市公共空間、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等更為立體的未來城市建設推動著城市社會空間必然向虛擬空間遷移,并且這一重要的城市化過程已經逐步進入國家決策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國內外講話中多次強調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將虛擬空間與實體經濟結合以及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并將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的目標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使大城市變得更加“聰明”,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不僅如此,習近平在一些外交會議中也多次強調,“要與各國加強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制藥、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合作,爭取在網絡基礎設施、大數據、云計算、電子商務等領域達成更多合作共識和成果”。他首次提出將“網上絲綢之路建設”這一虛擬空間平臺作為中國外交合作的重要方式。可以說,我國城市的虛擬空間建設正從一個技術概念演變成當下最具前景和競爭力的新型路徑和變革動力,并且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滲透到社會生活中,與人類生活的關聯前所未有。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我國資本主義國家中私有制對時空關系肆無忌憚、不受約束的操縱已經不存在,資本主義城市虛擬空間所固有的部分消極影響可以有所規避,但由于我國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一定程度上時空邏輯仍然可能成為被資本隱秘利用的手段。
由此,我國虛擬空間所帶來的問題和隱患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將前所未有,資本搭乘虛擬空間盛行的社會便車,通過操縱時間占據空間來攫取利益的狀況仍舊隱秘存在。我們必須對潛在的風險保持警惕,對資本主義城市中虛擬空間背后時空邏輯的嬗變進行理論反思和現實警醒,力圖避免當代資本主義城市建設中的癥候表現,通過更具針對性的路徑方案,從根本上防范時空邏輯的病變,打破資本對時間的非理性利用,實現當前我國城市虛擬空間建構的新突破。
首先,要對虛擬空間中民眾的生活方式進行重構,呼吁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對虛擬空間的過度依賴,打破時空邏輯對民眾的操縱。一方面通過創造更多現實的和線下的活動來豐富民眾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對民眾在虛擬空間中的生活方式和觀念進行引導。時間已經成為被消解和消費的對象,要理性對待時間、理性消費時間,甚至“當時間被看作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時,其使用者就必須顯露出好的管理辦法,時間是稀缺的,必須被理性地使用”。任何空間的本質都是使用價值,對時間的利用、壓縮、占有、消費等,目的都是要使人在空間中得以享受時間,而非浪費時間,空間本質上應當服務于人,而非消解人,以促使民眾在時空關系中占據主動性。
其次,要對虛擬空間中傳遞的內容進行轉變和提升,在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之間搭建文化政治的橋梁,通過國家在社會空間發展中的介入給虛擬空間創造更多與現實文化的連接。例如,以數字信息技術重新詮釋文化歷史景觀與歷史記憶時,融入對傳統文化景觀的虛擬演繹,對城市地方文化習俗特色風貌的沉浸式展示,營造基于還原歷史情境、重現歷史時刻的“感知空間”等,讓虛擬空間本身所呈現的內容具有現實支撐,如此,民眾才能跳出虛擬空間中的“無時間之時間”現象,從而阻斷資本通過時空邏輯對民眾的操縱。
最后,要通過對虛擬空間所依賴的網絡智能技術進行理性約束,規范資本利用時空邏輯的方式手段。網絡是虛擬的,但絕不是虛幻的,虛擬空間雖然是當下主流趨勢,但活躍在虛擬空間的依舊是現實中的人,有人的地方就應當有現實的規則和秩序。因此,要通過處理和規范好網絡技術的發展態勢,明確技術的倫理邊界在于突出人本身的尊嚴與自主性價值,打破虛擬空間中過度的符號化和代碼化,從而進一步規范和約束資本在運用時空邏輯時的方式和手段。虛擬空間的發展越規范,資本運用時空邏輯獲取利益的方式受到的規范和約束也就越具體、越清晰、越統一,其真實性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