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雅俊,葉積飛
麗水市中心醫院,浙江 323000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治療骨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等髖關節功能障礙的重要外科修復手術,將病變髖關節用人工假體替換,解除病人病痛,重建髖運動功能,技術成熟[1-2]。手術切口感染是THA 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延緩切口愈合,增加術后治療難度,不利于病人術后病情恢復,還可能引起切口裂開、切口疝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3-4]。因此,早期識別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時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減少與預防切口感染發生。本研究主要分析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為后期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對策提供參考。
1.1 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擇2020 年1 月—2021年2 月在我院行THA 術治療的病人124 例。納入標準:接受THA 術治療;凝血功能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 歲。排除標準:髖關節嚴重創傷;既往有髖關節手術史;髖關節解剖異常;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合并免疫系統疾病;患有精神疾病;術前存在急慢性感染者;血液系統疾病者。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核審批號為2019 第(415)號。
1.2 資料收集方法 經醫院電子病例系統收集、整理病人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麻醉方式、手術原因、血紅蛋白、體質指數、手術入路、合并疾病(冠心病、高血壓病、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接臺手術、手術性質、人工關節類型、預防使用抗生素、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等資料。
1.3 觀察指標 分析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轉歸情況。切口感染判斷標準[5]:①體溫38 ℃以上,切口附近有壓痛,并伴有膿性滲出物;②切口有膿性滲出物或有急性炎癥表現;③切口分泌物培養陽性;④經穿刺或引流出膿液。符合上述任意一項即可診斷為切口感染。由工作5 年以上的責任護士判斷病人是否存在切口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THA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THA病人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為34.68%(43/124)。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例
2.2 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THA 病人是否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否=0,是=1)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結果顯示,年齡、血紅蛋白、體質指數、是否接臺手術、手術時間、手術性質是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影響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2.3 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預測模型建立及驗證 將Logistic 回歸分析得到的6 個相關因素建立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預測模型,模型公式為Z=0.861×年齡+1.001×血紅蛋白+0.859×體質指數+1.092×接臺手術+1.102×手術時間+1.688×手術性質-0.981,預測切口感染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下面積為0.870,特異度為0.75,靈敏度為0.76。該模型的H-L 卡方檢驗結果顯示,驗證組預測切口感染發生率為36.29%(45/124),與實際發生率34.68%(43/12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91)。
2.4 轉歸情況 所有切口感染病人經治療后均獲得痊愈,住院后隨訪12 個月,均未發生假體周圍的深部感染。
THA 能消除或緩解病人疼痛狀態,糾正髖關節畸形,有助于改善關節功能,但該手術操作復雜,術中切口長且位置特殊,易發生切口感染,對病人的衛生、安全、經濟造成巨大影響,成為各醫院監管的重點[6-7]。早期了解THA 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血紅蛋白、體質指數、是否接臺手術、手術時間、手術性質是THA病人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原因可能是:①老年人機體各器官逐漸衰退,多伴隨基礎疾病、營養狀況不佳、免疫功能降低等,減弱機體抵抗病原菌侵襲的抵抗能力,術后易發生切口感染[8-9]。②血紅蛋白是反映機體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其水平降低表示機體營養狀況較差,機體的適應能力明顯減弱,降低組織再生功能,對細菌的易感性增強,切口感染發生的可能性較大[10-11]。③體質指數高者體壁脂肪組織過多,手術切口相對較長,并需分層縫合,同時會增加術中組織暴露、假體置入等操作難度,延長手術用時,再加上此類病人腹部脂肪血供較少,組織抵抗力下降,切口感染發生可能性較大[12-13]。④手術接臺間隙接送病人、撤換物料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粉塵,增加空氣中菌落數量,可能提高切口感染發生率[14-15]。⑤手術室空氣隨手術時間延長,空氣中的細菌含量也增加,而切口是細菌良好的培養基,手術時間越長則會相應地延長切口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增加與病原菌接觸機會,同時隨著手術時間延長術野長期保留會持續壓迫血管,對局部循環造成不良影響,易引起組織細胞缺氧,切口部位抵抗能力減弱,可增加切口感染可能性[16-17]。⑥急診手術者術前未積極控制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因素、基礎疾病等,加上病人心理未完全接受手術,降低機體耐受應激度,可能增加手術切口感染風險[18]。
針對上述因素,臨床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術前綜合評估病人病情,識別高危病人,對存在貧血、營養不良等問題病人,加強營養支持,提高機體抵抗力;②告知病人治療方式、預期效果等相關知識,糾正病人認知程度,消除不良情緒,提高治療配合度;確保護理人員熟練掌握手術各個環節所用的工具、器械以及基本流程,密切配合主刀醫生,提高工作效率,盡可能縮短手術用時;③最大限度地防止接臺手術,若條件不允許,則確保兩臺手術之間層流凈化30 min 以上,并盡量將手術操作時間較長的手術靠前安排,降低感染風險;④術前做好手術室消毒清潔工作,利用空氣凈化系統控制手術室內氣流分布和塵粒細菌;嚴格遵循無菌化操作流程,限制手術室人員流動,嚴禁非手術人員在手術室內來回走動,防止空氣微粒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