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青
(沂水縣跋山水庫管理中心,山東臨沂 276400)
亞東鮭,學名為褐鱒(Salmotruttafario), 原產于歐洲、非洲北部和西亞地區, 屬于鮭形目(Salmoniformes)鮭科(Salmonidae)鮭亞科(Salmoninae)[1]。身體為褐色,并有黑色及紅色的斑點,棲息在寒冷的淡水中[2]。亞東鮭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因此其在中國的養殖規模也日益變大[3];因為亞東鮭屬于冷水性魚類,所以中國亞東鮭的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如吉林、黑龍江、遼寧和甘肅等地[4];其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喜歡生活在含氧豐富、無污染且清涼流動的水域[5],因此探討其適宜的水質環境顯得非常有意義。該研究對亞東鮭生活環境的水質環境的鹽度進行研究探討,以期為亞東鮭的養殖的適宜的鹽度環境提供理論依據,為后續中國亞東鮭養殖提供參考。
試驗魚選用亞東鮭魚苗,共購買了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體質量為(1.28±0.39)g、體長為(3.84±0.19)cm的1500尾魚苗。
試驗前根據李飛等[6]所述方法選出試驗亞東鮭魚苗的安全鹽度為12‰以內;根據安全鹽度范圍,對于試驗魚苗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3‰組、6‰組、9‰組和12‰組,每組300尾,分3個水平,每個水平100尾;對照組亞東鮭飼養于淡水,鹽度為0‰;3‰組的魚苗飼養于3‰鹽度的水中;6‰組的魚苗飼養于6‰鹽度的水中;9‰的魚苗飼養于9‰鹽度的水中;12‰的魚苗飼養于12‰鹽度的水中。試驗亞東鮭統一飼喂配方飼料,其配方的組成成分和營養水平參見表1。整個飼養試驗為期45d,試驗過程記錄亞東鮭魚苗的初始體質量、結束體質量、初始體長、結束體長和攝入飼料量及存活率。

表1 基礎配方組分和營養水平 %
每個平行的試驗亞東鮭飼養于規格為88cm×50cm×60cm的玻璃水缸中,同時保持水缸的水位保持在16cm左右,并安排每天更換新水,同時于上午8:00和下午16:00進行飼喂,每次投料完后要及時清理和收集水缸中的排泄物。
試驗亞東鮭魚苗記錄的初始平均體重、末期平均體重、初始平均體長、末期平均體長根據下列公式計算體質量增長率、體長增長率和特定生長率:
體質量增長率=(末期平均體重-初始平均體重)/試驗天數×100%;
體長增長率=(末期平均體長-初始平均體長)/試驗天數×100%;
特定生長率=(ln末期平均體重-ln初始平均體重)/試驗天數×100%;
計算得到的數據經Excel表格初步整理之后,利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 0.05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存在極顯著性差異。
由表2可以看出,3‰組和6‰組的末期體重、末期體長、特定生長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體質量增長率極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0.01);6‰組的體長生長率極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0.01),顯著高于3‰組;9‰組的末期體重、體質量增長率、末期體長、體長增長率和特定生長率和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4個試驗組除了12‰組的存活率顯著的低于對照組(P<0.05),其他組和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

表2 不同鹽度對亞東鮭魚苗生長和存活率的變化
對魚類來說其適應的鹽度存在一定的范圍,過高或者過低的鹽濃度均會影響魚的滲透壓,偏高或者偏低的鹽濃度都會影響魚的正常生長[8]。目前國內對于不同品種魚類適宜的鹽度范圍的研究已經有很多相關報道,如馮是良等[9]在研究寶石鱸生長最適宜的鹽度過程中發現其在鹽度為1‰的水體中生長率最快,存活率最高,且餌料系數最低;林建喜等[10]在對羅非魚適宜的生長鹽度進行研究發現羅非魚幼魚適宜的鹽度濃度為1‰; 董小敬等[11]在研究大口黑鱸適宜生長鹽度范圍的過程中發現鹽度為3‰時不影響大口黑鱸生長性能,但是當鹽度升高到9‰時,大口黑鱸的生長性能和存活率顯著降低。以上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魚類品種適宜的生長環境的鹽度不同。
該研究通過選用亞東鮭魚苗,經過安全鹽度范圍測試,發現3‰和6‰的鹽度濃度對于亞東鮭魚苗的生長最有利,但是6‰濃度的亞東鮭體長顯著長于3‰,說明6‰的鹽度濃度更適合亞東鮭魚苗生長;該研究結果與張馳等[12]的研究結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