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沖,褚學超,孫 釗
(威海市水產學校,山東威海 264300)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強調“堅持陸海統籌,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隨著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海洋經濟規??焖贁U大,中國正從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從鄭和下西洋到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人民在認識海洋、探索海洋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海洋文化。挖掘優秀的海洋文化資源,以海洋文化為引領培根鑄魂,培養實用型水產人才,對建設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具有重要的意義。
榮成三面環海,有著優美的海域風光、濃郁的海洋文化、豐富的海洋資源,漁業經濟連續40年居全國縣級市第一。威海市水產學校位于山東榮成,有著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自建校之初,學校就緊緊圍繞海洋漁業發展,開設了海水養殖、食品加工與檢測等涉海專業,歷經39年的發展,海水養殖專業已成為山東省骨干示范專業、山東省品牌專業、山東省特色化專業,以海水養殖專業為龍頭的涉海專業群也快速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海洋特色鮮明的中職學校,為區域漁業經濟發展輸送了近萬名高素質水產人才。
21世紀以來,隨著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全面推行,榮成海洋漁業也踏上了轉型升級之路,由于海水養殖行業就業環境相對艱苦,招生數量有所縮減,生源質量下降,如何應對新的挑戰,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挖掘優秀的海洋文化資源,凝練學校的育人特色,讓學生能夠喜歡學、干得好、留得住,培養一支親海愛海、耕海牧漁的水產人才隊伍,就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追求,也是學校形成自身優勢和特色,實現內涵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圍繞海洋強國建設的新戰略,立足傳統漁業轉型升級的新需求,威海市水產學校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海洋文化融入人才培養工作中,充分發揮文化、課程、實踐、活動等工作的育人功能,構建了“文化引領、課程搭臺、校企協同、活動多樣”的水產人才教育模式,扎實推進三全育人工作落實落地,打造了一支德技并修的實用型水產人才隊伍。
榮成三面環海,有著優美的海域風光、濃郁的海洋文化、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漁業是榮成的支柱產業。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海洋強國思想及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充分挖掘大海的精神內涵,積極探索學校的文化精髓,提取了海納百川、和平和諧、四海一家、乘風破浪等元素,熔鑄出以“海洋”為內核的文化精神,提出了“海德潤心、技行天下”的人才培養理念,即培養德技并修、具有堅定海洋文化自信的實用型水產人才。
“海德潤心”,秉承了大海有容乃大、和平和諧的精神,重視品德培養,培養中職學生有博大的胸懷、廣博的知識,關愛海洋,認識海洋,注重海洋生態保護,人與海洋和諧相處,和諧共生。
“技行天下”,秉承了大海乘風破浪的內涵,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培養中職學生開拓進取、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習海洋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技能水平。
將海洋文化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提出了“海德潤心、技行天下”的理念后,學校通過教育教學、生產實踐等手段將其融入學生生活,浸潤學生心靈,培養學生成才。
在教育理念的持續引領下,學校以課程的改革推動育人理念的落地與育人目標的達成。深入調查區域漁業的發展趨勢與需求狀況,根據漁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和核心職業能力,對接堅定海洋文化自信的需要,將原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優化,提煉出“夯實基礎,關愛海洋”的課程理念,建構起由德育課程、基礎課程、實踐課程、地方特色課程構成的四大模塊課程體系。學校通過這些課程對學生人生的著色,讓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學校組織編寫了《水產養殖技術》《海參海蜇養殖加工技術》等4部教材,在課程設置上增開了《水質分析》《海洋生態學》《海洋牧場》等與海洋生態保護相關的課程,增設了《海洋文化》《榮成民俗》等地方特色海洋課程,增加了海草房、蜢子蝦醬、漁民節、鲅魚水餃等海洋特色教育內容,這些課程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應用性于一體,引導學生理解海洋文化,激發學生熱愛海洋的情感,增強海洋環保意識。
學校注重校企協同,以校內習慣養成、校外素養提升為著力點,推動學習方式變革,落實“海德潤心、技行天下”的育人理念,提升育人實效。
首先,校內教學抓習慣養成。結合漁業行業的職業要求,提出了“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的要求,處處營造出一種職業化的環境,引導學生把平常的做人處事與職業要求相對照,把德育目標內化為自身將來的職業需要。在日常教學及班級管理中,對接企業的管理模式,時時處處滲透紀律要求、操作規范、節能環保等內容,及時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職業化的德育環境,降低了德育工作的難度,也縮短了將來就業后學生職業化和社會化的過程。
其次,校外實習抓素養提升。與好當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姻,建有大菱鲆育種、南美白對蝦養殖等31處生產性實訓基地,積極推進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按照養殖的生產周期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采取企業的管理方式,要求每個學生把自己視為企業的員工,承擔真實的育苗操作任務,遵守廠規廠紀和崗位操作規范,學生的嚴謹、誠信、守紀等職業素養得到進一步升華。這樣,把立德樹人融入做中學、學中做,實現品德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
開展海洋牧場體驗活動。與尋山集團、好當家合作開發愛倫灣、天海灣等5處休閑觀光海洋牧場體驗基地。組織學生在海洋牧場觀看鮮活的扇貝、牡蠣等海產品,到海洋牧場展示廳、實驗室和體驗館,進行實踐體驗,走進海草房體驗漁家文化及傳統習俗,全程觀摩、學習海洋牧場的生態養殖模式,滲透循環利用海洋資源教育,提升了關愛海洋意識。
開展海洋科普教育活動。依托海洋食品博覽城、青少年科技館、VR體驗室,開展海洋科普教育,學生可以零距離觀察海洋生物,了解其習性及生存環境,學習、宣傳伏季休漁政策,參觀海洋書畫作品展、海洋工藝品展覽,培養學生認識海洋、保護海洋的意識。
開展漁文化學習活動。邀請榮成漁文化傳承人到校來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漁家秧歌、漁家大鼓、漁民號子等學習活動,師生一起學習漁家文化,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漁家文化的滋養,形成海洋文化自信。
組織海洋特色公益活動。到大天鵝科普館參觀,了解天鵝的生活習性,模擬體驗天鵝遷徙的艱辛,開展爭當環保小衛士活動、保護大天鵝活動等志愿活動,組織“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等社區公益活動,號召學生共同保護海洋環境,提升保護海洋意識。
開展海洋科技創新活動。發揮學校養殖專業的師資優勢,帶領學生積極與榮金海洋科技公司合作,參與培育牡蠣新品種,研發牡蠣海上自動收獲與清潔系統,通過科技創新激發學生潛心學習,邁向深藍的決心。
學校注重德育工作的創新,及時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凝練海洋文化育人特色,積極推進水產人才的培養,以海育人取得顯著成效。
畢業生綜合素質高,水產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初次就業率100%,對口就業率97%以上,深受企業歡迎;畢業生閆榮金創業當老板,養殖牡蠣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曲光榮等優秀畢業生奮斗在水產育苗一線,為鄉村漁業振興貢獻力量。學校編寫了《威海市“海上糧倉”建設研究》等4本教材,在區域內推廣使用,獲得一致好評;學校申報的“助推地方漁業轉型升級的新型水產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獲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學校的育人經驗連續兩年在全國農專委年會上交流,校企合作及海洋文化育人經驗在齊魯電視臺等媒體進行報道。
總之,海洋文化創新育人新內涵,課程搭臺助推育人新變革,校企協同奏出育人新樂章,多樣活動構建育人新格局。文化、課程、實踐、活動等工作共同發揮育人功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水產人才,引領當地漁業產業新發展,培育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今后,學校將繼續推進海洋文化育人,夯實學生成長的思想基石,助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落實,不斷提高實用型水產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