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華天
(木蘭縣水產總站,黑龍江木蘭 151900)
池塘養殖作為水產品生產的重要手段,多年來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推廣,在保障優質蛋白質來源穩定供應方面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隨著集約化養殖水平的不斷提高,魚類養殖池塘基礎設施薄弱、池塘老化的短板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加之投餌、施藥頻次逐步增加,殘餌及糞便不斷富集,對養殖水域環境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產生顯著影響,養殖尾水未經處理直接外排也易造成附近水體N、P超標而富營養化。人們深刻認識到老舊的池塘水產養殖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現在人們養殖的需求[1]。自2020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要緊緊圍繞“減量增收、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總目標以來,全國各地不同范圍內均開展了池塘改造及養殖尾水治理行動[2]。文章就池塘改造及尾水治理提產增效作用進行初步分析,以期為廣大養殖戶生產管理及服務機構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養殖生產者應持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域灘涂養殖證》,養殖地應符合區域產業規劃。在泄洪區和防洪堤之外,防洪標準50年一遇。周邊無工業廢棄物、生活垃圾、污水等污染源。養殖池塘宜集中連片(一般不小于100畝);水源水質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且水量能滿足養殖生產需要。土壤無對養殖水產種類危害的沉積物和殘留物,以粘質土為宜,保證改造的池塘不滲漏。具備養殖生產需要的交通、通訊、電力等條件。
池塘形狀一般以長方形、東西走向為宜,長寬比為2∶1~4∶1。也可不改變池塘現有形狀。單個池塘面積一般苗種池以2畝~15畝為宜,成魚(蟹)池面積以5畝~20畝為宜,越冬池面積5畝~30畝為宜,也可根據養殖需要適當擴大面積。主池埂頂寬度以大于4m為宜,支埂頂寬度以大于2m為宜。苗種池深以1.5m~2.5m為宜,成魚池深以2.5m~3m為宜,成蟹池深以1.5m~2.5m為宜,越冬池深以3m~4m為宜。池埂內坡比以1∶1.5~1∶3為宜。池底平坦,且池底淤泥厚度不超過0.2m。各池塘應具有單獨的進排水口。進水口位于排水口上游對面,高于池塘水面20cm以上,并安裝過濾網。根據不同池塘及土質條件,采用原池土、砌石、土工膜等材料加固護坡。
場區主干道路采用適當材料硬化,寬度以4m以上為宜。在場區醒目位置設置場牌,建設必需的辦公、休息、倉儲室。生活、儲物、飼料、漁藥區應物理分離,做好標識。與養殖區相對隔離。進排水系統原則上應分開,互不交叉。進水渠底高出養殖池最高水位10cm以上。除配備網電外,還應配備自發電系統。根據實際需要配備專用變壓器和配電房,供電線路可采用架空線或穿管地埋電纜。一般按照每兩個相鄰的池塘共用一個配電箱;池塘較大較長,可配置多個配電箱。每個配電箱留有一定數量的接口,主要負責控制增氧機、投飼機、水泵、監測等設備。配套生產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并保證設備且正常使用。
開展尾水治理的養魚場,如果注排水溝渠占養魚面積的10%,則應在春放時排空溝渠,通過合理設計,在注排水溝渠設置“生物包0”(BlO-BLOK),利用其去除氨氮、增氧功能,在生產期間有效容納養殖尾水,經過7d~10d沉淀及物理(紫外線等)和高效分解強氧化劑(衛可等)處理,實現再利用;而且,充分發揮黑龍江冰封期長達5個月這一優勢,在冬季通過冰凍凈化養魚尾水。
對養殖尾水進行多級處理后再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建立“四池二壩”。處理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物處理池—生態凈化池(潔水池)”;尾水處理設施總面積以占養殖總面積的6%~8%為宜,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生態渠道進行改造。
2.2.1 生態溝渠建設標準:利用養殖區域內原有的排水渠道或周邊河溝進行改造而成,并進行加寬和挖深,寬度不小于3m,深度不小于1.5m,溝渠坡岸原則上不硬化,種植綠化植物,在溝渠內設置浮床,種植水生植物,利用生態溝渠對養殖尾水進行初步處理,最終匯集至沉淀池(已硬化的溝渠只需設置浮床,種植水生植物;無可利用溝渠時,用排水管道將養殖尾水匯集至沉淀池)。
2.2.2 沉淀池建設標準:沉淀池面積不小于尾水處理設施總面積的45%,盡量挖深,在沉淀池內設置“之”字型擋水設施,增加水流流程,延長養殖尾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時間,并在池中種植荷花等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體中營養鹽。沉淀池四周坡岸不硬化,坡上種植草皮綠化或種植低矮樹木。
2.2.3 曝氣池建設標準:曝氣池面積為尾水處理設施總面積的5%左右,池底安裝曝氣盤,密度不低于3個曝氣盤/m2,曝氣盤安裝時應距離池底30cm以上,羅茨風機功率配備不小于每120個曝氣盤5.5kW。羅茨鼓風機須用不銹鋼罩保護或安裝在生產管理用房內。曝氣池底部與四周坡岸用土工膜鋪設,以防止水體中懸浮物濃度過高堵塞曝氣頭。應在曝氣池中定期添加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用以加速分解水體中有機物。
2.2.4 生物處理池建設標準:生物處理池面積占尾水處理設施總面積的10%左右,池內懸掛毛刷,密度不小于6000根/畝,毛刷設置方向應與水流方向垂直,毛刷底部也須用聚乙烯繩或不銹鋼絲固定,確保毛刷挺直,不隨水流飄動。定期添加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用以加速分解水體中有機物。池塘四周坡岸不硬化,坡上以草皮綠化或種植低矮樹木。水中種植芡實等,水面利用生物浮板種植水稻或蔬菜。
2.2.5 生態凈化池(潔水池)建設標準:生態凈化池面積應占尾水處理設施總面積的40%以上,池內種植荷花等水生植物,四周種植草皮綠化或種植低矮樹木。水生植物種植面積應占潔水池水面的30%左右,同時應在池內放養鰱鳙魚、河蚌等濾食性水生動物,進一步改善水質。
2.2.6 過濾壩建設標準:用空心磚或鋼架結構搭建過濾壩外部墻體,在壩體中填充大小不一的濾料,濾料可選擇陶粒、火山石、細沙、碎石、棕片和活性炭等,壩寬不小于2m;壩長不小于6m。一般以200畝養殖面積為起點,原則上每增加100畝養殖面積,壩長加1m;壩高應基本與塘埂持平;壩面中間應鋪設板塊或碎石,兩端種植低矮景觀植物。壩前應設置一道細網材質的擋網,高度與過濾壩持平,用以攔截落葉等漂浮物。過濾壩建設還應注重汛期泄洪設施配套。
2.2.7 注排水設施建設標準:所有注排水設施應為渠道或硬管,不能使用軟管,應盡可能做到水體自流,因地勢原因無法自流的,應建設提升泵站。通過泵站合理控制各處理池水位,確保各設施正常運行。
2.2.8 監控設備應用標準:有條件可在尾水處理設施的中央和排水口各安裝一套可360°旋轉監控攝像頭,進行遠程監控。在曝氣設備上安裝智能曝氣控制裝置,做到定時開關曝氣設備。
通過在人工濕地上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化學、生物三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尾水中污染物的目的。建立“三池兩壩一濕地”。處理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物處理池—人工濕地(節水池)”[3]。三池兩壩建設及流程與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尾水治理模式相似,最后從濕地潔水池繼續循環。濕地內種植移栽適合寒地的伊樂藻、苦草、荷花、蘆葦、菖蒲等植物,通過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體中的氮磷物質,并利用鰱、鳙等濾食性水生動物去除水體中的藻類。同時,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陸基池塘建設,即利用現有漁場10%~15%面積建設循環水養殖陸基池塘(陸基池塘:土池塘的產能=1:15),余下的85%~90%土池,可以休漁實行人工濕地尾水治理。
集中連片池塘可根據具體實際決定采用哪種治理方式。通過治理,尾水達到農業部《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中一級標準后方可循環利用或排放。
養殖池塘經過高標準及尾水處理改造,可極大改善水質環境,對水產養殖具有極大的提產增效作用。池塘改造后,蓄水深度普遍提升0.3m~0.5m,蓄水量比改造前增加了30%以上。池塘改造后,底泥中的寄生蟲及致病菌得到有效清除,魚類疾病發生風險有效降低,漁藥使用量大幅減少。養殖的環境改善及養殖魚類病害減少發生,魚更健康了,提高了飼料利用率及水產品品質和單產,直接提升了養殖效益。改造后,夏秋高溫季節每天可少開1hrs增氧機,加之飼料利用率提升,養殖成本大大節約。養殖尾水治理工程的建設,使養殖尾水經過凈化處理,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基本可以實現漁業養殖生產與生態環保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