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青,畢保良
(云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云南昆明 650201)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吃魚了。吃魚找健康,觀賞魚找和諧,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漁文化”進而成為精神文明生活中的一種時尚[1-2]。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和長遠性。漁文化主要指人類在漁業活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總和,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文化類型之一[3]。因此,了解中國漁文化及其基本構成,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4]。在大力弘揚文化自信的今天,開設“漁文化”等類型的課程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為適應時代發展以及思政教育的需要,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文化自信”,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云南農業大學水產養殖系于2019版培養方案中新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漁文化”。在授課過程中,出現教學內容偏文學藝術、涉及面廣、沒有指定參考材料等,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難以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因此,文章旨在結合目前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漁文化”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討。
“漁文化”是云南農業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2019版培養方案中新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授課對象為大三學生,授課方式只包括了理論教學,不包含實驗教學或實踐教學,授課內容主要以中華5000年文明史為背景,講授中國漁文化的發展歷程和特點。該門課程與水產養殖學專業開設的其他課程差別較大,文科性質較強,因此如何將知識點與專業融會貫通、提升學生興趣、體現課程對專業的支撐度成為目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之一。另外,為進一步推動深化學分制改革走深走實,2019版培養方案對部分課程的課堂教學學時進行了壓縮,增加課外學時,該門課程僅設置24個學時的課堂教學學時。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也是目前面臨的難題。
“漁文化”課程是四年制本科水產養殖專業的選修課。課程以中華5000年文明史為背景,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等角度探索中國漁文化的起源。課程內容涵蓋科學研究、文學藝術、歷史古物、詩詞歌賦、民族風俗和神話傳說等方面,旨在學生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中國漁文化的特點和特色,為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奠定基礎。因此,課程組針對該門課程的特殊性制定了相應的教學大綱,設定三大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一是了解中國漁文化的概念、起源、發展歷程和現狀,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二是理解我國各個歷史階段不同民族、宗教和個人對漁文化發展的影響,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與職業意識,培養學生理解農業文明和民族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三是理解漁文化的承載形式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掌握中國漁文化的發展趨勢,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具有國家意識,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復合型人才。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慕課、雨課堂、智慧樹等網絡教學平臺逐漸興起,學生可以利用的課外自主學習的資源也逐漸增多,大學的教學方法不再局限于PPT教學,任課教師也需要積極利用各種網絡資源,挖掘更多的教學信息,為拓展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奠定良好基礎。由于“漁文化”這門課程偏文科性質,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沒有固定的參考教材,因此,1)任課教師可在課前根據每個章節的教學內容,利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網等數據庫查閱相關資料,與專業方向緊密結合,傳達科學研究現狀,豐富PPT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2)當課程內容涉及文學藝術、詩詞歌賦、民族風俗和神話傳說等方面,課堂PPT教學難以將這些內容完整呈現出來時,任課教師可用網絡資源下載相關視頻,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講解,使學生更加清楚明白“漁文化”在精神層面的體現,這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具有積極作用。如介紹“漁文化”課程中“勇于進取,拼搏合作”的精神時,則可播放“鯉魚躍龍門”的動畫故事,該視頻直觀地呈現出了中國漁文化奮發進取的精神,鯉魚逆流而上,爭跳龍門。3)任課教師也可充分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5],為學生自主學習助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由于授課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中大部分來自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基于這樣的背景下,任課教師可將“漁文化”在民族風俗方面的體現在課前通過雨課堂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后自行組隊,團隊成員自己動手查閱資料,并指派一人在課堂上將查閱的資料與大家分享。如傣族的“檸檬烤魚”,赫哲族的“魚皮服”等,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且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氛圍。
為了堅定學生的專業思想,讓“漁文化”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云南農業大學在校內建立了水產實習基地,同學們可利用課外時間在基地飼養自己感興趣的水生生物,整個過程即鞏固了學生們的專業知識,又提升了學生對中國漁文化的認可度。如觀賞魚養殖和水族箱造景,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在市場上挑選養殖品種,在實驗室進行水族箱造景,并可將自己完成的水族箱帶回寢室或者放在實驗室展示,在舒緩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漁文化”課程中的“滿足功能”。另外,由于云南海拔高差大,氣候差異明顯,魚類資源和種類非常豐富,值得開發研究的土著魚種類也非常多[6],因此部分學生也可選擇飼養云南土著魚,在養殖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與專業教師溝通交流,查閱相關資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可將“漁文化”課程中的“教化功能”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傳達給學生。
不同課程教學內容采用的考核體系應有所區別,而不同的考核體系所反映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漁文化”這門課程涉及面廣、知識點難以具體化,所以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難以覆蓋整個知識體系,并且無法準確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更好地保障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采用以下考核方式:1)翻轉課堂小組匯報成績占總成績的30%,這部分成績根據學生在課堂上分享的視頻資料和講解效果為參考打分。2)試卷考試采用開卷考的方式開展,占總成績的70%,考試題目為開放性的,覆蓋面廣,以達到考察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試卷涉及的內容即考察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由于這門課程沒有固定的參考教材,因此學生可以根據任課教師上課所講授的內容以及對中國漁文化的理解,在網絡上或者圖書館收集相關資料,考試時可根據個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答題,任課教師通過學生綜合答題的效果來進行評分。這種考核方式避免了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水平。
“漁文化”作為是水產養殖學專業的選修課之一,對全面推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因此,要如何制定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把“文化自信”傳達給學生就尤其重要。文章對教學大綱制定、教育教學方式、課后實踐內容以及課程考核方式幾個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旨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培養具有國家意識,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