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銀行董事長 張正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列為重要戰略部署。在共同富裕戰略的引領下,財富管理行業站在了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新起點。立足新的歷史方位,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財富管理行業須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精神和實踐要求,以高質量財富管理踐行共同富裕的初心和使命。
“十四五”規劃將共同富裕明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基本原則和長期性任務。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再次作出戰略安排,要求21世紀中葉達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的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堅實一步。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共同富裕具有“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富”的特征,旨在通過全民參與、共建共產,逐步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地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財富規模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全民共富”的目標要求國民經濟總量持續提升。通過塑造以新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釋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持續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做大、做強、做優經濟總量,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更多人群,從而提升居民財富規模,為共同富裕創造前提條件。
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并非完全的平均主義。通過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處理好政府、企業、居民三者間的分配關系,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分配結構,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和行業差別,從而優化社會財富結構。
“做大蛋糕”并“分好蛋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客觀條件與關鍵支持,但其并不足以構成共同富裕的完整含義。新時代的共同富裕不是簡單的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中和轉移,而是包括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在內的全面富裕,代表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全面追求,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辯證統一。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快速獲取財富的時代已經過去,財富管理作為居民工資收入等“勤勞致富”方式以外的有效增收途徑,是實現共同富裕“做大蛋糕”的重要環節。一方面,財富管理作為社會資金融通中介,能夠切實發揮資本投資收益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調節作用,幫助居民增厚財富;另一方面,財富管理作為金融服務提供者,通過供應投資于重點產業領域的產品和服務,引導居民將資金投向對環境、社會、經濟有益的項目,進一步推動“蛋糕”做大,使更多人成為經濟發展成果的受益者。
財富管理通過向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與非金融服務,對客戶的資產、負債和流動性等進行管理,其本質是通過資源配置的動態優化,將金融資源進行整合,實現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匹配,是實現共同富裕“分好蛋糕”的重要途徑。此外,高凈值客戶具有財富保障、稅務規劃、財富傳承等多元化需求,財富管理機構為此類“先富人群”籌劃財務和稅務,可以改善其繳稅體驗和意愿,助力政府鞏固二次分配中的稅收調節機制。
三次分配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必要配套,財富管理是激勵三次分配的有效途徑。在實現三次分配的過程中,財富管理通過引導、激勵投資者履行社會責任,幫扶弱勢群體,助力實現財富在社會中的橫向分配;同時,財富管理承擔著財富保值增值、安全和傳承三大功能,幫助先富人群將物質財富和家族文化順利傳承到下一代手中,從而為先富帶后富奠定基礎,促進財富在社會中的縱向分配。
共同富裕鼓勵勤勞致富和創新致富,同時承認富裕程度的差別性,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幫后富,即廣大人民群眾是促進共同富裕的主體力量。財富管理堅持以“人”為中心,圍繞人民群眾全生命周期的財富管理需求,以專業化能力為保障,以豐富的財富管理產品及服務為抓手,全方位滿足人民群眾對于財富保值增值、財富安全保障以及財富持續傳承的愿望,助力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
共同富裕蘊含著“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內在要求,主張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以及企業“辦好自己的事”。即穩健的產業升級既是“做大蛋糕”的前提條件,也是提高就業和居民收入的根本保障。財富管理行業要充分發揮資產配置效用,引導更多長期資金流向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重點產業領域,促進社會財富的可持續增長。
財富管理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提供者,要深度賦能實體經濟,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的支持力度,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財富管理通過多種路徑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產業,不僅能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就業水平,有利于形成“橄欖型”的財富分配結構;同時,新興產業獲得充足資金后以高效益發展反哺社會,又為財富管理資產端帶來優質投資標的,形成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我國已經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財富管理行業要提升投資自覺,積極推進ESG(環境、社會、治理)投資,加快業務創新,支持綠色低碳產業更好更快發展。一方面,財富管理機構要秉持綠色發展理念,著眼于產業結構低碳化和綠色技術產業化,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體系,通過開發ESG主題產品、投資綠色債券等方式引導和撬動各類資源流向低碳循環經濟領域;另一方面,財富管理機構要充分發揮科技和數據雙驅動作用,不斷拓展綠色金融服務邊界,提升服務能力。
共同富裕意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從而改善民生福祉,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踐行普惠金融,通過創新合理的產品設計和渠道建設推動財富管理下沉,使財富管理成為廣大中低收入居民基本工資收入以外增厚財富的有效方式,是財富管理行業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的責任與擔當。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養老需求與日俱增。對此,財富管理機構要積極順應老齡化發展趨勢,為廣大老年群體提供更為多元且適配的財富管理產品與服務,助力養老第三支柱發展。商業銀行、理財公司等財富管理機構作為重要參與主體,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客群和渠道優勢,以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一方面要通過具備穩健、長期、普惠等養老屬性的財富管理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要積極擔負起培養居民養老規劃意識的重任,保障我國養老制度促進共同富裕的普惠性、基礎性和兜底性作用。
“十四五”規劃要求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延續前序政策把解決“三農”問題列為重中之重,提出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以第三產業中的金融業反哺農業,是當前及未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強農富農的一大轉變。商業銀行、理財公司等財富管理機構作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大財富管理優勢,轉變過去信貸助農的單一模式,通過增發支農金融產品、創新支農資金形式等途徑,利用多元化的財富管理手段,幫助鄉村實現振興發展、邁向共同富裕。
財富管理機構要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等技術手段,降低服務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延伸服務半徑,擴大區域、社群、偏遠鄉村的服務覆蓋,實現真正的普惠。一方面,充分利用線下網點的觸達能力,利用智能化手段開發長尾和中端財富管理客群;另一方面,利用數字化技術重塑運營管理模式,打破產品銷售的地域限制,降低財富管理機構的獲客成本和收費水平,真正實現財富管理“飛入尋常百姓家”。
共同富裕除了蘊含著“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內在要求,也主張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這便要求財富管理在幫助人民群眾提升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持續輸出正向的財富觀念與投資理念,促進實現全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全面富裕。
豐富的產品與服務既是財富管理的核心,也是共同富裕進程中推動資金流通、收入分配和調節的有效手段。從共同富裕的政策導向出發,不同于傳統財富管理的單一理財屬性,共同富裕時代背景下的財富管理,應基于居民追求美好生活時對金融服務提出的更多需求,積極創新財富管理產品與服務,促進社會財富的調節與流動。
多元化產品體系是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的基石。一方面,財富管理機構要強化固定收益投資的基本盤和生命線,契合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投資者的避險需求;并通過“固收+”策略投資高波動資產,增厚底層資產的固定收益,吸引更多追求高收益的客戶。另一方面,在產品品種上,拓展混合類、權益類、商品及衍生品類產品;在地域上,探索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投資機會,以滿足居民多元化的創富、傳富、稅務規劃、跨境投資等財富管理需求。
隨著人民群眾對于高質量財富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長,財富管理機構要從“產品超市”銷售模式向“全周期資產配置服務”模式轉型:一是要基于客戶畫像和分類,匹配相應的產品及服務;二是要以啟發和喚醒客戶需求為索引,創新產品與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場景需求,構建以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為導向的財富管理投資顧問經營模式;三是要立足不同年齡階段的客戶需求,隨著客戶年齡變化而動態調整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實現個人完整生命周期的全覆蓋。
共同富裕除了蘊含著“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內在要求,也主張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這便要求財富管理在幫助人民群眾提升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持續輸出正向的財富觀念與投資理念,促進實現全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全面富裕。
良好的投資者教育作為提升群眾金融素養的重要途徑,對于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有著積極意義。財富管理機構通過長期、持續的投資者教育,引導居民正確認識財富、持續創造財富、有效配置財富,號召全社會通過財富的有效配置及合理使用,形成促進財富增長的原動力,在財富保值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財富,有助于發現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在全社會范圍內合理分配,激發持續創造財富的積極性。
財富向善是三次分配的內在要義。從第三次分配的內涵來看,其在一次要素分配和二次政府分配的基礎上,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提高社會責任感,以道德為驅動,自愿通過慈善和公益的方式進行資源和財富分配。不同于單一的慈善捐贈,財富管理通過慈善信托、慈善基金等工具,深入詮釋了“財富向善”理念,引導社會財富投向公益慈善事業,不僅有助于通過公益慈善活動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更能推動財富管理成為社會精神文明進步的積極因素。
共同富裕的關鍵也在于“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有效市場”即通過生產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市場效率,“有為政府”即通過政府相關支持政策為產業升級提供資金和資源保障。換言之,共同富裕要求實現“政策→資源→產業→經濟”的聯通循環。各類財富管理機構之間的競合關系所帶來的金融集聚及外溢效應,不僅有助于提高資本市場流動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有利于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財富管理支撐產業振興、促進經濟平衡發展,從而形成財富管理行業、產業、區域經濟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合力為共同富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