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承 楊令一
伴隨著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各類針對銀行貸款的詐騙犯罪活動頻發,已成為誘發區域性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為此,公安機關應當構建偵查及時、防控得當的綜合偵防策略,以保障穩定的金融秩序和營商環境。
貸款詐騙犯罪通常涉案金額較大,背后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不法行為人屢屢鋌而走險,致使貸款詐騙犯罪發案量逐年升高。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已經公開的一審裁判文書來看,2010—2012年,全國貸款詐騙案件不過20余件,在2013年突破50件之后,幾乎每年的發案量都在上升。在2014—2020年,全國貸款詐騙發案量已達1858件。從貸款詐騙案件發生區域來看,各省份發案量相對均衡。相較于普遍發生在沿海或經濟發達省份的其他金融詐騙類犯罪,貸款詐騙犯罪呈現出散發狀態,在東部、中部乃至西部省份均有發生。雖然西部省份發案量絕對數值較低,但是從全國整體案件分布來看,各省份發案量并未出現顯著畸高或畸低的情形。
早期貸款詐騙犯罪特點是門檻低,多為不法行為人獨立作案,沒有形成犯罪團伙,且犯罪手段較為原始。但是,經過長期的犯罪進化與迭代,貸款詐騙犯罪已經出現集團化、專業化的特征。據筆者調查,目前多數貸款詐騙犯罪為結伙作案,獨立實施詐騙犯罪的情形較少。在貸款詐騙犯罪中,犯罪團伙人數一般在3人以上,且不法行為人大多具備一定程度的金融專業知識。例如,吉林省公安廳查辦的“4.27金融詐騙案”中,犯罪團伙專業程度高、目標明確、計劃詳盡,從成立空殼公司到編造虛假消息、偽造虛假抵押票據,到最后騙取貸款、分層取款、快速洗錢,已形成流水化作業。
隨著銀行風控機制日益完善,單純由外部人員組織參與貸款詐騙活動的情形逐步減少,不法行為人與銀行內部人員相互勾結、監守自盜共同犯罪的問題十分突出。在這類案件中,由于內部工作人員對銀行信貸業務流程十分熟悉,貸款詐騙犯罪往往更具隱蔽性和危害性。例如,山東省公安廳查辦的“6.20貸款詐騙案”中,不法行為人在申請貸款過程中,為了騙取銀行貸款,用金錢鋪路,打通從普通信貸員到銀行管理人員的各個環節,使他們成為貸款詐騙犯罪的共犯。
不法行為人通過虛構經濟活動或者財產性文件的方式從事貸款詐騙活動。一是以虛假高新項目、偽造經濟合同等虛構經濟活動的方式騙取銀行貸款。銀行工作人員主要采取書面審查的方式對經濟活動或財產性文件進行審核,這就給不法行為人騙取貸款提供了可乘之機。隨著高新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不法行為人作案方式日趨多樣化、智能化。例如,在河北省公安廳查處的“梁某紅貸款詐騙案”中,不法行為人虛構貸款理由,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企事業單位資料,從銀行騙取巨額貸款。二是以虛假證明文件、虛假產權證明等虛構財產性文件的方式騙取銀行貸款。不法行為人通過提供虛假或部分虛假的營業執照、存款證明、擔保函、驗資證明等證明文件,以及動產、不動產等財產性文件,從銀行騙取貸款。實踐中還經常出現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的特殊虛構事實情形。
不法行為人冒用他人真實或部分真實的信息從事貸款詐騙活動。例如,在北京“劉某等人貸款詐騙案”中,犯罪團伙通過發放“快速貸款”的廣告信息,獲取被害人真實資料,再使用“包裝好”的被害人資料從銀行騙取貸款。
不法行為人利用會計、審計等服務行業的管理漏洞,通過勾結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公證處等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出具虛假證明文件或財產性文件,從事貸款詐騙活動。近些年,不少貸款詐騙案件都出現了服務機構人員的身影。在這些案件中,會計、審計等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在收受高額“報酬”后,違法向不法行為人提供會計憑證、審計資料等材料供其用于貸款詐騙活動。例如,在前述“梁某紅貸款詐騙案”中,石家莊某服務機構人員在明知不法行為人提供的文件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下,虛構數據資料,先后多次為其出具虛假證明文件,幫助不法行為人虛假注冊成立一家注冊資金高達5000萬元的公司,進而利用該公司對河北某銀行實施貸款詐騙活動。
對傳統犯罪活動,公安機關通常重視偵查打擊,而對防控重視不夠,一般只會在案件引發嚴重社會反響后才會重視防控工作。但是,貸款詐騙犯罪防控需要公安機關提前介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安機關應當重視貸款詐騙犯罪的防控工作,針對貸款詐騙犯罪特點采取特殊的偵防策略,打防結合、雙管齊下,遏制貸款詐騙犯罪活動的泛濫。
對于貸款詐騙案件,一經立案,公安機關便應迅速開展偵查活動,經初步審查核實后,及時對不法行為人采取強制措施進行控制,以防其轉移贓款,隱匿罪證。對不法行為人采取強制措施只是對人偵查手段的第一步。在多數貸款詐騙案件中,不法行為人在被采取強制措施之初,尚未“構思”好對抗偵查的“劇本”,此時偵查人員及時展開訊問,有助于獲得最為真實的口供,從而找到案件突破口。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貸款詐騙案件中不法行為人大多具備專業知識,他們在首次訊問中做有罪供述的情形較少,偵查人員在訊問中需要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同時輔之以外圍取證手段去發現破綻。具體而言,在第一次筆錄制作中,偵查人員要妥善運用對不法行為人的首次訊問,有效捕捉他們辯解的邏輯缺陷,同時通過外圍取證,查證相關漏洞。之后,偵查人員根據查證后的漏洞對不法行為人開展訊問,并通過外圍取證再次對第二次筆錄中發現的漏洞進行查證,如此循環往復,使不法行為人疲于應付、難以自圓其說。在不斷訊問查證中突破不法行為人的心理防線,最終推動對案件事實的認定。
在貸款詐騙案件中,公安機關除了要及時對不法行為人采取強制措施,還應當及時對物采取查封、搜查、凍結等偵查措施,以防財產流失。公安機關在對不法行為人采取拘傳、逮捕等強制措施的同時,一方面要及時對不法行為人可能隱匿罪證的有關場所,如不法行為人的住宅、辦公地點等進行搜查,以盡快發現贓物及其他相關證據;另一方面應當及時對不法行為人名下以及其可支配的賬戶、財產進行查封、凍結,以防不法行為人轉移贓款。同時,對與不法行為人實施貸款詐騙有關的企事業單位的往來文件亦應予以查封、扣押,以便收集、保全證據。例如,前述北京“劉某等人貸款詐騙案”中,以劉某為首的犯罪團伙在北京共有三處窩點,以供不同的犯罪活動使用。公安機關在立案后迅速出擊,依靠縝密偵查發現該犯罪團伙的全部窩點,組織大量警力,對窩點內所有的電腦、賬單、受害人名單等材料進行全面查封、扣押,為后續案件的順利處理奠定了基礎。
在貸款詐騙案件處理過程中,查清涉案資金流向是公安機關辦案的重中之重。偵查人員必須采取各種偵查措施,收集并審查涉及贓款流向的各類證據。對于金融詐騙類案件,資金流向關乎犯罪的定性與量刑,偵查人員應當循資金流向展開偵查,查清不法行為人贓款的流向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在貸款詐騙犯罪中,如果有銀行內部人員參與犯罪,銀行經常會延遲或拒絕提供內部審批文件、風控報告等證據。這就需要偵查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排除偵查工作的阻礙,確保及時查證資金流向。
貸款詐騙犯罪作為金融詐騙類犯罪的一種,其本身具有復雜性、隱蔽性、專業性等特點。偵辦此類案件要求偵查人員既要有專業知識,也要具備實戰能力。就目前情況來看,打擊貸款詐騙犯罪的偵查人員大多為公安院校科班出身,熟悉處理傳統犯罪的普通偵查方法,但是缺乏金融等相關專業知識儲備,在辦案時往往缺乏清晰的偵查思路。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專門訓練。
通過模擬訊問場景、模擬調查走訪場景等方式對受訓偵查人員進行技能實訓,確保偵查人員能夠盡快上手辦理案件,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在理論培訓之后,由偵查人員單兵實操,在訓練時間內自主分析研判案情,確定偵查方向,采取相關措施,并在訓練結束后以教學討論組的形式進行分析交流,強化偵查意識。
為滿足“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要求,偵查人員的取證應當服務于審判。可以邀請法院金融犯罪審判領域的資深法官在模擬法庭中擔任法官,以承辦金融犯罪案件的檢察官擔任公訴人,由受訓偵查人員擔任辯護人。通過模擬法庭上開展的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活動,為偵查人員提供不同于偵查思維的審判思維,使他們在模擬法庭中了解自身的缺點與不足,確保偵查人員在未來案件處理中能夠對標審判標準進行取證。
隨著新興技術的廣泛運用,貸款詐騙犯罪日新月異,各類金融法規和金融監管機制也在不斷迭代更新,金融監管機制“疊床架屋”現象逐步顯現,貸款詐騙活動行刑銜接的問題日趨復雜。在金融監管機構行政處罰與公安機關刑事偵查并存的情形下,各機關之間難免會出現相互扯皮的問題。因此,在貸款詐騙犯罪的防控中,應當著力避免因各機關之間銜接不暢而出現“以罰代刑、有罪不究、降格處理”等現象。公安機關應當勇于擔當,超越部門利益,與相關金融監管機構建立密切聯系,完善行刑銜接機制,堅持協同作戰。
例如,公安機關可以與金融監管機構進行會商,互派聯絡人員,確立貸款詐騙活動行刑銜接機制,及時跟進提供業務指導,實現打擊貸款詐騙違法行為的全流程覆蓋。
充分發揮各機關的主觀能動性,對于以貸款詐騙犯罪為代表的金融詐騙類犯罪加大打擊力度。一是公安機關在內部適時成立專門處理金融詐騙類犯罪的辦案組,以提升個案處理的專業化水平以及提高整體案件處理的效率。二是各地公安機關要及時共享金融詐騙類犯罪的情報信息,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對不法行為人形成強大的震懾力。三是公安機關應當加強與檢察機關的聯系溝通,對于重大案件的處理要及時與檢察機關進行互動,要求檢察人員提前參與偵查,適時提供法律建議,避免各自為戰,形成打擊犯罪的合力。
公安機關可以牽頭協助銀行與金融監管機構建立異常貸款自動預警機制。由各機關與銀行共同組成大數據分析部門,對各類貸款數據進行監測,通過各數據庫之間的數據進行碰撞比對,綜合研判、自動識別高風險貸款。如一旦貸款出現異常便提醒金融監管機構或公安機關及時介入,查明具體資金流向,避免嚴重損失發生。此外,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對已獲批的大額貸款建立實時查控機制。通過嚴格的數據監測,對貸款的使用情況進行目的性監控,確保其使用目的前后一致,避免被不法行為人占為己有。如果發生異常立即啟動防范機制,執行資金凍結或者撤銷轉賬等操作。需要明確的是,犯罪偵測系統獲取金融數據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金融秩序和保障金融活動參與人的合法利益,因此金融數據只能供公安機關或金融監管機構監測和取證使用,不得用作他途。
隨著社會變革與轉型不斷深入,貸款詐騙犯罪形態較以往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不論是發案量還是涉案金額,都有了顯著提高。近兩年,伴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以貸款詐騙犯罪為代表的金融詐騙類犯罪又開始進入高發期。公安機關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偵防策略。未來公安機關應當以貸款詐騙犯罪偵防策略的完善作為起點,逐步建立金融詐騙類犯罪偵防體系,實現金融犯罪偵查的法治化與規范化,確保公安機關積極主動發揮保護市場經濟主體的能動性,保障銀行等金融機構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