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艷
高中生處于心理迅速發展時期。此時,消極、負性想法容易導致他們情緒低落和行為懈怠。接納承諾療法中的認知解離理念認為,當消極、負性、無益的想法來臨時,我們不要糾纏和改變這些想法,而應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減少無益想法對行為的自動控制作用,讓自己騰出精力全然投入有價值的生活。本課通過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留意并覺察負性想法的存在,練習與其保持距離,從而擁有朝向目標前進的力量。
PPT 展示圖片1,圖片1 內容為1 個學生在書法課上拉線條的場景。
教師:寒假里,你學書法,一進教室,老師讓你先拉30 分鐘橫(豎)線條。這時,你的大腦會自動出現什么聲音?
學生:這也太無聊了。
PPT 展示圖片2,圖片2 內容為羽毛球比賽的場景。
教師:你在羽毛球比賽決勝局中一路領先,比分為2∶8。現在,你被反超,比分為9∶8。這時,你的大腦會自動出現什么聲音?
學生:比賽就要輸了。
PPT 展示圖片3,圖片3 內容為正在填涂答題卡的考生。
教師:開學后的第一次考試,你的成績不理想。你很想在第二次考試中成績有進步,結果還是不理想。這時,你的大腦會自動出現什么聲音?
學生1:我不適合學習。
學生2:下次一定考好。
教師:生活中,“得到的”和“想要的”之間的差距越大,大腦自動出現的聲音就越強烈。這節課,我們就來聊“是你呀,大腦聲音”這一主題。
設計意圖:通過3 種現實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大腦自動出現的聲音,從而導入課題。
教師:你們覺得什么是大腦聲音,它有什么特點?
學生1:自動化的想法、評價等。
學生2:無處不在,從不休息。
教師:每個人都有大腦聲音,大腦聲音還可稱為想法、認知、思維、內在聲音等。大腦是一臺不知疲倦的“想法制造機”,喋喋不休地播報著各種聲音。其中,80%的聲音都是消極的。你大腦中時常出現的聲音有哪些?
學生1:我做不出這道題,好煩。
學生2:這么容易的事都做不好。
PPT 展示:不想寫作業;學不好物理;上次的選擇是錯誤的;努力了這么久,還是沒考好;又浪費時間了;怎么還是不會說話;太差勁了。
教師:就是這樣,我們的大腦在問題出現時會自動開啟“悲傷電臺”。
設計意圖:通過頭腦風暴和吐槽有獎,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大腦聲音。
教師: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暫停30 秒,留意大腦會說什么?
師生活動。
教師:接下來,請將1~2 種令你感到沮喪的大腦聲音寫在學習任務單的“留意框”里,留意這些聲音可能帶給你的影響。
學生活動,并分享交流。
學生1:我的聲音是“唉,這次物理又沒考好,我沒看清題目,算錯了”。它的影響是“感覺自己不適合學物理,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學生2:我的聲音及影響是“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學習中規中矩,沒有任何特長。學習狀態很差,效率很低,調整不過來,一點都不想上學”。
教師:“一點都不想上學”,這是你的大腦聲音。接下來,我想邀請你來玩個雕塑游戲。你可以邀請3位同學上臺。
PPT 展示雕塑游戲規則:A 同學扮演“自己”,B 同學扮演“大腦聲音”,C 同學扮演“目標”;用言語和非言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相互距離等)呈現三者的關系(你是否聽信了大腦聲音?你是接近,還是遠離了目標?),準備時間為1分鐘;其他學生仔細觀察。
學生分配角色,教師進一步確認角色并進行引導:扮演“大腦聲音”的同學用心播報大腦聲音;扮演“自己”的同學用心體會聽到或聽信“大腦聲音”后的身體反應和感受;扮演“目標”的同學根據“自己”的反饋調整距離。
教師請扮演的學生體會角色1分鐘。
雖然常規潛艇環境未增加腎結石的患病率,但是腎結石作為外科急腹癥,仍是影響潛艇戰斗力的疾病之一。平時需積極落實體檢制度,積極宣教,做好預防工作及緊急處置預案,減少非戰斗減員。
教師:“大腦聲音”出現時,“自己”是否聽信了它?請你根據是否聽信決定兩者之間的距離。
學生2:它們緊貼著,“自己”完全聽信“大腦聲音”(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學習中規中矩,沒有任何特長。學習狀態很差,效率很低,調整不過來,一點都不想上學),聽信“大腦聲音”后的“自己”無力地垂下了頭。
教師:當“自己”完全聽信了“大腦聲音”時,你是靠近了“目標”,還是遠離了“目標”?
學生2:遠離了,“目標”離“自己”很遠。
教師:你還需要調整三者之間的距離嗎?
學生2:“大腦聲音”幾乎將“自己”淹沒,“目標”再往角落移一點(見下頁圖1)。

圖1 雕塑距離1
教師:現在請你站在這里觀察雕塑的全貌。請扮演“大腦聲音”“自己”“目標”的同學準備入戲,臺下同學請用旁觀者的視角觀察。
三位學生用言語和非言語呈現“大腦聲音”“自己”“目標”的關系:“大腦聲音”越來越頻繁、猛烈;“自己”幾乎淹沒在“大腦聲音”里,頭越來越低,腰逐漸彎下去,一副很無力的樣子,差點倒在地上;“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
教師:臺下的同學們,你們觀察到了什么?
學生:發現“自己”聽信了“大腦聲音”后,全身癱軟無力。
教師:通過這個雕塑,你觀察到了什么?
學生2:當聽信“大腦聲音”后,“自己”完全被它淹沒了,很無力。
教師:你打算怎么調整?
學生2:把“大腦聲音”和“自己”分開一點。
教師:現在請你嘗試分開一下。
學生2 將緊貼著“自己”的“大腦聲音”拉到4米之外的地方。
教師:現在有什么變化?
學生2:“自己”跟“大腦聲音”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心理感覺舒服些,沒有那么難受了。
教師:舒服是你的情緒。你的行動呢?
學生2:朝向“目標”靠近。“目標”,請你靠近點(“目標”自動靠過來了)。
教師:不,目標還是在那里,像山一樣的在那里。
學生2:那請“自己”朝向“目標”走近一點(見圖2)。

圖2 雕塑距離2
教師:老師想知道你的這個變化怎么來的?
學生2:“自己”沒有聽信“大腦聲音”。在兩者之間的距離拉開后,就有空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覺很踏實。
教師:謝謝4 位。“自己”和“大腦聲音”之間的不同距離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設計意圖:通過留意大腦聲音及現場雕塑,讓學生切身體會聽信“大腦聲音”帶給自己的不良影響,明白與其保持一定距離后,才有朝向目標行動的可能性。
教師:請小組長在3張行動單中隨機抽取1張,然后帶領組員根據行動單上的步驟進行練習。完成練習后,可以和其他組成員交流。
行動單1:想唱就唱,為想法配樂。第一步,請你在腦海中保持剛剛在“留意框”里寫下的大腦聲音10 秒,盡可能相信它,留意它對自己的影響。第二步,在腦海中用《祝你生日快樂》的旋律大聲哼唱這種聲音,并留意會發生什么。第三步,在頭腦中保持這種音并盡量深信不疑,堅持10 秒,留意它對自己的影響。第四步,在腦海中用《兩只老虎》的旋律大聲哼唱這種聲音,看看會發生什么。第五步,請在組內分享自己唱完后的感受。
行動單2:變化場景。第一步,請你在腦海中保持剛剛在“留意框”里寫下的大腦聲音10秒,盡可能相信它,留意它對自己的影響。第二步,想象著將沮喪聲音變換到不同的場景中。每次花5~10 秒想象一種場景,然后換到下一種。想象看到自己的想法以五顏六色的字體出現在一本童書的封面上,以時髦的樣式印在一家餐館的菜單上,以奶霜的形式裝點在生日蛋糕上,用粉筆寫在一塊黑板上,作為標語印在一位慢跑者的T恤上。第三步,組內分享感受。
行動單3:我有一個想法。第一步,請你在腦海中保持剛剛在“留意框”里寫下的大腦聲音10 秒,盡可能相信它,留意它對自己的影響。第二步,請繼續保持這種聲音,在它前面加“現在,我有一個想法”后,保持幾秒鐘,留意它對你的影響。第三步,組內分享感受。
學生活動。
教師:剛剛大家對沮喪的“大腦聲音”做了什么?有什么發現?
學生:我們“想唱就唱”組非常歡樂。當我把沮喪聲音和想法唱出來的時候,發現就沒有這樣的聲音和想法了,自然就更有精力和動力去做想做的事情了。
教師:消除“大腦聲音”不是練習的目的,靈活調整與“大腦聲音”的距離,并朝向目標去行動才是關鍵。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與沮喪的“大腦聲音”保持距離,提升學生朝向目標行動的能力。
筆者在設計本課時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思路,采用接納承諾療法的認知解離技術,通過改變想法和個體的“關系”,幫助學生與無益的、沮喪的想法拉開距離,在自己和自己的想法之間創造更大的空間。首先,用“配音師”導入,即運用現實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表達沉浸在此情境中大腦自動出現的聲音,促進學生對大腦聲音產生感性認識,順勢將學生帶入對大腦聲音特點的理性認知,促使學生明白人人都會遇到“大腦聲音”。其次,通過“雕塑”可視化呈現學生聽信了沮喪的“大腦聲音”后帶來的不良影響,激發學生主動調整與負性想法之間的距離。最后,讓學生跟隨行動單進行認知解離的練習,實踐“距離產生美”,即想法只不過是想法,自己才是生活的掌舵者。
需要注意的是:練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消除不想要的想法,或是減輕令人不快的情緒,而是為了減少無益想法對行為的自動控制作用,讓自己騰出精力全然投入生活,并朝向有價值的方向前行。
本課有以下3 個特點。首先,有料。認知解離是個人在心理應對過程中非常關鍵而普適的方法,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對學生應對高三的壓力和未來一生的發展都非常有意義。其次,有趣。多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層層遞進的設計,讓學生玩得起來、思考得進去。學生的體驗性、參與性、理解程度都得到了保證。最后,有關。有意義的課是讓學生將心理學知識和技能能夠用在日常生活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