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秀 趙金金
對話教學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溝通的、合作的教學,互動的、交往的教學,創造的、生成的教學,以人為目的的教學。[1]根據對話的參與者和表現形式,對話教學分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自我對話”。“生生對話”指學生和學生之間圍繞一定的主題,展開對話或討論。[2]當前,新課程改革要求轉變教學形式,以生為本的教學形式已成為迫切的需求。[3]此時,倡導“以生為本”的“生生對話”更具現實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它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為了促進學生心理發展。它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互動,因而“生生對話”非常適合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良好的“生生對話”能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有效性。
然而,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生生對話”形式單一,學生之間看似進行了對話,但是其實學生的討論和分享常常流于形式,很難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體驗。這樣的“生生對話”不僅很難調動課堂氣氛和學生的積極性,還難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影響教學有效性。為了真正將“生生對話”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中,讓學生在深度的體驗和感悟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根據“生生對話”的3 種形式[4],結合高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探索“生生對話”的應用。
“討論式生生對話”指學生之間針對某一問題各自發表意見,在交流互動中互補。為了避免“討論式生生對話”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師可以采取一定的策略導入討論的主題,如通過創設情境導入主題,這樣不僅將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還可以避免學生的討論偏離主題,讓他們卸下防備,主動真誠地表達自我。心理健康教師還可以針對討論的主題將班級分組,通過分組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討論,使得學生之間的討論更有針對性,避免學生討論得“大而空”。“討論式生生對話”不能僅停留在學生之間的口頭交流,還應當增加一些書面記錄,如記錄生生之間的對話內容或對話結果等。
心理課“生涯角色:我的這一生”的教學目標為:使學生了解生涯角色,知道不同人生階段要承擔的不同生涯角色,如學習者的角色、休閑者的角色、公民的角色、子女的角色等。[5]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涯角色”這個概念,使“討論式生生對話”更有針對性,避免學生泛泛而談,首先,心理健康教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假設我們坐上時光機回到了過去或飛向了未來,來到了你的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這時的你分別承擔了哪些角色?”其次,讓全班學生分組討論:“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你,承擔了哪些角色?”再次,讓學生根據討論結果組內共同繪制不同年齡段人的角色分布圖。最后,組織學生分享討論成果。“討論式生生對話”不僅增加了課堂討論的趣味性,更提高了學生的體驗感與參與度。
“辯論式生生對話”指學生之間針對某一問題提出正反2 方面觀點,各持一方觀點開展辯論。這種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表達不同的觀點,激發學生深度思考,通常會用在一些有爭議的主題,如“是否應該鼓勵異性交友”,引導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展開辯論。“辯論式生生對話”有助于呈現學生內心的矛盾沖突,如展示學生內心“懶惰”和“自律”之間的沖突。為了使“辯論式生生對話”更有效,心理健康教師嘗試引入角色扮演法,增加辯論的趣味性和規范性,讓學生站在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立場上表達觀點,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明辨是非。
在心理課“對話拖延怪”教學中,心理健康教師設計了“拖延怪”和“智慧人類”2種角色,分別代表“拖延、懶惰”和“理性、自制”。根據課前調查結果和課上學生對自己拖延行為的分析,心理健康教師列舉了6種較為典型的“拖延怪”,分別為“怕怕怪”“狡辯怪”“叛逆怪”“樂觀怪”“走神怪”和“老油條怪”。上課時,心理健康教師根據“拖延怪”的6種形態將學生分為6組,每個小組又分為2 支隊伍,分別扮演“拖延怪”和“智慧人類”,針對各自立場展開辯論。扮演“拖延怪”的學生能夠在對話中充分展現拖延行為的特點,扮演“智慧人類”的學生也能夠根據拖延怪的弱點進行強有力的“攻擊”,展現“智慧人類”理性的一面,并總結出對抗拖延的有效方法。這種教學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還激發了他們的競爭與合作意識。
“問答式生生對話”指學生之間針對某一問題,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開展對話,這是一種貼合學生實際、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教學形式。“問答式生生對話”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如第一小組提出問題,第二小組進行解答,組內形成學習共同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在心理課“新生活,心適應”教學中,心理健康教師讓學生思考“剛開學,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難題?”各組匯總成員的問題,并以“×××,怎么辦?”的句式展現。如“物理課聽不懂,怎么辦?”“到現在都還沒有交到朋友,感覺很孤單,怎么辦?”心理健康教師收到各組的問題后,再隨機分發給其他小組,由其他小組的學生給出建議。如“物理聽不懂,下課后一定要及時找物理教師或同學答疑,不能將問題留到下一節課”“暫時沒交到朋友也不用擔心,做好自己的事,朋友自然會來”等。“問答式生生對話”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掌握了各種應對新生不適應的策略。這種教學形式利用學生之間年齡相仿、知識閱歷相近的特點,讓對話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在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同時,還使得學生之間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更容易接納對方建議。
“生生對話”幫助教師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大膽地表達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為此,心理健康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探索學生之間可能發生的對話,善于利用“生生對話”為教學服務。心理健康教師應當扮演好“生生對話”中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角色[6],把控“生生對話”的主題,把握“生生對話”的重點。當然,心理健康教育課不能僅局限于“生生對話”,還應當更好地利用“師生對話”“生本對話”和“自我對話”等對話教學的形式。心理健康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修正,選擇適合教學主題和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教學形式,才能真正發揮對話教學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