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珊
1915年1月,《科學》雜志在上海問世,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青年》一理一文相配合,在西方科學引入和科學在中國的啟蒙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學》雜志當時傳播的科學以及建構的科學家形象全面、全方位對科學建制在中國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關于科學家形象研究,國內的科學家形象研究主要有學生眼中的科學家形象、科學家形象的媒介呈現等,性別視角或明或暗地嵌入在其中。國內學者從報刊科技史角度出發,就民國時期的報刊科學家形象的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并對構成的科學家形象原因做出探討。國外科學家形象研究方面,有學者關注到新媒體時代的科學家形象構建,杜多(Anthony Dudo)[1]打破將媒體專業人員作為科學傳播主體的思維定式,將新媒體時代的科學家視為公共傳播活動的主體。以科學家自身作為形象構建的思路,啟發了筆者將符合條件的作者群體一并納入科學家形象考察范圍。
目前僅有陶賢都[2]對《科學》中的科學家形象展開過研究,其指出雜志通過傳記類、事略和軼事、評論三種方式全方位介紹科學家,進而提出該雜志科學家形象構建特點的見解,但是僅為內容分析,未結合三十五年里的科學思想和社會潮流對科學家形象的變遷進行時段分期?!犊茖W》中科學家傳記的作者和編輯群體本身很多也是科學家,與所介紹的科學家存在某種勾連,因此編著群體的學歷背景、社會角色應當成為科學家形象研究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研究樣本是全國報刊索引《科學》雜志數據庫(1915-1949)。檢索到的相關文章包括傳記(傳、列傳、小傳、略傳、悼文等體裁)、“雜俎”中關于科學家的軼事趣聞、科學家悼文,除去無關樣本,最后所得樣本為124篇,科學家人數達112人。記述的女性科學家3人、男性科學家109人;國內20人、國外92人。從版面位置來看,科學家人物傳記通常是每卷主欄目的最后一篇。
本文采用量化分析與質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結合樣本文章以及中國科學社社史、主要編輯人員的學術文存和回憶錄史料,歸納編著群體的學歷背景、所屬社會組織、科學成就等,深入分析兼社員與科學家于一身的這一群體如何進行自身形象的構建的?具體在參與科學傳播活動、議題選擇上呈現出怎樣的傾向性。
基于《科學》雜志的特點,綜合已有高頻被引科學家形象分析類目,筆者設計了《科學》雜志科學家媒介形象的編碼表(見表1)。

表1 《科學》雜志中科學家形象編碼
性別方面,樣本報道的科學多為男性。其中三位女性科學家分別是創立蒙特霍利約克學院的美國化學家及教育學家來因女士、建設美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華亭女士、鐳元素的發現者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居里夫人,其中法國的居里夫人出現在三篇報道樣本中,她享有的高社會知名度不僅因為其個人的科學成就,還由于其丈夫也是有名的科學家,二人在科學研究上志同道合,瑪麗亞在婚后得到理化專校當局的特許,與丈夫共事研究。[3]
外貌方面,樣本報道部分提及科學家的外形、打扮、著裝。例如對飛行家策柏林伯爵的描述,“策氏長如中人,貌奇偉,軀干縝密,一望而知為習武人?!保?]在介紹化學家魏蘭德六十誕辰的文章中,作者勾勒了魏蘭德性格安靜、好吸雪茄煙的特點,“他是一個善吸雪茄煙的人,除上課的時間外,很少見他的嘴上不含著雪茄煙,有時他請同學吃飯,飯后即以雪茄敬客。”[5]
筆者結合北京大學心理學專家王登峰教授制定的中國人的人格結構[6]和樣本文章科學家的特點,將《科學》雜志科學家的人格特征分為18小類(見表2)。對124篇科學家傳記報道文本進行分析,其中有科學家具備多種人格,也有人格特征表現不明顯的情況(對于后者不予統計)。文本中最多的描述是關于才干方面,堅韌占53.24%。堅韌反映目標堅定、做事善始善終不輕言放棄。例如少年時代并不是神童的牛頓對讀書的堅持,為了維持生計,母親讓牛頓輟學在家務農,“牛頓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以至經常忘了干活”。[7]其次是機敏類,機敏表現為天資非凡、工作投入、隨機應變等,占比34.68%。發明家瓦特“大學期間開設修理店,五年后開始對蒸汽機的實驗”[8]。再次是人際關系上的寬和態度,表現為知足、待人真誠、有同理心,31.45%的文章有所涉及。也有極少一部分科學家性格孤僻,不為常人理解,例如化學家愷文迭喜、生物學家皮爾生、數學家章用。被譽為現代統計科學創立者的皮爾生天性使然,生平不曾參加任何學會或擔任國際學社社員。[9]著者寫作總體基調是持正面態度的,而不同于常人的人性特征只能成為科學家形象很小的側面。

表2 人格特征統計
學術精神品質強調科學家在科研活動中對科學事業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具體體現在對學術和對科學持有求真、創新、合作的態度,熱愛祖國等。金思烈從十二歲時發行化學周刊到以動物學為一生的事業,著有數百篇科學文字和教科書,卻始終保持著優良的學術品質,“他所知道的比最高明的專家要廣博而且熟悉,他教書的經驗也很多,又是循循善誘的”,他樂于不同觀點的碰撞,“常常很誠摯的和這般有名望的動物學家相互切磋?!保?0]例如中國科學院前理事、公共衛生學家伍連德曾對東三省鼠疫的控制做出了杰出貢獻,“幸伍氏本其醫學學識及研究技能,窮究此病之真正起因。同時號令軍警數萬人維持各地秩序,自率醫師,看護,助手多人從事隔離病人,熏蒸房屋,及掩埋死人等之急遽工作,如此根本救治,迅速赴事?!保?1]
《科學》雜志介紹的科學家學科領域主要是自然科學,其中基本學科物理、化學、生物的傳記涉及科學家72人次,占比64.26%。有一些科學家學識廣博,為多個學術領域的專家(見表3)。

表3 《科學》科學家的學科分布
科學家的他人評價主要由合作者、同事、同行、其他領域科學家、政治人物、家人親屬等對科學家的科學成就和社會角色的評價。[12]
同行、其他領域、好友、家人親屬、政治人物等給出了較為明顯的評價,占比分別為2.42%、2.42%、2.42%、0.81%、0.81%。任鴻雋關于拉瓦謝的傳記中引用了他人給拉瓦謝的墓詞“贊曰,洸洸拉氏,化學之父:燔金驗氣,煮水明土;鏡理絕塵,正名有矩。惜哉良木買,中道摧斧?!保?3]美國總統胡佛如此評價化學家賈登:“吾可愛大學之首任校長,渴求真理忠實探討之科學家,具同情心與想象力之教授,青年之良友,神圣的信徒,德性的儀表,心靈的鼓吹者與和平之先覺?!保?4]
一方面,《科學》雜志通過介紹國別、成長環境、工作環境等環境因素,進一步勾勒科學家的完整形象。
科學家人數與一國的經濟發展以及科技發展水平不無關系,《科學》上絕大部分的科學家來自歐美,其中英國科學家人數最多,為25,美國和中國科學家人數分別為22、20,位列第二第三。對中國科學家介紹的數量以中國科學社成立二十周年為時間節點,1935年第19卷第12期之前《科學》雜志共介紹了7位中國科學家,此后增長明顯,反映著科學自傳入中國到普及、形成建制的過程中社員對科學的認識變化。
有一些科學家父母從事于科學事業,奠定了從小的科學追求,此外也不乏一些家庭條件困難,在困苦中培養了堅定的毅力,例如瑞典化學家舍勒僅上完小學,14歲當起藥店小學徒,生平介紹后,敘述了一位對舍勒有深刻影響的老師馬丁·鮑西,“他整天手不釋卷,孜孜以求,學識淵博,同時又有很高超的實驗技巧……還是哥德堡的名醫”[15],老師的言傳身教對科學家起到了良好的熏陶。
記述的科學家多極其簡樸,淡泊名利。德國兄妹科學家威廉·赫虛爾及凱樂林·赫虛爾二人由貧苦中致力于天文學,合作從事科學研究成為時代典范,“有時赫氏磨鏡推論,工作十分困憊時,凱樂林必來工作室,持天方夜潭或魁克叔英雄記對乃兄誦讀以解怡,或助一臂之力”[16],在發明望遠鏡遲遲無成時每日的茶湯小飲均是送往工作室,一邊工作一邊食用。
另一方面,《科學》雜志還涉及在繪畫、演講、體育等方面頗有興致的科學家,呈現了愛好豐富的科學家形象。
楊銓用“如蠶在繭”這一形象的比喻形容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熱力學之父威廉·湯姆森生平與科學事業的關系,同時涉及大學階段的日常生活,“于體育尤經心,多運動故常健康。愛游泳蕩舟,嘗競舟得銀槳獎?!保?7]
《科學》雜志通過舉行年會推進學術交流、創建科學圖書館、審定科學名詞、設立科學獎金等科學活動,對我國現代科學體制化進行積極探索,既介紹了一大批國外著名科學家,也成就了一些在現代中國科學事業建設上有奠基作用的早期科學家。他們注重結合所學專業以及中國的國情,這反映在議題選擇上的傾向性、與讀者的互動情況。
《科學》雜志的科學家傳記分為作者直接撰寫和對國外發表文章進行譯述兩種。
1.中國作者

表4 《科學》部分核心作者情況表
“《科學》至1950年為止,出了32卷,以每卷12期,每期6萬字計算,應該有3000余萬字,每期除了科學消息、科學通訊等不計算在內外,以長短論文8篇計算,應有論文3000余篇,假定平均每人作論文3篇,則有作者1000余人。”[18]《科學》雜志的編輯、作者大多是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是當時知名的科學家和國人中最具科學素養的一批人。1-31卷的科學家傳記作者中,任鴻雋發文量最多,為10篇,其次是楊銓等人。
任鴻雋是中國科學社任期最長的社長,堪稱“科學事業家”,有留日、留美經歷,獲得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及康奈爾大學的碩士學位,擅長領域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等多方面,擔任過中央研究院總干事、四川大學校長、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總干事等多項職務?!犊茖W》上的9篇“近世化學家列傳”由任鴻雋撰寫,其將拉瓦錫作為首篇介紹的人物,認為拉瓦錫為近世化學“立不拔之基焉,吾作近世化學家列傳,而以拉瓦謝冠焉”,其后相繼有柏利斯力、愷文迭喜、舍勒等8人。楊銓同是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留學于康乃爾大學和哈佛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后來擔任中央研究院首任總干事。
除了介紹國外物質科學領域的佼佼者外,還涉及工程科學門類,記述了中國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礦冶工程師江履成的生平和業績,發表于1919年第4卷第10期的《詹天佑傳》是《科學》雜志中第一篇中國科學家傳記。
2.外國作者
《科學》雜志影響深遠,在國外也享有盛譽。1915年9月,大發明家、科學家愛迪生致函趙元任,祝賀《科學》創刊,刊登于1916年2卷1期,并且發出“偉大的民族在覺醒”的感慨。[19]1948年7月,中國科學社名譽社員李約瑟在《自然》周刊贊許《科學》雜志可與倫敦《自然》周刊和美國的《科學》周刊相媲美[20]。
雜志吸收了部分外國作者擔任社員,科學家傳記的外國作者分為直接撰述和與中國社員合作完成(外國社員發表文章后由中國社員翻譯、編輯)。前者如1933年第17卷第7期James Ritchie記述的《湯姆森博士小傳》。中國作者與外國作者的結合,為雜志推進科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科學》雜志編輯和作者群體對科學的本質、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強調,既是當時社會對科學的要求或期許,還是編輯、作者群體的科學觀的體現。
關于科學家的本質,任鴻雋在《何為科學家》一文中,先是總結了國內民眾眼里的“科學”以及科學的定義,進而分析科學家是如何養成的,“還未研究科學以前,就要先學觀察,試驗和那記錄,計算,判論的種種方法.....發前人所未發,于世界人類的智識上有了的確的貢獻,我們方可把這科學家的徽號奉送與他”。[21]
科學家正面形象的建構基于經濟和科學都落后的社會現實。作為傳播科學家信息的報紙和期刊作者積極承擔宣揚科學家與社會、國家緊密關聯的責任,《申報》中寫道“二十世紀的世界是科學的世界……科學進步,發展實業才有發展的希望。因科學具有偉大的力量,我決心要做一個科學家”[22],指出依托科學家職業追求,為社會發展實業、為國家發明武器做出貢獻。
關于科學方法,李曉舫在《科學方法與治事精神》一文中,認為寶貴的科學發明后是更寶貴的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是事實現象之搜集,整理,歸納,求律,尋源,演繹,推闡,預測與應證”。作者群體還高度肯定科學方法的價值,李曉舫將科學方法表現出的精神上升到人類一切活動應當具有的精神之高度?!翱茖W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并進一步分析科學精神應當具備“崇實”和“貴確”二要素[23]。胡明復提出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關系,“精神為方法之髓”。在比較東西方文化后,梁啟超提出了對科學精神的見解:“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之真智識的方法,叫作科學精神。”在《申報》“兒童周刊”欄篇名為《科學的精神》的文章中,作者將科學的精神歸納為犧牲的精神、無畏的精神、如一的精神、精密的精神四點,并對兒童日后成為大科學家提出了殷切厚望[24]。關于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盧于道在《科學工作者亟需社會責任》一文中強調科學家應當保持經濟和政治上獨立的人格,以造福人類為工作目標[25]?!兑痪潘木拍甑闹袊茖W家》中,曾昭掄總結了解放前中國科學家所處的苦難社會狀況,并認為今日中國科學家在推翻封建勢力之后應當有所作為,“積極提出建設性的主張來”[26]。
《科學》《申報》在內的雜志、報紙關于科學、科學家特質的文章,有利于公眾加深科學家群體的認識,具體到青年的社會責任來看,文章作者鼓勵兒童、年輕人日后投身科學事業。通過對《科學》雜志評論文章的分析,可以從一個窗口窺見所處時代科學的發展程度及變化。
《科學》雜志前期內容主要是介紹國外知識,也通過創立欄目增加與讀者的互動,促進科學對國人的思想啟蒙?!犊茖W》在早期重視與讀者的互動,開設“答問”板塊對讀者提問做出解答,從側面反映出雜志及作者群體堅持創刊之日確立的“求真致用”精神。前3卷總共刊登了8個答問,分別是歐姆定律、墜物下落加速度、倫得根射線、解析幾何求立方體面積、機器孵卵法、晴雨計、圓徑、代桑草的提問。雜志主創團隊重視傳播的效果,嚴謹對待收到的問題。關于晴雨計的提問,回復作者表示一時無處可查,后續再告知。就代桑草發現一則紛紛不絕的來函做出總體回復,并附圖以及注明了參考書目。雖然“答問”板塊僅開設到第4卷之前,但是其從側面展示了胡明復在內的科學家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他社員濃厚的科學熱情,該板塊在推進科學教育以及科學教育事業的進程上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新青年》通過約稿、轉載等形式回應《科學》的科學傳播議題,如《新青年》第6卷第3期的《何為科學家》,也從側面反映出《科學》雜志在科學啟蒙上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在億萬國人不知“科學”為何物的新舊社會交替之際,《科學》雜志創刊,凝聚了中國現代科學家群體,并成了近代中國刊行時間最長的科學綜合期刊。雜志的內容幾乎覆蓋到科學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促成了科學觀念在中國的生根和職業科學家的出現。
總體來看,雜志主要在科學家傳記、評論、“答問”欄目上充分闡釋了科學的特性,體現了科學家具備的科學素質,構建出嚴謹求真、勤勉堅韌、熱愛科學事業、愛好廣博的科學家形象。
《科學》雜志上構建的科學家形象是時代的產物。通過科學家傳記、評論作者群體構建科學家形象,全方位呈現雜志的科學傳播旨趣以及中國的科學傳播發展進程,有利于讓當時的國人了解科學和科學家,推動科學的職業化發展,在現代科學體制化發展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對新時代弘揚科學家精神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注釋:
①樣本頻次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兩位小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