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成成
天津因港而興、因港長興,港口作為天津的核心戰略資源、最大的比較優勢和發展命脈,在落實國家戰略、區域協同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20年7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是以天津港為中心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為天津港深度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天津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撐。天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高標準建設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完善集疏運體系,全力提升港口能級,深化環渤海港口合作。為此,全面衡量天津港對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對標國內沿海港口城市對行業的支持政策,加快推動天津港航發展支持政策的優化研究,對天津實現港產城發展良性互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天津新港自1952年重新開港,從曾經的單一裝卸功能碼頭,現已發展成為以集裝箱和資源能源裝卸為主的復合功能型港口,在全球海運網絡和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中擔任重要角色。隨著天津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天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效果逐步顯現,天津港將持續釋放發展動能,引領全球智慧綠色港口建設,全面打造服務京津冀、輻射東北亞、暢達全球的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國際物流集散基地及資源配置中心。
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賦予天津“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的重要內容,天津港作為中國北方地區服務全球經貿發展、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重要平臺,將積極發揮港口服務輻射帶動和天津對外開放門戶作用,加快傳統航運服務升級,促進高端航運要素在天津集聚,不斷借助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發展成果,全面構建現代航運服務體系,為天津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提供強力保障。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賦予天津的重要目標。從既有的國內外經驗看,每一個世界級城市群都有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國際化程度很高的世界級大港作為支撐。天津港作為津冀港口群中綜合服務能級最高的樞紐港口,將不斷發揮核心引領作用,服務首都和雄安新區建設,積極承接非首都功能產業向天津轉移和集聚,營造天津高度國際化和市場化營商環境,打造高水平全方位開放平臺,促進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形成有力支撐。
環渤海港口群作為我國五大國家級港口群之一,傳統發展模式導致的港口分布過密、功能相近、業務交叉重疊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港口群協同發展水平。在交通強國、海洋強國戰略指引下,天津港深化環渤海區域港口合作,推進港口深水資源共享,以資本為紐帶探索港口優質資源整合,為天津主動破除行政區劃限制、探索構建高水平的復合型開放經濟形態,作出積極有益嘗試,在環渤海港口群資源整合、協調發展、協同提升中發揮主導作用。
天津港是京津冀地區的重要貿易口岸,是距離北京最近的出海口,每年進出口貿易值約占京津冀地區的60%~70%。近年來,天津港積極落實天津優化營商環境各項工作舉措,不斷簡化物流通關環節,全面提升港口智能化程度和協同發展水平,在通關流程、通關費用、監管模式、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方面攻堅用力,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精準對接天津地方企業服務需求,在創新服務路徑、延伸服務內容等方面不斷探索和提升,為天津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改善地區整體營商環境和提高區域經貿便利化水平,作出示范引領。
港口經濟活動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指標由經濟增加值、勞動者就業與報酬、政府稅收、腹地經濟發展等核心指標和吸引外商投資、效率、增速等輔助指標組成。本文結合近年來天津統計年鑒及天津港生產數據,通過選取核心指標來評估天津港經濟活動對天津經濟發展的綜合貢獻,同時為剔除新冠疫情對區域經濟和港口發展的影響,重點選取2019年(疫情之前)地方和港口數據進行分析和估算。
2019年天津港的港口增加值為1679.3億元,占天津GDP的11.9%,其中,直接增加值為586.7億元,占比為35%;間接增加值為407.4億元,占比為24%;誘發增加值為685.2億元,占比為41%。
直接增加值方面,2019年天津港創造的直接增加值為586.7億元。按產業劃分,港口生產創造的增加值為149.1億元,占全部直接增加值的比重為25.4%;相關行業創造的增加值為422.0億元,占全部直接增加值的比重為71.9%;港口建設創造的增加值為15.6億元,占全部直接增加值的比重為2.7%(見表1)。

表1 天津港直接增加值構成(按產業部門)
根據天津港生產與經營統計數據,2019年天津港生產與經營創造的增加值為149.1億元。設在港口區域內,為保證港口正常生產與經營的(如海關、海事等)政府部門,由于政府管理人員的薪酬與政府部門管理費用都由國家或地方財政支出,可以將其看作政府補貼,在計算港口增加值時應作為減項予以扣除。初步測算,政府管理人員薪酬與政府部門管理費用為26.8億元。港口建設中,對一個發展中的港口來說,每年都將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到港口建設中。港口建設為建筑行業和交通設計行業增加的GDP實際也反映了港口產生的經濟貢獻,天津港港口建設創造的增加值為15.6億元。相關行業中,與港口生產直接相關的各行業創造的增加值為422.0億元,其中大部分行業是屬于服務業的范疇。根據服務行業的經營特點,經營過程的中間投入較少,因而相關行業GDP增加值占總產出的比值較高,經初步測算在71.9%左右。
間接增加值方面,2019年天津港間接增加值為407.4億元,其中,物資供應商創造的增加值為179.0億元,占間接經濟貢獻的43.9%;衍生服務行業創造的增加值為13.4億元,占比為3.3%;臨港產業創造的增加值為215.0億元,占比為52.8%(見表2)。

表2 天津港間接增加值構成(按產業部門)
從天津港集裝箱、干散貨、液體散貨和件雜貨四大主要貨類來看,集裝箱貨物創造的增加值最高,占整個港口增加值的比重為48.9%,所占比重最高,件雜貨占比為16.1%,干散貨占比為22.9%,液體散貨占比為12.1%(見表3)。

表3 天津港增加值分貨類構成 單位:億元
經測算,件雜貨的單位吞吐量創造的增加值最高,為515.5元/噸,集 裝 箱 為438.3元/噸,液 體 散 貨 為217.3元/噸,干散貨為191.7元/噸(見表4)。

表4 單位吞吐量創造經濟貢獻 單位:元/噸
2019年,天津港吸引就業總人數為65.0萬人,其中,直接吸引就業人數為13.9萬人,間接吸引就業人數為7.7萬人,誘發產業吸引就業人數為43.4萬人。經測算,天津港集裝箱、干散貨、液體散貨和件雜貨四大貨類中,件雜貨創造就業能力最強,平均為21.7人/萬噸,集裝箱為16.5人/萬噸,液體散貨為7.9/萬噸,干散貨為7.6人/萬噸(見表5)。

表5 單位吞吐量吸引就業情況(分貨類) 單位:人/萬噸
港口經濟活動創造稅收主要指直接、間接經濟活動所創造的稅收。2019年天津港直接經濟活動對天津產生的稅收為57.5億元,約占天津港對天津經濟發展直接貢獻的19.3%。間接活動產生的稅收為38.2億元,約占天津港對天津經濟發展間接貢獻的19%。綜上,天津港直接和間接經濟活動對天津產生的稅收為95.7億元,約占天津全年財政收入的4.4%。
當前,上海、寧波、青島等沿海港口城市對港航業發展高度重視,多年來連續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港航發展,涵蓋航線開發、船隊經營、船舶服務、航運物流等多個方面(見表6)。

表6 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城市航運支持政策匯總對比表
與之相比,天津在港航支持政策方面與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存在較大差距:
國內其他主要港口城市為促進航運業發展,均出臺了以資金支持為主要特點的
各類扶持政策,上海2021年共下撥航運中心建設專項資金2.8億元,且相關區級政府也制定了各自的扶持政策。而天津相關政策中資金支持力度不足,在與其他沿海港口城市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天津現有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港口建設和集疏運體系優化方面,對集裝箱航線開發、航運物流以及航運服務業發展等方面覆蓋較少,缺乏全市層面對航運服務集聚區的統籌協調規劃,難以形成發展合力,無法對天津高質量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提供有效支撐。
上海、寧波、青島等城市均于2022年出臺支持航運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并結合各自城市特點,突出發展優勢業務,如上海的國際船舶登記、青島的航運保險、舟山的國際海事服務。天津在航運服務業發展方面政策缺失,導致近年來航運要素吸引不足、航運服務業發展緩慢。
當前,天津港正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關于加快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的意見》部署,進入全面推進世界一流綠色智慧港口建設為標志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深度發揮港口比較優勢,挖掘服務國家戰略、助力天津“雙城”發展格局和“四高”現代化大都市建設能力,加速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主動復制推廣“京津”口岸營商環境提升的優秀做法。天津港作為京津冀的“海上門戶”,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2019年因天津口岸的合規成本和合規耗時均大幅下降,助推我國整體營商環境評分排名從46位升至31位。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將港口“京津”服務模式向“津冀”進行推廣,進一步提升港口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能力,繼而輻射“三北”地區。同時建立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營商環境服務體系,鞏固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的地位。
二是加快織密海向遠洋干線、陸向海鐵聯運網絡體系。天津港遠離國際主航道,船公司掛靠天津港將比青島港多航行850海里、多付出7萬~12萬美元燃油成本和3天~4天的船期成本。與華東、華南地區其他港口相比,天津港的干線數量已跌落至近年較低水平,極大地影響了天津港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和華北地區港口競爭力。而天津港跨境班列運輸范圍僅限于中蒙過境通道,且集貨水平不高,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源吸引作用有限。建議出臺相對應的支持政策,鼓勵全球班輪公司在天津開通航線,加密沿海、環渤海集裝箱航線網絡。陸向上發揮3條歐亞大陸橋通道、蒙古國出海口作用,加大中歐班列和中蒙班列開行力度。
三是積極謀劃北方大宗商品儲運基地落戶。大宗商品的保供穩價事關國家重大戰略安全。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推進寧波舟山港大宗商品儲運基地建設。而高沙嶺港區37平方公里規劃總面積中,有21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積。建議天津主動爭取國家有關政策支持,依托天津港謀劃北方大宗商品儲運基地落戶高沙嶺港區。
一是拓展港產城融合新空間。東疆、北疆和南疆港區作為天津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的主港區,通過加大柔性港口建設,發揮幾十年來形成的30萬噸級航道及口岸環境優勢,能夠滿足2035年愿景目標發展需求。后續將大沽口、高沙嶺和大港港區49平方公里規劃空間,作為服務臨港工業發展重點,并作為天津市內六區和北京產業轉移的承接用地。
二是依托港口優勢,加快相關產業向“濱城”集聚。海運運費一般為鐵路運費的1/5、公路運費的1/10、航空運費的1/30。而臨港產業區具備物流成本低、貿易交換便利、口岸通關順暢等優勢。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政府應引導先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家居)等對海運供應鏈依賴度較強的產業向“濱城”集聚,形成港口供應鏈對產業鏈的強力支撐,帶動“濱城”產業轉型升級和擴大就業。
一是助力天津國家海洋經濟發展。天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發揮港口臨海近洋的區位優勢,重點發展海洋油氣、港口航道工程、海水淡化利用、海洋環境探測、海洋風電等產業,助力實施天津制造業立市戰略。充分落實天津“871”重大生態工程部署,集約利用153公里岸線資源,通過橋梁、隧道將目前的分散港區“連點成帶”,統籌岸線規模優勢。
二是積極推進“自由貿易港”政策落地。上海臨港新片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是目前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高地、新樣板。天津應對標對表學習借鑒,研究利用新的自貿協定規則,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重點打造東北亞特別是中日韓自貿區戰略先導區。
一是務實推動航運要素質量提升。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指數是綜合體現港口所在城市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水平的重要參照,近年來天津國際航運中心城市在全球的排名不高。天津應積極借鑒上海、寧波等城市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經驗,研究推進相關工作,圍繞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指數體系所含產業要素內容,提升航運服務要素和綜合環境要素的發展水平,增強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是大力吸引港航要素集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國家賦予天津“一基地三區”的重要功能。天津應在高質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積極爭取港航要素機構的“濱城”落戶。吸引包括招商局、中遠海、中交等中央港航要素企業在京機構,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等科研服務機構,馬士基等世界級港航企業區域總部向天津轉移。同時,加強對天津本地天科院、一航局、天航局等港航單位的支持,重點培育本市具有代表性的航運智庫機構。
三是加快打造零碳港區、零碳港口。全球首個零碳碼頭的建成投產,標志著天津港在綠色智慧港口建設中已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天津要持續鞏固相關成果,加大政府支持協調力度,力爭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把東疆港區打造成為零碳港區,在“十四五”期間,把天津港打造成為零碳港口,服務天津能源結構轉型、雙碳體系發展和“美麗天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