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繼昆 楊悅華
經濟決定稅收,稅收源于經濟,稅收收入不僅與描述經濟總量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有非常好的相關性,而且也和GDP不同核算方法的項目構成間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本文利用近年來全國稅收收入、GDP及其構成等數據,結合GDP的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核算方法,分別對稅收與GDP的不同構成進行了多元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議。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最重要的總量指標。經濟是稅收的基礎,GDP是最大口徑的稅源,如果只能選擇一個經濟指標來描述經濟和分析稅收,GDP是最好的選擇。因此,進行稅收與GDP的相關性分析便有了直觀的理論基礎,而以下的分析則給出了稅收與GDP間多元分析的實證支撐。
如T表示稅收收入,G表示GDP,則T和G間存在擬合程度非常高的線性關系(見2021年《天津稅收調研》第24期的《基于全國數據的稅收與經濟相關性分析和思考》),關系式如下:

GDP從價值構成、收入分配和使用去向三個角度的核算,形成了GDP的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不同的項目構成。經濟決定稅收,不僅包含經濟總量對稅收的作用,也包括經濟結構對稅收的影響。因此,僅僅分析稅收與GDP總量的相關性顯然是不充分的,由方程①自然就過渡到對稅收與GDP不同構成的多元分析。
結合GDP三種核算方法的基本概念,對稅收與GDP的不同構成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并結合分析的情況給出了一些初步探討。
1.生產法GDP核算的基本概念
生產法GDP核算,是從貨物和服務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總產品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新增加值的核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GDP=總產出-中間投入=三次產業增加值之和
2.稅收與生產法GDP構成的多元分析
假設:T表示稅收收入,X1表示第一產業增加值,X2表示第二產業增加值,X3表示第三產業增加值。
通過Excel的數據分析工具或其他分析軟件,可以得到如下三元的線性回歸方程:

方 程②的F檢 驗:F=5637.2531,p=8.32×10-22<0.05,說明方程的多元線性關系顯著成立。方程②的t檢驗:X1、X2、X3對應t檢 驗 的p值 分 別 為0.0016、0.0094、3.7889×10-5,都小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0.05,說明回歸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方程②的擬合優度檢驗:描述擬合優度的系數R2=0.9992,說明稅收和三個產業增加值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且解釋程度達到99.92%。
雖然從多元統計分析的角度,方程②的顯著性較好,但考慮到近些年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占比已不到10%,而且稅收占比僅為0.1%。因此,可以只將二、三產業作為影響稅收的主要因素。于是,得出如下二元的線性方程:

方程③不僅通過了F檢驗和t檢驗,而且擬合優度R2=0.9983,這表明稅收與二、三產業增加值間存在非常好的線性關系。而且其擬合系數表明,在其它影響條件不變時,第二產業對稅收的影響較為明顯,其增加1個單位,則稅收增加0.3325個單位,是第三產業稅收影響的3倍多。
當然,還可以針對構成不同產業的重點行業對稅收的影響進行更多因素的分析,在此不再贅述。
1.收入法GDP核算的基本概念
收入法GDP核算,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收入角度對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也就是計算生產過程中獲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勞動者的報酬(個人收入)、生產稅凈額(政府收入)、營業盈余(企業收入)和固定資產折舊。計算公式如下: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固定資產折舊
2.稅收與收入法GDP構成的多元分析
假設:T為稅收,Y1為勞動者報酬,Y2為生產稅凈額,Y3為營業盈余,Y4為固定資產折舊。
通過運算,可以得到如下的線性方程:

方程④通過了回歸方程的顯著性和擬合優度檢驗,但是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發現,營業盈余Y3和固定資產折舊Y4對稅收的影響缺乏顯著性。于是,僅考慮勞動者報酬Y1和生產稅凈額Y2的影響,得出如下二元的線性方程:

方程⑤符合相應的統計檢驗,而且擬合系數R2=0.9997,表明稅收與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間有非常好的相關性,并且解釋程度達到了99.97%。方程⑤中自變量的系數表明,在其它影響條件不變時,生產稅凈額對稅收的影響非常明顯,其增加1個單位,稅收則增加0.9126個單位。實際上,雖然近年來生產稅凈額占全部稅收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占比仍能達到全部稅收的60%,其仍是構成稅收收入總量的主要組成部分。
1.支出法GDP核算的基本概念
支出法的GDP核算,是從最終使用角度反映GDP最終去向的核算方法。最終使用包括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有如下關系式:
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2.稅收與支出法GDP構成的多元分析
假設:T仍為稅收,Z1為最終消費,Z2為資本形成總額,Z3為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則可以得到如下的線性方程:

方程⑥通過了相應的統計檢驗,而且擬合系數R2=0.9990,表明稅收T與最終消費Z1、資本形成總額Z2、貨物和服務凈出口Z3間有顯著的線性關系,并且解釋程度達到了99.90%。方程⑥中自變量系數表明,在其它影響條件不變時,資本形成總額對稅收的影響最為顯著,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影響則較為明顯,而最終消費的影響為最弱。支出法GDP的三項構成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三大需求,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制約下,三者對經濟和稅收的影響會呈現出不同的變化。
從理論上講,稅收源于經濟,而且稅收和經濟總量GDP間存在線性關系已得到了充分驗證。由于不同方法核算的GDP由相應的項目構成,因此,稅收與GDP的不同構成間應存在多元線性關系,但其間的多元線性關系需要統計檢驗和實證分析的支撐。
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經分別建立了稅收與GDP構成間的若干多元線性方程,表明了稅收與GDP構成間確實存在較好的多元線性關系,但是由于經濟和稅收發展變化的復雜性以及數據資料的多樣性,多元分析的結果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稅收來源于經濟,GDP又是代表經濟的主要指標, 稅收收入不僅要受到GDP總量的影響,更多的是受到GDP不同構成的結構性影響。稅收與GDP相關性的數量分析,除了分析稅收與GDP總量的關系外,必然要對稅收與GDP不同構成進行多因素的結構分析。
由于GDP并不能反映經濟的全部,除了GDP及其不同構成外,描述經濟發展狀況的還包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同的價格指數(CPI、PPI)、城鄉居民儲蓄余額和財政、金融等其他眾多指標,因此,探討其他經濟因素對稅收的影響,更是深化結構分析的進一步需要。
稅收與GDP的相關性分析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結合。定性分析是對事物發展性質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對事物變化程度和數量關系的分析。從定性分析的角度,對稅收與GDP的多元分析必須掌握國民經濟核算、宏觀經濟學、稅收分析指標和體系等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
稅收與GDP的多元分析更多是體現在其間的數量分析上。為此,必須努力掌握經濟統計、數理統計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隨著分析的深入,不僅要掌握一元和多元分析知識,還要了解多重相關分析、聚類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等內容以及常用數據分析工具的使用。
數據的挖掘采集是稅收分析工作的基礎,也是做好稅收與GDP多元統計分析的需要,稅收分析是從經濟、稅收等數據收集開始的。一方面,包括從稅收部門、納稅人直接取得的稅收數據;另一方面,也包括從有關部門和統計年鑒等刊物取得所需的大量數據。
數據的加工整理是稅收數據采集的繼續和深化,通過對數據的加工整理,使其成為系統化、條理化的綜合資料;而數據加工整理的正確與否、質量好壞,將直接影響稅收與GDP的多元分析的準確性和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