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樊文

2022年北京慈善文化創享會現場,成立首都互聯網慈善聯合體,大力發展互聯網慈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慈善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緊緊圍繞“慈善北京”建設,堅持“首善標準”,聚焦慈善改革、突出品牌建設、營造慈善氛圍、動員社會參與,在扶貧濟困、脫貧攻堅、助力疫情防控、參與基層治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守正創新中推動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慈善事業發展新格局。
2021年,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的新陽光病房學校項目在“北京市公益創投大賽”中獲得10萬元資金支持。該項目主要設立在有白血病治療能力的三甲醫院或兒童醫院血液科住院部,通過專業老師和志愿者的授課,使因長期住院而暫時失學的患兒保持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北京,該項目依托博仁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的“病房教室”已累計幫助患兒數萬人次。借助公益創投大賽這一全市性平臺,不僅增強了項目成效,同時項目知名度進一步得到提高,激發了社會各界對慈善事業的關注。
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的新陽光病房學校項目是慈善力量通過公益創投等獲得支持、助力首都社會建設的一個縮影。2021年5月,首屆“北京市公益創投大賽”面向全市各級社會組織征集優秀公益項目,從中推選出一批公眾認可且叫得響的慈善品牌項目,分別提供資金、資源支持,創新了慈善組織共建品牌工作新體制。大賽開展2年來,選出了涉及社會救助、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等領域30余個優秀項目,培育了一批具有引領和示范效應的慈善品牌。借助公益創投大賽的助推力,2021年,北京市還發起設立鄉村振興、慈善助學、大病救助、公益創投、基層慈善體系建設等5大聯合基金,匯聚首都慈善資源,發揮行業聚集效應,打造首都慈善品牌,助力首都經濟社會發展。
除了舉辦公益創投大賽,北京市還進一步完善“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慈善服務體系,激活基層慈善力量。2022年,北京市出臺《街道(鄉鎮)慈善工作站試點建設工作方案》,在全市35個街道(鄉鎮)試點建設開展慈善工作站,打通“身邊慈善”服務路徑,積極挖掘轄區慈善資源,提供精準慈善服務,在開展互助互濟、助力基層治理、參與疫情防控、服務居民群眾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形成了以需求為導向貼近社會公眾的基層慈善事業局面。
近年來,北京市立足發展實際,出臺了一系列因地制宜、守正創新的慈善政策,制度保障更加完善。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頒布實施。圍繞貫徹落實慈善法,北京市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慈善北京”建設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辦法》《北京市民政局關于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意見》等系列文件,為補齊慈善領域短板、激發慈善主體活力、促進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系統全面的制度保障。2019年9月以政府令形式頒布的《北京市促進慈善事業若干規定》,成為新時期首都慈善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提出,要發揮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北京市民政局開展了《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發揮機制》和《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慈善體系建設》研究,探索第三次分配理論創新和實踐路徑。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和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緊密結合北京實際,研究起草了《關于推動首都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系統謀劃共同富裕背景下北京慈善事業發展思路,堅持做大規模、做強功能、做優服務、做實基層。

“慈善北京”成果巡展。
北京市慈善組織中基金會、行業性組織和專業服務機構類型齊全,專業化程度相對較高。目前登記認定慈善組織843家,其中基金會805家,社會團體34家,社會服務機構4家,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61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慈善組織體系。
隨著北京市慈善組織的發展壯大,慈善服務的內容不斷豐富、地域不斷擴大、方式不斷改進,慈善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慈善項目從助醫、助老、助殘、助學、助困、救災等傳統救助領域,拓展到新農村建設、法律援助、綠化環保、科普教育、志愿服務、心理援助、扶持創業就業、家庭支持和社區綜合服務、公益項目孵化、社會組織能力建設、關懷外來務工人員、關懷艾滋病患者、文化遺產保護等30多個慈善領域,基本形成了布局完善、門類齊全、層次豐富、覆蓋廣泛的慈善服務體系。
為著力加強首都公益慈善聯合會建設,充分發揮其慈善行業組織的服務、協調和管理職能,北京市每年舉辦“慈善公益創投大賽”“慈善創享會”等活動,開展“首都慈善獎”評選表彰,組織全市慈善組織積極參與全國慈善展會等活動,傳播“慈善北京”理念,展示首善之都風采。同時,還推進慈善信息化建設,對首都慈善網進行全面升級改版,通過增設全市慈善捐贈款物動態展示、慈善項目信息公開發布等功能模塊,提升慈善數字化水平,增強社會公信力。

全市首家街道(鄉鎮)慈善工作站-北京市懷柔區長哨營滿族鄉慈善工作站成立。
今年6月27日,在北京市民政局指導下、北京市中盛律師事務所支持下,“中誠信托2022誠善·凱德盛世助學慈善信托”完成備案,這是國內首單由未成年人作為委托人設立的慈善信托,成為我國慈善信托領域的一個新突破。
北京市探索慈善信托多元發展的亮點不僅于此。2016年,北京市出臺了全國首個地方性慈善信托規范性文件—《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辦法》,率先探索由慈善組織擔任單受托人、慈善組織與信托公司共同擔任雙受托人的慈善信托模式,開啟了慈善組織參與慈善信托事業的破冰之旅;2017年,開展類股權慈善信托創新試點,探索非貨幣實物類資產參與慈善信托的新形式;2020年,圍繞慈善信托規范發展中的核心環節,率先制發《北京市慈善信托備案指引》,從工作流程、備案要素、風險提示等方面進行規范,設立全國首單基層互助慈善信托,為村民開展身邊慈善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2021年,指導設立“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成為全國當年新增的唯一億元級慈善信托,同年北京市慈善信托新增財產規模、累計備案財產規模增速均居全國首位……這些創新和突破,持續推動慈善信托規范化、透明化、專業化發展,彰顯了首都慈善事業的發展成果,為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慈善工作創制提供了實踐支持。
據統計,截至2022年8月,北京市已備案61個慈善信托事項,總金額達4.097億元。慈善信托的服務內容覆蓋扶貧濟困、助醫助學、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環境保護、“一帶一路”建設等眾多領域,均在約定事項上取得預期效果。在慈善信托管理上,北京市率先建立專家研判機制、年報機制、績效評估機制,通過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監管,保障慈善信托穩健發展。
北京市通過慈善榜樣引領、慈善方式創新和慈善主體多元參與,推動“慈善北京”日益深入人心。自2017年市政府批準設立“首都慈善獎”以來,三屆“首都慈善獎”共評選出80余個有突出貢獻的個人、企業、慈善組織以及具有示范效應的慈善項目。每年的“中華慈善日”大型慈善主題宣傳活動、“慈善北京”成果(圖片)巡展中,也都會有數百家慈善組織參與、10余萬公眾參觀,首都慈善文化在一個個慈善故事、一張張善行圖片中激蕩升華。
無論在助力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上,還是在參與疫情防控和民生服務等行動中,北京慈善組織都迸發出磅礴力量。截至2021年底,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市慈善組織和紅十字會共接收疫情防控捐贈資金16.43億元、物資4459多萬件,有力支持了北京和全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助力脫貧方面,北京堅持把首都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及精準救助工作、助力受援地區如期脫貧作為重要任務抓好抓實。據統計,2018年以來,包括慈善組織在內的近3000家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開展項目3500余個,總計投入20余億元;在服務民政民生事業方面,北京市慈善協會設立市級慈善救助專項基金,探索政府救助為主導、慈善救助為補充的政社聯動模式。各區、各慈善組織也發揮自身優勢,設立各類慈善專項基金,著力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突發性、急難性、臨時性困難。自2017年以來,全市設立慈善救助專項基金263個,專項基金總規模達2.46億元,累計救助39萬人次……
“慈善北京”不只是口碑,更是生動的實踐。第二屆北京慈善文化創享會、第二屆北京慈善公益創投大賽已相繼舉行。慈善文化創享會將廣泛匯聚行業力量,力爭成為有更大影響的慈善行業盛典;創投大賽將評選出新一批優秀慈善品牌項目,扶持一批優秀慈善組織,為首都慈善事業發展開創新局面帶來更多新思路、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