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功成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走向共同富裕是發展我國慈善事業的時代背景,也為促進慈善事業大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然而,如何才能發展好我國的慈善事業,是走歐美式的發展道路還是走中華傳統的老路,在理論學術界與慈善業界卻存在著重大分歧。專業人士大多崇尚只能通過組織化、專業化的機制援助非特定受益人的歐美式慈善,但實踐中往往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民間大眾依然習慣自古以來直接幫人的傳統,卻在現行慈善制度中得不到認同。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統一慈善事業發展理念,走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發展道路。但是,要形成成熟的新發展理念并據此打造有利于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還存在著諸多障礙,有鑒于此,筆者就促進我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談三點基本看法。
慈善事業是建立在社會捐獻基礎上的社會公益事業,其對促進共同富裕具有三重效應:一是調節財富分配格局的直接效應。即通過款物及勞務捐獻,彌補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不足,形成先富幫后富、有能力者幫有需要者的優良社會分配格局,這是其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的直接效應。二是對財富再分配的增強效應。即通過第三次分配支持慈善組織發展,促使再分配得到更好的落實。中外實踐表明,法定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客觀上離不開慈善事業的有力配合,許多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作為再分配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慈善組織來付諸實施,這是慈善事業對促進共同富裕的再分配機制的增強效應。三是提升社會價值的擴散效應。即慈善事業能夠弘揚互助友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樂善好施的中華傳統美德,進而形塑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有利社會氛圍,實質性地提升了社會價值,促進了社會團結與社會和諧,這是只有慈善事業才能發揮出來的獨特的擴散效應。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促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其上述直接效應、增強效應與擴散效應。
在上述三大效應中,核心是要擺正慈善領域中促進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提升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趯嵤虑笫堑脑瓌t,不能對慈善事業在物質共同富裕與經濟價值提升方面期望過高,因為第三次分配不可能與初次分配、再分配相提并論,即便是慈善事業最發達的美國,其對美國物質財富的調節力度也是微乎其微。只有保持這樣清醒的認識,才會對慈善事業的籌資功能保持理性,才會充分尊重捐獻自愿的慈善法則,才不至于讓先富群體將共同富裕誤讀為“殺富濟貧”。同時,要認識到慈善事業對促進物質共同富裕和提升經濟價值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對促進精神共同富裕和提升社會價值的空間是無限的。因此,應當對慈善事業促進精神富裕和提升社會價值給予更高程度的重視,這是中國社會與新時代發展所需要的,體現的是慈善事業所具有的卓越功能,它使得慈善事業具有了不可替代性。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慈善界,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受到追捧,印度的德蘭修女和孟加拉國的尤努斯更因一輩子幫助窮人而被奉為慈善界圣人,但美國并沒有因發達的慈善事業縮小了貧富差距、化解了社會沖突,先后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并廣泛地贏得人們尊敬的德蘭修女與尤努斯也只能十分有限地幫助為數不多的窮人而絕不可能改變印度與孟加拉國億萬窮人的命運。這些客觀事實揭示出來的一個深刻道理,就是應當充分肯定慈善事業對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作用,但不宜過分夸大其功能,真正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平等還必須依靠社會制度。
我國沒有美國式的發達慈善事業,沒有德蘭修女與尤努斯這樣的慈善人物,但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治理體系的優勢。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的宗旨,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共同富裕,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更能夠有效作為。正是這種制度優勢,在新中國成立后短短幾十年間,我國民生發展實現了勞苦大眾翻身得解放、10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次大的飛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圓滿完成近億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現在又行進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中國的成功實踐,決定了慈善事業的公益理念應當服從為人民謀幸福和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與目標追求,慈善組織的作為應當服務于黨和政府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全局與大局。概括一句話,就是應當對中國制度有充分的自信,并在這種自信中重塑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新理念,走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道路。
慈善活動可以無國界,慈善事業卻必須有國界。因為個體行善或個別慈善活動可以基于個人自由,但要讓慈善成為一項宏偉的事業則必然要適應所在國家的文化,服從所在國家的制度。只有在共同文化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共同的價值認同,進而達成社會共識,于后才能形成大眾參與的社會氛圍與有利的政策環境;只有真正融入所在國家的社會制度與經濟制度,才能充分發揮出慈善事業應有的功能。從現實來看,我們尚未形成中國文化與制度的價值認同—社會共識—政策體系—有效行動—實踐效果的邏輯鏈條,精致的歐美式專業精神與大眾化的中國式實踐相互脫節。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國的慈善事業就難以走出迷霧,也難以達到理想的發展境界。
正因為此,中國慈善事業必須從兩個尊重中走出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即尊重慈善事業的一般規律,尊重中華文化與中國制度的現實國情,前者包括公益、自愿、平等、自治等普遍規則,后者包括推己及人、互助友愛、社會主義制度等中國元素,應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以規律為由脫離國情,也不能以國情為由偏離規律,誤卻慈善事業的發展。
從上述依據出發,特別需要重塑中國特色的慈善范疇與慈善事業發展理念。對中國人而言,無論是幫助特定的親友、同事或其他人還是非特定的對象,無論是通過專業的慈善組織實施還是直接幫助有需要者,一切助人行為都可稱之為善行。因此,不能簡單地認定現代慈善必須是組織化、專業型、針對非特定受益人的慈善活動,這是歐美人給出的標準答案,卻不能等于中國答案。我國需要專業的、有能力的慈善組織,更需要大量立足民間、立足社區的慈善活動;要發展好針對非特定受益人的組織化、專業化的慈善事業,更要弘揚傳統的針對特定受益人的非組織化、非專業模式的慈善精神與活動。中國慈善事業應當借鑒歐美國家的經驗,堅持自愿、平等原則,通過組織化、專業化的途徑提升慈善資源動員能力及其使用效率,也要在尊重中華慈善傳統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將人民群眾普遍性的善行變成慈善汪洋大海,還需要將慈善事業置于國家現代化全局和共同富裕大局之中找準其定位,發揮其作用。
我國要在中華傳統慈善的汪洋大?;A上,發展好組織化、專業化慈善事業,但反對以歐美的“標準答案”來否定中國的“汪洋大?!薄H绻荒芏x一,那必然要選擇中華傳統的家庭保障、親友相濟、鄰里互助以及由此不斷放大的慈善行為邊界,而不是歐美式的“精致慈善”。在中國,離開了千百年來形成的慈善“汪洋大?!?,“精致慈善”永遠也長不大,而沒有“精致慈善”也很難讓普遍性的善行成長為有規模的慈善事業。面向未來,不能在歐美式與傳統式之間走向極端,而是要走向融合,正確的取向應當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地發展。
此外,還要同時校正慈善事業等同于第三次分配的認識誤區,它以第三次分配即個人自愿捐獻為本質特征,但卻是一種應當包含初次分配、再分配份額在內的混合型分配機制。唯有如此,才能不使慈善事業孤立存在于社會分配體系,才能更多、更好地動員社會資源,并實現社會資源與公共資源及市場資源的有效對接,這才是真正促進慈善事業大發展的必由之路。
慈善事業建立在公益道德基礎之上,要促進其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激勵機制。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慈善事業同樣需要財稅政策支持,但調查表明,社會褒獎機制更加重要,而要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還需要與法定社會保障相融合。因此,適合國情的慈善激勵機制應當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社會評價機制最為重要。自古以來,中國人做善事都基于惻隱之心、推己及人,贏得社會認同與尊敬是最具普遍意義的動機。時至今日,絕大多數人做善事也通常不會考慮所謂稅收優惠等物質因素,這一點可以從社區中的互助行為、在外鄉友回報鄉梓、朋友圈的相互援助以及通過網絡平臺的數以億計小額捐贈得到驗證。對于大額捐贈者,首先需要的也是政府與社會認同。因此,要發展好中國的慈善事業,最重要的莫過于營造行善光榮、善者受尊敬,讓有貢獻者有社會地位的社會氛圍與環境,必須避免行善者受質疑、受委屈的現象。為此,應當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元化的慈善激勵機制,既要建立國家—省—市—縣—鄉鎮—社區五級慈善表彰制度,也要鼓勵慈善組織對有貢獻者給予精神獎勵回饋。
其次,健全財稅支持政策。一方面,對慈善組織與慈善行為要建立一整套稅收激勵制度。包括引領捐獻與公益行為的稅收減免制度,促進捐獻與社會公平的遺產稅、贈與稅、個人所得稅、消費稅等等,稅制的完善及有效性,將對慈善事業的大發展起到強大的牽引作用。另一方面,還要健全財政投入機制?;诖壬剖聵I的公益本質和政府財政的公共性具有相通性,發展慈善事業實質上也是壯大財政公共性的行為。以20世紀90年代的“希望工程”為例,其救助數以百萬計的失學兒童、援建數以千計的希望小學,彌補了教育領域公共財政投入的不足?,F實中各類慈善組織所做的基本上是政府在做、打算做且必須做的事情,因此,政府財政投入應當成為慈善事業重要資金來源。當然不是直接撥款,而是需要通過項目支持或購買公共服務等途徑,實現對慈善事業的直接支持。
再次,確立慈善事業與法定社會保障的融合發展之路。根據國外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經驗,慈善事業大多直接面向困弱群體,包括扶危濟困、養老、育幼、助殘等等,事實上與政府負責或主導的法定社會保障事業具有同向性。因此,推動慈善事業對接法定社會保障事業是發展我國慈善事業的必由之路,否則,慈善事業將始終難成氣候。在這方面,慈善事業需要調整自己的結構與方向,提供社會服務的慈善組織應當構成慈善事業的主體,如舉辦面向弱勢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提供公益性的兒童福利服務、開展殘疾人事業,以及救助貧困患者與天災人禍中的不幸者,等等。這些指向與法定社會保障事業密切相關,既可以使慈善事業得到巨大的發展,也可以使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真正成熟。因此,慈善界應當了解并對接好社會保障,社會保障界要重視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如果慈善事業與法定社會保障實現了有機且有效協同,結果必然是相得益彰地共同發展。
總之,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在全面提速,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正在全面付諸行動,這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時代背景與宏觀環境,慈善界需要理性把握住這樣的有利條件,盡快凝聚共識、抓住著力點,共同促進我國慈善事業沿著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之路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