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聰

由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項目(新華社圖片)
當今世界可謂變亂交織,多重威脅日益突出,地區動蕩此起彼伏,全球范圍的信任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日益凸顯,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并正走向分裂和對抗的危險邊緣。其中,大國戰略競爭是這一態勢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已成為當今世界局勢跌宕起伏的突出因素。大國競爭不僅加劇全球性對抗,而且導致全球性問題持續惡化,它深刻影響著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并對中東地區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是新一輪大國戰略競爭的始作俑者。冷戰后,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奉行“新干涉主義”,不斷推動北約東擴,這背后不僅是其長期奉行的霸權主義思維,而且是對絕對安全的追求,實質是維護其全球霸權利益和單極秩序。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美國把伊斯蘭世界視為主要威脅,這反映在美國2002年、2006年、2010年 和2015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和美國綜合實力的相對衰落,美國的絕對霸權地位日漸下降,美國由此產生戰略焦慮和恐慌,并將中國和俄羅斯視為戰略對手和敵人。2017年12月,美國特朗普政府公布了其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公開將中國、俄羅斯確定為戰略競爭對手。此后,美國的大國競爭戰略逐漸成形,中國與俄羅斯成為其主要目標。
中東地區并不是當前大國競爭的主戰場。美國推行的大國競爭戰略重心在亞太和歐洲,進而擴展至中東地區。俄烏沖突后,美國重新評估中東地區的戰略價值,并加大在中東地區的布局。第一,調整中東政策,以配合其全球大國競爭戰略。美國在中東戰略收縮的同時重塑軍事威懾能力,打壓伊朗、敘利亞等親俄反美國家;鞏固與傳統盟友以色列、沙特、埃及、阿聯酋、約旦等國的關系,加強雙邊政治、外交和經濟聯系;打造親美的小多邊機制,如“內蓋夫論壇”(包括美國、以色列、巴林、埃及、阿聯酋、摩洛哥)和中東版的“四國機制”(包括美國、以色列、阿聯酋和印度)。第二,蓄意破壞中國與中東國家的經濟合作,對沖中國在中東的經濟優勢。美國威逼利誘以色列、阿聯酋等傳統盟友調整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尤其是在高科技、通信技術、基礎設施、港口等領域,破壞它們與中國的互利合作關系。同時,美國加強與伊拉克、以色列、沙特等部分中東國家的經濟關系,企圖抵消中國在這些國家的經濟優勢。第三,利用在中東地區的軟實力優勢,抹黑中國與俄羅斯的形象,破壞中東國家與中俄合作的民意基礎。美國利用其所能利用的一切與新疆相關的議題,極力離間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關系。同樣,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在中東大肆渲染“俄羅斯侵略論”,爭奪輿論優勢。

2022年7月16日,沙特吉達,6個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以及美國、埃及、約旦、伊拉克領導人參加“安全與發展”峰會。(澎湃影像/IC photo圖片)
實際上,美國奉行大國競爭戰略,不擇手段制造矛盾、挑起紛爭,其目的是削弱競爭對手,維護其世界霸權。美國的大國競爭戰略具有很大的強制性、脅迫性、破壞性,導致沖突迭起,全球性問題持續惡化,加劇了世界的動蕩和不確定性。一方面,大國戰略競爭加劇了世界的對抗。可以說,美國全面推進大國競爭戰略,導致全球安全治理從合作轉向對抗,2020年圍繞新冠病毒的嚴重分歧、2022年俄烏兵戎相見都見證了這一深刻變化過程。另一方面,大國戰略競爭削弱了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性問題的能力。2022年2月8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人類安全報告》,指出人們的安全感降至歷史低位。9月8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主題為“不確定的時代,不穩定的生活,在轉型世界中塑造我們的未來”的《2021/2022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多重危機正在阻礙人類發展,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連續下降,絕大多數國家的人類發展水平正在倒退。9月19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聯大會議上警告,世界正面臨巨大危險的時刻,并列舉了“氣候沖突與災難”“不信任與分裂”“貧窮、不平等和歧視”等諸多挑戰。可見,美國發起的大國競爭正在將世界拖入“叢林時代”的危險境地。
中東地區長期以來是大國競爭的舞臺,這里曾是人類文明的“高地”,卻因外部干涉、戰亂頻繁,成為全球安全的“洼地”。理解中東局勢,簡單說有三個層次:國家層次、地區國家間關系層次、域外大國與中東關系層次。這三者彼此互動,共同塑造中東格局,影響中東局勢演變。當前,在大國競爭背景下,中東局勢呈現新變化,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大國對中東戰略重視程度提高,對中東爭奪加劇,中東作為全球戰略競爭“中間地帶”的地位更加凸顯。在大國競爭的背景下,俄烏沖突加劇了俄羅斯與歐美的陣營化、兩極化、對抗化傾向,而中東國家在俄烏沖突中整體上表現出中立立場,再加上中東能源地位凸顯,其已成為雙方戰略博弈的重要“中間地帶”。
大國在中東加快政策調整步伐,以策應其全球戰略。美國、歐洲、俄羅斯、印度等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力量對中東地區的關注度都在上升。美國重新校準中東政策,利用盟友、小多邊、軍事經濟外交多種手段,試圖發揮自身優勢,維持其在中東的影響力,這也是拜登2022年7月訪問中東的大背景。與此同時,俄羅斯積極尋求在中東的戰略“突圍”,打破歐美圍堵。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022年6月在利雅得與海合會國家外長級官員舉行集體會見。7月1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德黑蘭與土耳其和伊朗領導人會晤。歐洲國家明顯增強了對中東地區的戰略重視,尤其是對中東能源出口國和土耳其的重視。2022年5月,歐盟提出“與海灣地區的戰略伙伴關系”概念,擬加強與海灣國家在經濟、能源、安全、援助、人文和制度六大領域合作,并增進與黑海沿岸重要安全行為體土耳其的溝通。9月下旬,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沙特、阿聯酋和卡塔爾三國,旨在鞏固和擴大能源伙伴關系,期望能緩解當前德國面臨嚴峻的能源短缺困局。此外,印度借助“中東四方機制”,深度參與中東事務。日本在中東的核心利益是保障原油供應安全和展現政治大國抱負,拉攏中東國家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大國博弈中,美國拉攏歐洲、印度、日本等,公開阻擾中國、俄羅斯與中東之間合作的意圖愈發明顯。
第二,中東國家實力進一步分化,地區強國的戰略空間增多,自主性、選擇性和靈活性增大。在大國競爭背景下,不同中東國家的實力此消彼長,地區國家“兩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得益于國際油價走高和歐盟天然氣缺口擴大,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國前景被看好,在地區格局中愈發占據有利位置;相反,也門、敘利亞、黎巴嫩等“脆弱國家”的發展困境則更加難以紓解。而當前世界糧食危機和能源危機,令部分地區國家脆弱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可能導致政局動蕩、極端思潮蔓延和恐怖主義組織威脅上升。從整體上看,中東國家正經歷漫長的轉型期,經濟發展和民生問題成為首要關注目標。因此,大國競爭、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引發的糧食危機和通脹壓力,促使地區國家更加關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在此背景下,中東多數國家堅持在大國之間兩面下注或多面下注,確保戰略自主性。當前,域外各方有求于海灣地區,海灣國家更加自信,逐漸從戰略被動轉向戰略主動,在與大國周旋時更為從容。當然,對于地區強國的戰略自主性不能過分夸大,這種戰略自主是相對而言,仍存在局限性,并沒有完全擺脫域外大國的控制和影響。其中,海灣國家更是展現了多重屬性和多面孔特征,既保守又開放,既傳統又現代。多數海灣國家在轉型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安全領域仍依賴美國,在經濟領域仍倚重油氣“地租經濟”。

2022年9月15日,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伊朗總統萊希舉行會晤。(澎湃影像/IC photo圖片)
第三,地區國家關系逐漸改善,但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次區域整合以及小多邊和“靈活多邊”正在塑造中東格局和秩序。中東地區國家間關系出現緩和趨勢,展現出近10年較為明顯的和解姿態。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土耳其領導的穆兄會陣營與沙特、埃及、阿聯酋、以色列等反穆兄會陣營之間的緩和;二是以色列與阿聯酋、巴林、摩洛哥、蘇丹等阿拉伯國家的和解進程加速;三是沙特等遜尼派聯盟與伊朗領導的什葉派集團之間的沖突更加可控。俄烏沖突以來,中東國家對美國領導的西方陣營的不信任感加劇,降低了對美國的安全依賴意愿,客觀上也加速了地區主要國家間的關系緩和,表現在土耳其與沙特、阿聯酋的高層互訪,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訪問土耳其,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宣布對沙特聯軍單方面停火,埃及、阿聯酋、以色列舉行三方會談等。
然而,中東地區大國間的敵對緊張并未根本解決,只是從對抗轉向競合,其中,以色列和伊朗仍劍拔弩張,以色列還積極游說美國,拉攏沙特等國,謀求建立反伊軍事集團。同時,海灣安全危機盡管趨于緩和,但安全困境還沒有徹底改變。此外,“伊斯蘭國”武裝組織雖遭遇重創,但仍頻頻發動襲擊,制造恐怖事件,損害地區穩定。

2022年6月9日,阿聯酋阿布扎比,以色列總理貝內特訪問阿聯酋。(澎湃影像/IC photo圖片)
在大國競爭加劇、中東戰略格局發生新變化的背景下,中國與中東國家的合作機遇與挑戰并存。從全球層面看,中東國家的戰略自主性增大是重要機遇,但美歐拉攏中東國家和大國在中東地區激烈競爭對中國構成挑戰;從地區層面看,中東國家間關系整體緩和對中國是利好,但這種緩和態勢能否持久仍存在不確定性;從國家層面看,中東國家普遍尋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中國有利,但中國與中東國家的民心相通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在大國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國與中東國家合作應堅持守正創新,在政治互信、經濟合作和安全互助方面開拓新的合作路徑。
第一,以元首外交為引領,深化政治互信,進一步夯實中國與中東國家戰略友好合作基礎。一是以元首外交為引領,深化雙方政治合作。中國與中東國家的政治交往具有全方位、立體化、寬領域的特征,其中首腦外交的引領作用尤為顯著。2022年以來,中國與中東國家的元首互動頻繁。2022年2月,埃及、阿聯酋、卡塔爾三國領導人來華共襄北京冬奧盛舉。習近平主席多次與中東國家領導人會面交談、電話溝通和互致賀電,引領雙方友好關系行穩致遠。二是深化戰略互信,加強對彼此核心利益的支持。中國已與20多個中東國家中的15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顯示出雙方對深化彼此關系的高度重視。隨著美國在中東國家信譽度進一步下降,中東國家戰略自主性不斷增強,它們對中國的關注度和合作度顯著提高。中國與中東國家有著更多的意愿、更大的空間、更強的動力深化戰略合作,重點是彼此加強在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中的相互支持。三是加強交流互鑒,引領人類文明轉型進程。人類文明發展處在十字路口,西方主導的現代化模式弊端愈發凸顯。中華文明和中東地區文明有著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共同價值理念和智慧,包括尊重自然、生命至上、重視集體、包容他人等。雙方可以加強交流,互學互鑒,共同發揮在世界文明轉型和塑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捍衛世界文明的平等性和多樣性。
第二,以創新為引領,強化“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的雙引擎功能,提升中國與中東國家經濟合作水平。發展是破解中東難題的總鑰匙。中東國家是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伙伴、第一大原油供應地和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場,中國已成為中東阿拉伯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和重要的能源出口市場。2021年,中國保持中東國家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同中東國家貿易額近4000億美元,同比增長35.7%。中埃泰達產業園區、以色列海法新港項目、土耳其安卡拉光伏產業園等“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平穩推進,卡塔爾世界杯主體育場、阿聯酋哈斯彥清潔煤電站等如期完工。
中國與中東國家應主動作為,推動創新合作和發展,提升雙邊和多邊經濟關系水平。一是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東國家發展戰略深度對接。鞏固雙方傳統的能源、制造業、農產品等領域的經貿合作,拓展在人工智能、5G技術、糧食安全、綠色能源、物流和智能供應鏈、現代金融技術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二是有針對性地加強中國與中東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合作,中國企業可在中東地區開展產業投資活動,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從依賴貨物貿易向出口與產能合作“雙輪驅動”轉變。三是在全球發展倡議引領下,提升對“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總鑰匙”的認同度,積極推動中海自貿區談判取得進展,推動中國與中東主要國家建立自貿協定,充分利用中東國家獨特的地緣優勢和輻射力,積極通過“金磚+”等合作方式,拓展與中東國家相關的第三方合作,攜手為中東地區和世界發展與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2021年12月17日,宇通卡塔爾電動車批量發車儀式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新華社圖片)
第三,積極回應安全關切,落實全球安全倡議,提升中國與中東國家安全合作水平。一是主動為推進中東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開羅阿拉伯聯盟總部講話時指出,“破解難題,關鍵要加快發展。”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我們要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近年來,中國先后提出關于實現中東安全穩定五點倡議、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四點主張、落實巴以“兩國方案”三點思路和“兩個支持”等系列理念,深得中東國家的認可。二是做促進中東安全的行動派,積極推動中東地區的和平和安全。例如,中國2006年以來已累計向黎巴嫩派出維和官兵7000余人次,先后探查清排近200萬平方米疑似雷區和1.5萬余米巡邏道路,發現和排除各類地雷及爆炸物1萬余枚,創下了質量最高、成本最低、零傷亡率的國際掃雷之最,被聯黎部隊司令稱贊為“最出色的維和部隊”。2015年3月,也門安全局勢惡化,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趕赴也門亞丁灣海域港口,安全撤離621名中國公民和279名來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新加坡、意大利、波蘭、德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15個國家的公民。三是加強安全合作,攜手應對安全威脅。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國和中東國家守望相助,從派出醫療隊、援助大批醫療物資、建立新冠肺炎檢測中心,到之后在阿聯酋、埃及、阿爾及利亞設立疫苗生產線,這些行動譜寫了中國與中東國家命運與共的新篇章。雙方加強聯合反恐訓練,交流反恐情報,聯合打擊網絡恐怖主義。雙方還簽署了《中阿數據安全合作倡議》,在數字安全領域的合作走在世界前列。2019年11月和2022年9月先后兩次在北京舉辦中東安全論壇,中東國家政要和專家高度評價中國對推進中東地區安全和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2022年1月31日,阿聯酋小朋友們在迪拜世博會中國館舉行的“感知中國——走進迪拜世博會”活動上給游客拜年。(新華社圖片)
當前,百年變局、世紀疫情和地區沖突交織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大國戰略競爭日趨激烈,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大國競爭一直是中東地區的常態。俄烏軍事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出于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的考慮,重新調整了中東政策,強化在中東地區的大國競爭,但是大國在中東地區的博弈態勢正從控制中東地區逐漸轉向爭取中東國家,這反映了中東地區力量格局的新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東國家戰略自主性增強,加大了對地區問題乃至國際事務的參與度,以自主求安全、以團結謀發展、以合作促復興的訴求空前強烈,中東地區大國間關系出現了緩和勢頭,這為中東地區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然而,中東國家戰略自主性上升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大國主導中東的局面,中東地區發展和安全問題尖銳復雜,熱點問題盤根錯節,地區局勢走向仍充滿變數。
面對中東局勢的新變化,中國和中東國家需要深化戰略合作,加強團結協作,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相互支持捍衛各自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和穩定。中國始終堅定支持中東國家團結協作解決地區安全問題、支持中東人民獨立自主探索發展道路。今年即將召開中阿峰會,將是中國與中東關系史上的里程碑,雙方應抓住歷史機遇,推動中國和中東國家關系跨入新階段,攜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