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飛
高度近視是指屈光度>-6.00 D 的一類屈光不正狀態,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高度近視的發生率逐年增加,不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給部分患者造成了不可逆性眼部損害[1]。以往臨床常采用準分子激光等角膜屈光手術治療高度近視,但因此改變了角膜的解剖結構,術后并發癥較多,常會影響術后視覺質量[2]。ICL 植入術是在完整保留角膜的前提下治療高度近視的一種有效方法,且生物相容性及可逆性均較好,但仍有學者認為ICL 植入術易引起高眼壓、白內障等并發癥,影響視覺質量[3]。為此本研究以本院2020 年1~12 月眼科門診收治的90 例(166 眼)高度近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ICL 植入術對眼前節參數、眼部像差及視覺質量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20 年1~12 月眼科門診收治的90 例(166 眼)高度近視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有晶狀體眼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專家共識(2019 年)》中手術相關指征[4],近2 年內每年近視度數平均增加0.5 D,裸眼視力0.1 以內,最佳矯正視力0.4 以上,眼壓正常,無其他眼部病變及眼部手術史,臨床資料完整,充分知情后自愿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排除術后出現影響視力的并發癥、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全身性疾病、角膜內皮細胞計數較低、手術禁忌證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48 例(90 眼),女42 例(76 眼);年齡18~39 歲,平均年齡(27.43±4.56)歲;單眼14 例,雙眼76 例;近視屈光度數-14.65~-7.15 D,平均近視屈光度數(-10.35±1.48)D;散光度數-2.65~0 D,平均散光度數(-1.72±0.32)D。
1.2 方法 所有需行雙眼手術患者均先行單眼手術,3~5 d 后再對另一只眼進行手術。選擇ICM,V4 型ICL(由瑞士STAAR Surgical 公司提供),將其置入專用推注器內使其維持水合狀態,采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商品名:美多麗滴眼液)散瞳,于眼球周圍進行表面麻醉,開瞼后取3.2 mm 透明角膜切口(左眼1:00 方向,右眼11:00 方向)注入粘彈劑,經切口置入ICL,待其自然展開后調整位置并使其固定在睫狀溝,之后采用灌注液沖洗置換粘彈劑,卡巴膽堿注射液(商品名:卡米可林)縮瞳處理后切除周邊虹膜,沖洗出前房內卡米可林,水密角膜切口。術后在結膜囊內滴入1~2 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4~6 小時滴眼1 次。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資深的眼科醫師完成手術操作。
1.3 觀察指標 比較手術前后眼前節參數、眼部像差(全眼與眼內波前像差參數、角膜波前像差參數)及視覺質量參數。術前及術后1 個月時均采用Pentacam 三維眼前節分析診斷系統測定患眼眼前節參數及眼部像差,并分析手術前后視覺質量變化。眼前節參數包括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前房角寬度(3:00 方位)、前房容積及角膜曲率。眼部像差包括全眼與眼內波前像差參數(總體球面像差、總體高階像差、總體低階像差)變化和角膜波前像差參數(角膜總像差、角膜低階像差、角膜高階像差)。視覺質量采用雙通道視覺質量分析系統OQAS Ⅱ進行評估檢查,所有患者評估檢查均由同一名眼科醫師完成,檢查時在暗室中進行,使患眼處于自然瞳孔狀態,測量前囑患者眨眼以保證淚膜完整性,連續測量3 次取其平均值,測量參數包括客觀散射指數、調制傳遞函數截止頻率、斯特列爾比以及100%、20%、9%模擬對比度視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后眼前節參數變化比較 手術前后患眼角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眼前房深度、前房容積、前房角寬度及角膜曲率均明顯小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66 眼手術前后眼前節參數變化比較(±s)

表1 166 眼手術前后眼前節參數變化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2.2 手術前后全眼與眼內波前像差參數變化比較 手術前后患眼全眼與眼內總體球面像差及總體高階像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眼全眼與眼內總體低階像差均明顯小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166 眼手術前后全眼與眼內波前像差參數變化比較(±s,mm)

表2 166 眼手術前后全眼與眼內波前像差參數變化比較(±s,mm)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2.3 手術前后角膜波前像差參數變化比較 手術前后患眼角膜總像差與角膜低階像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眼角膜高階像差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166 眼手術前后角膜波前像差參數變化比較(±s,mm)

表3 166 眼手術前后角膜波前像差參數變化比較(±s,mm)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2.4 手術前后視覺質量參數變化比較 術后,患眼客觀散射指數小于術前,調制傳遞函數截止頻率、斯特列爾比及100%、20%、9%模擬對比度視力均明顯大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166 眼手術前后視覺質量參數變化比較(±s)

表4 166 眼手術前后視覺質量參數變化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高度近視是眼科常見疾病,以眼軸進行性延長為主要特征,主要病理改變為鞏膜變薄、玻璃體液化、眼軸加長、懸韌帶脆弱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視覺質量[5-8]。ICL 植入術目前被認為可替代準分子激光手術進行屈光矯正的一種新技術,有效矯正高度近視患者的屈光不正,具有可逆性、預測性高的特點,尤其適用于角膜厚度較薄而無法用準分子激光矯正治療的高度近視患者,其適用范圍較廣[9-13]。ICL 植入后進入眼內的光線焦距延長并呈發散趨勢,增強虹膜后表面對光學的影響,部分患者會產生眩光等不良癥狀。另外ICL 本身存在一定像差,常會改變全眼波前像差,從而影響視覺質量[14-17]。雙通道客觀視覺質量分析系統OQASⅡ中客觀散射指數是目前唯一可測量正向散射的參數,客觀散射指數通過檢測視網膜像的周邊光線量和中央光線量的比值,反映了眼內散射情況,客觀散射指數越大,散射程度越明顯;調制傳遞函數截止頻率可反映屈光系統成像質量,斯特列爾比為調制傳遞函數曲線下面積,可反映光學系統的像差對所成像的中心點強度的影響,值越高表示視覺質量越好[18-21]。模擬對比度視力可直觀反映出人眼在不同對比度下的視力,更全面的評估視覺系統功能[22-24]。本研究結果表明,手術前后患眼角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眼前房深度、前房容積、前房角寬度及角膜曲率均明顯小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后患眼全眼與眼內總體球面像差及總體高階像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眼全眼與眼內總體低階像差均明顯小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后患眼角膜總像差與角膜低階像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眼角膜高階像差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眼客觀散射指數小于術前,調制傳遞函數、斯特列爾比及100%、20%、9%模擬對比度視力均明顯大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高度近視患者實施ICL 植入術可有效改變眼前節結構,提高患者的視覺質量,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