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美育傳統。蔡元培認為,我國古代教育的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中“自數以外,無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六藝是三千年前周朝官學所教授的六種技藝,《周禮》中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王國維在論及殷商制度時講到,周公“制禮作樂”即“出于萬世治安之大計”??梢?,從甫一發生,中華美育就不只是面向個體的一種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還包含著一種家國天下的“美治主義”理想,即以美育人、以美齊家、以美立國的有機統一和有序進階。如此來理解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意,同樣不只是個人修身之為,而是化成天下之道。因而在諸多傳世藝術經典中,我們不難發現“美治主義”理想引導下的一種自上而下的美的垂范,千百年來深刻影響著傳統中國人的精神氣象和審美追求。
比如唐代閻立本的這幅《步輦圖》,以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場景描繪出大唐盛世的大國氣象。13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仍可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文明以美立國、禮樂教化的雍容氣度。雖然步輦之上、華蓋之下宮女簇擁著的唐太宗與略顯單薄的使臣形象有所反差,但畫家細膩地刻畫出其穩健藹然的神態,絕無一點窮兵黷武的傲慢驕橫,充分展現出中華文明“懷柔遠人”的魅力。
縱覽人類文明史,任何一個偉大民族都不只是有發達的物質文明,而更擁有豐饒的精神氣象、昌盛的文化景觀、高雅的審美品位,從而使其文明具有“天下歸心”的引領意義。所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使以美育人、以美齊家、以美立國的悠久傳統實現現代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

唐 閻立本 步輦圖 絹本設色 129cmx3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