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礎華,張 政,黃富建,田 宇,宋芮辰,秦麗娟
(1.華北理工大學臨床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2.華北理工大學基礎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麻醉生理學是一門研究生理學在臨床麻醉、急救復蘇、重癥監測、疼痛治療中的應用,以及麻醉和手術對機體各種生命活動規律的影響的學科[1],對麻醉學專業學生進入臨床麻醉實踐起到引導作用。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實施和高等醫學教育向國際標準化的推進,現代社會對麻醉學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2]。作為麻醉學橋梁學科的麻醉生理學,是在生理學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專業課程,它要求學生既要注重跨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與整合,又要掌握生理學知識在臨床麻醉實踐中的運用[3]。因此,如何創新學習方法以便實現高效學習,是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對醫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兩圖一課”學習法是麻醉專業學生針對麻醉生理學學科特點自創的,以教師指導下的“繪圖”“思維導圖”及“學生微課”相融合為特色的自主學習方法。實踐證明此種學習法行之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值得廣大醫學生借鑒。
將已經完成麻醉生理學課程學習的華北理工大學臨床醫學院五年制麻醉學專業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選取2018級大學三年級共102名學生作為實驗組,2017級大學三年級共93名學生作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兩組學生均由同一教師授課且教材版本和教學設施等無關變量均相同。研究時間為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

表1 兩組學生年齡和性別比較(n)
學生明確學習內容,針對所學將思維框架和解剖結構以思維導圖和手繪圖片方式繪制出來(見圖1);同時,將“兩圖”融入學生原創微課中。

圖1 手繪圖片結合思維導圖形成“兩圖”示例
申請微信公眾號,構建框架(見圖2)。首頁設學生劇場、趣味動畫、麻海逸聞3個一級菜單。學生劇場下設學生微課、趣味兩圖兩個子菜單;趣味動畫下設科普動漫、醫療紀實兩個子菜單;麻海逸聞下設諾貝爾獎、科學史實、中國故事和生活實例4個子菜單。學生可將“兩圖一課”等學習資源發布至相應菜單。

圖2 微信公眾號框架
對照組采用傳統學習方法,即教師常規授課、布置作業,學生參考教材、筆記和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學習麻醉生理學。實驗組在傳統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增加教師指導下的“兩圖一課”學習法,即在傳統學習方法的基礎上,首先由教師根據麻醉生理學學科特點、教材內容及教學大綱等將15個重點難點內容作為微課制作題目,學生6~8人分為一組,分成15組,每組負責一個題目,教師指導學生針對題目參考教材等資料對該部分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對知識的重難點精準定位,并進一步自主查閱文獻資料等拓展知識;隨后經過團隊自主討論確定微課腳本,團隊合作完成手繪圖片、思維導圖、PPT制作、錄屏講解、后期剪輯等后續工作;最終將制作的微課發布至微信公眾號,由組內成員、組間成員及授課教師點評。在微課制作過程中,每個小組負責人定期將制作成果通過微信公眾號留言功能向教師反饋。
1.5.1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統計兩組學生的麻醉生理學期末考試成績,以分析“兩圖一課”學習法對學習效果的促進作用。
1.5.2 問卷調查 通過問卷調查實驗組學生對“兩圖一課”學習法的認同度和滿意度。
1.5.3 統計分析方法 期末考試成績采用SPSS 26.0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學生均參加麻醉生理學期末考試,采用百分制,由同一教研組出題,試題難易程度和涵蓋知識范圍相當。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均呈正態分布,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期末平均成績分別為81.94分和77.05分;卷面及格率分別為97.06%和94.62%;卷面優秀率(>85分為優秀)分別為47.06%和31.18%(見表2)。實驗組優秀率及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麻醉生理學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麻醉生理學課程學習結束后,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問卷星平臺發布問卷,要求在規定時間內自愿匿名填寫。回收問卷102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評價等級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和不同意4類。大部分學生對“兩圖一課”學習法滿意,認可其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調查結果見圖3。

圖3 實驗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所謂“兩圖”,即以教材為參考資料,針對某一知識內容繪制手繪圖片和思維導圖,“一課”指的是學生原創微課,“兩圖”融入“一課”就形成了所謂的“兩圖一課”。
“兩圖”中的手繪圖片可以更清晰地表達生理結構,使學生對各結構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更理性的認知和把握。繪制手繪圖片首先需要構思將哪部分知識點整合,同時梳理草稿繪制思路;其次翻閱解剖圖譜工具書,借助書上已有的圖譜和繪制步驟,分析理解生理結構,手繪出輪廓后再反復修改直至畫出滿意效果;最后依據生理特點在輪廓圖中填色標注。“兩圖”中的思維導圖是一種知識可視化工具,其實質是用圖解的方式將知識表示出來,把思維畫出來,使抽象問題具體化、邏輯框架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知識概念的理解和記憶[4]。因此,我們在手繪圖片的基礎上對相應內容繪制思維導圖,最終將兩者結合呈現出一幅巨作(見圖1)。
“兩圖一課”的“一課”即微課,因其簡單實用、主題突出受到許多人青睞。將完美結合的繪圖和思維導圖形成的“兩圖”融入“一課”進行微課設計,最終產出動感十足、試聽效果極佳、集知識與趣味于一體的學生微課,并將其以及其他輔助學習資源上傳至微信公眾號,便于學生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
經過“兩圖一課”學習與制作,學生體會到教師課堂講解是更好理解知識的基礎,但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過程更為重要。因此在日常學習中,學生針對所學知識創新了許多趣味學習方法。比如在“麻醉與循環”章節學習時,針對心臟和全身循環系統繪制卡通人物,將脈管部分知識整合于卡通人物身上,進行宏觀學習、趣味學習;在學習“內環境與穩態”時,為理解和區別名詞定義,將“正反饋”比作“滾雪球”,“前饋”比作“未雨綢繆”,類比生活中常見現象,方便理解。在整體復習時,將前后章節知識點聯系起來,學習“腎小管對水重吸收”時聯系“離子跨膜轉運”知識,總結出兩者都是從通透性和動力方面考慮,區別在于,通透性方面前者為水通道蛋白對水的通透性,后者為細胞膜對離子的通透性;動力方面前者為腎小管和集合管內外的滲透濃度梯度,后者為電場力和離子的濃度差,將多個知識點總結成一種思維模式的學習方法可以增強理解,減少記憶負擔,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教師指導下的“兩圖一課”學習法促使學生深入學習麻醉生理學,并在此方法指引下對麻醉生理學課程形成了課前—課中—課后“三步走”的規劃方案(見圖4):(1)課前復習基礎生理學。生理學課程在大學二年級已學習完畢,課堂上教師需要根據課程需要對生理學內容進行精講,但由于生理學知識繁多、課程學習間隔時間長,學生對知識理解不透徹,導致無法將生理學與麻醉生理學連貫系統地學習,亦無法將生理學知識靈活應用于臨床麻醉實踐中,所以課前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搜索各高校的生理學課程或通過其他途徑對生理學進行整體回顧,并著重復習與麻醉生理學銜接緊密的內容。(2)課中以理解為主、筆記為輔。理解是醫學學習的基礎,課堂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的過程,故學生課中的首要任務是緊跟教師思路,理解教師所講。但若將過多時間浪費在勾畫教材、重復標記教材上的知識點等方面,忽略了教師的引導,就會得不償失。(3)課后整理筆記,加強記憶。課后根據教材參考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知識回顧、整理筆記,輔以練習題和資料庫鞏固記憶知識點,并閱讀臨床實踐文獻以拓展臨床思維。

圖4 課程規劃“三步走”
在現代教育思想上,人們正在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思想轉移[5]。之前大多數學生認為“教”的作用大于“學”,他們只是被動接受知識,不愿意主動思考,主體意識不強,不能有效參與知識建構過程。而“兩圖一課”學習法既實現了對知識的多角度多維度闡釋,學生又有一種被認可感和成就感,從而對學習內容印象深刻。通過此種學習法,可以改變學習者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改變“醫學就是死記硬背”錯誤認識,形成“同伴學習”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此外,團隊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主思考問題能力,同時可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其自我表現意識和創新能力。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元化的信息技術為學生碎片化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力保障,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融合是一場全面、深刻的創新變革[6]。微信公眾平臺作為騰訊在微信的基礎上推出的一種多點信息推送平臺[7],近年來受到大眾的推崇,學生已經可以十分熟練地從中獲取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微課作為一種可視化學習資源,依托于微信公眾號,方便查找,可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掌上學習。將多種學習資源整合后發布于微信公眾號,可構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學生微課和趣味動畫直觀學習為特色、以麻海逸聞為輔助的特色公眾平臺,突破了課堂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束縛,實現了學習途徑的多元化、學習模式的創新化,為學生麻醉生理學學習助力。
將“兩圖一課”學習法運用于麻醉生理學學習中,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發揮麻醉生理學在臨床課程中的橋梁作用,又可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提供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