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祥亮
(廣西培賢國際職業學院)
《民辦教育促進法》2017 年9 月1 日正式施行修訂,其中明確了對民辦高校實施分類管理的基本方針,即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這為新形勢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分類管理之前,學術界已經對民辦高校的財務風險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對于財務風險的界定仍是比較模糊。
首先,分類管理后,營利和非營利民辦高校的法人屬性發生了本質變化,適用的法律法規也不同,各自所面臨的財務風險自然不同。
其次,現有的研究大都把企業財務風險的理論照搬到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財務風險的研究中,而忽視了其作為非營利法人的屬性特征以及其資金運行的特點,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的財務風險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
最后,分類管理之前,民辦高校營利和非營利不分,存在著舉辦者借非營利之名行營利之實謀利的行為。這種狀況使得民辦高校財務風險的研究無法真實客觀地反映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財務風險存在的問題。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對分類管理后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財務風險進行重新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十六條規定:以取得利潤并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營利法人包含: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和其它企業法人等。
財務風險概念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角度,主要都是從公司的視角進行研究。狹義的財務風險也叫作籌資風險,是指公司借入資金而導致到期無法償還其負債的可能性。廣義的財務風險是指公司受到內部和外部環境影響,導致公司的計劃收入與實際收入不匹配,致使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這種虧損狀態如果長期得不到扭轉,可能會使公司陷入巨大的危機中。廣義上的財務風險包含投資運行風險、資金收益風險、籌措資金風險等。本文所述的財務風險,是從廣義的角度并結合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特點,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財務風險進行重新界定。
《民法總則》把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歸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由民政部門管理。然而,“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概念存在明顯問題:一是外延不清,從字面理解可以涵蓋基金會、社會團體等其它組織;二是內涵不明,不能準確地反映這類組織提供社會服務、從事公益事業的屬性。2016年3 月16 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首次將“民辦非企業單位”改稱為“社會服務機構”,隨著《民法典》(2021 年1 月1 日起實施)頒布,《民法總則》廢止,《民法典》也延用了這個稱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十二條規定:“具備法人條件,為公益目的以捐助財產設立的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捐助法人資格”,這正式從法律上確認了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法人屬性。

表1 2013—2019 年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經費來源( 單位:百億元)
海尼斯和萊曼指出,風險意味著損失(損害)發生的可能性;梅爾認為風險就是損失的不確定性;奈特則認為風險是“可測量的不確定性”。關于財務風險的本質,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代表性的觀點有:貨幣關系論、資金運動論、價值分配論、本金投入與收益論。其中,資金運動論是中國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本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財務風險的界定也是基于這種思想。
結合公司財務風險的概念和非營利民辦高校資金運行的特征,本文給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財務風險定義如下:即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因資金流動所導致的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主要與收入、支出及資產管理有關,財務風險貫穿于資金流動的整個環節中。
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財務風險從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區分為不同類型,本文根據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資金流動環節,將其分為:資金取得風險、資金支出風險和資產管理風險。
1.資金取得風險
相比于公辦高校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政府財政,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經費的來源缺乏穩定性,具有多元化、靈活性的特點。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資金獲得渠道主要有:(1)政府補貼,即政府相關部門給以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各種教育款項,比如,低息或者無息貸款、學生助學金等;(2)主管部門補助,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從其教育主管部門獲得的非財政補助收入,比如,各類教育專項基金;(3)辦學收入,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開展教學、科研等活動以及相關活動取得的收入,包括,學費收入、雜費收入及宿舍費收入等;(4)經營收入,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在教學、科研等活動以及相關活動除外進行的營利性活動所得的收入。(5)附屬單位繳款,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下屬單位按相關規定上繳的費用,比如附屬企業上交的利潤;(6)其它收入,指上述經費來源除外的各種收入,比如,投資回報、孽息收入、社會或個人捐款等。
雖然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資金取得有多種渠道,但實際上,辦學資金的來源是比較單一的,主要是依靠辦學收入,比如,學費和學雜費,其他來源占的比重都很小,因此,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面臨著更大的財務風險。
根據以上數據,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收入來源單一,絕大部分收入來自學費,其他收入占比都比較低,社會捐贈占比更是微不足道。因此,學費收入是當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最大的資金取得風險,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學費收入的多少與學校招生有著密切關系,而招生規模的大小又直接與學校辦學質量相關。自《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以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取得了飛躍式發展,但受生源遞減、高校擴招等因素的影響,民辦高校的招生形勢異常嚴峻,招生面臨著較高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學費收入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通過提供高質量、特色化、差異化的教學吸引生源,從而增加學費收入是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必由之路。
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來說,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不是取決于營利,而是取決于是否有充足的辦學經費來滿足各項支出。分類管理后,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獲得了政府更多的政策傾斜、財政補貼和公共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辦學支出。特別是捐助法人屬性確定后,隨著規范化辦學的深入發展,可以預見未來,政府補助和捐贈作為辦學收入來源比重將上升,至于達到何種程度,是否超過學費收入,這仍將是一個值得持續研究的問題。
2.資金支出風險
資金支出風險指的是高校想滿足可能需要支出的資金與實際能夠支出的資金之間存在差額,從而導致支出不能達到高校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存在及由此引起的后果。
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支出項目主要有:(1)辦學支出,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開展教學、科研等活動以及相關活動而產生的費用,包括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及服務支出、教師及家庭補助支出等;(2)經營支出,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在辦學活動以及相關活動除外開展營利性活動發生的費用;(3)對隸屬單位補助支出,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用自有收入對隸屬單位補助而產生的支出;(4)上級繳款支出,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按照相關規定向上一級單位繳款的支出。
支出環節常見的問題和風險有:(1)計劃外盲目采購,造成資金積壓和資金的低效率使用;(2)收受回扣、中飽私囊、虛報損耗、中途轉移、違章結算、資金流失等貪污舞弊行為,造成辦學經費的損失;(3)出勤考核形同虛設,虛列工資名單、虛增工資開支,虛計工資提現金額,擅自改變工資福利費用等行為,造成辦學資金流失和辦學成本的上升;(4)混淆支出成本、資本性支出擠占辦學成本等行為,造成成本核算的差錯。由于資金使用不合理,資金使用違規等支出問題帶來的財務風險可能會使學校入不敷出,進而影響到教育職能的發揮,最終危及學校的發展穩定。
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不以營利為目的,學校應力爭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結余。對于非營利性民辦高校來說,辦學支出是最重要的支出項目,尤其是與教學和科研相關的支出,教學和科研支出的多少與辦學質量有直接關系。支出效益是衡量支出結構和支出平衡的重要指標,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要保持支出效益的最大化,就應該使支出成本最小化,減少各項不合理支出,監督和評估各項支出的效益,建立支出管理體系。因此,深入、全面、系統地研究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財務支出,優化支出結構,避免盲目支出,以指導高校將有限的經費用好,防范財務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3.資產管理風險
資產是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具有所有權和使用權,且能夠用貨幣衡量的經濟資源,主要有:(1)流動資產,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過程獲得的、期限在1 年以內,能夠變現的或者低價值、易損耗的資產,比如,貨幣資金、應收賬款等;(2)固定資產,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持有的,使用期限在1 年以上、價值較高、在存續期間保持實物形態的有形資產,比如,教學樓、實驗室設備和儀器等;(3)無形資產,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具有所有權或使用權,表現為非實物形態的、可辨認的非貨幣性資產,比如,知識產權(包含專利權、商譽、著作權、商標權、專有技術成果權以及其它財產權利等)、人力資源;(4)對外投資,是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利用學校的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向附屬校辦企業或其它與辦學相關領域的投資。
資產管理是高校內部控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標是要實現資產安全和有效使用。資產管理的風險表現為:挪用或者侵占貨幣資金;應收款項無法正常核銷;未經審批,資產被違規處置,與之相關的收益被個人或者部門挪用或侵占;資產以遠低于市場價格處置;固定資產可能存在賬賬、賬實不符等。
高校資產管理只有科學地運用內部控制的方法,對資產進行系統地風險評估和防范,才能提升資產管理水平,保證學校資產的安全。
綜上所述,結合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法人性質和資金運行特征,本文把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財務風險劃分為:資金取得風險、資金支出風險和資產管理風險。只有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財務風險有了清晰地認識,才可以科學有效地防范和監督,以保證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健康的發展。
【相關鏈接】
廣西培賢國際職業學院坐落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管理。是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具有獨立頒發國家承認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