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琪 頓珠 李萍 尼瑪 黃澤萍
依據我國衛生健康委2019 年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的指導思想,婦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礎。《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8)》推薦的首次產前檢查(妊娠6~13+6周)必查項目就包括超聲檢查。早孕期胎兒超聲檢查的目的是確定孕婦是否為宮內妊娠,判斷孕周、胎兒是否存活、單胎還是多胎,以及孕婦的子宮附件是否有畸形、合并肌瘤及囊腫等異常情況[1]。在孕期所有的超聲檢查中,早孕期胎兒超聲檢查是基礎和必備的檢查項目。察雅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很多孕婦健康意識薄弱,孕期未按要求定期參加產前檢查,不利于母嬰安全狀態評估,存在諸多隱患。為了保證出生人口素質和母嬰的健康發展,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援藏醫療隊聯合西藏察雅縣人民醫院,將綜合干預管理應用于提高早孕期胎兒超聲檢查率和孕婦超聲檢查知識的知曉情況,以期逐步提高當地孕婦的產前檢查意識,從而普及當地孕婦積極參加產前檢查,現報道如下。
根據《國際婦產科超聲學會早孕期胎兒超聲指南》,并遵循胎兒生長發育的規律,早孕期胎兒超聲檢查時間定義為孕6~13+6周[2]。本研究納入初診時尿妊娠試驗和(或)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檢查陽性,經婦產科醫師判斷為妊娠6~13+6周的孕婦。本研究經察雅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件號001 號),均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1. 成立綜合干預管理小組
綜合干預管理小組,共由9 名醫師組成,其中1 名任組長、1 名任輔導員,其余7 名為組員,根據計劃分工合作。
2. 擬定綜合干預管理計劃
綜合干預管理小組以每周為單位,擬定活動計劃甘特圖,包括計劃擬定、現狀把握、解析、對策擬定、對策實施及效果確認等內容。
3. 現況調查
經回顧性統計,2020 年9 至12 月在察雅縣人民醫院初診懷孕6~13+6周的孕婦共351 例,排除已在外院明確診斷且無需超聲檢查者34 例,共317 例納入本研究。其中221 例未做早孕期超聲檢查,已做超聲檢查者96 例。綜合干預管理小組通過查詢電子病歷系統、調查詢問科室醫務人員和使用電話聯系患者等方式,了解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前的早孕檢查普及情況,包括患者就診信息、患者對超聲檢查是否了解,知曉程度如何(是否了解孕期超聲檢查目的和內容)以及未做檢查的原因,并根據調查結果確定綜合干預管理計劃改善重點。
4. 擬定計劃并實施
通過繪制魚骨圖,對重點問題進行全面原因分析,對類似原因進行綜合歸類和分析總結。全體組員通過查閱文獻[3-4]及頭腦風暴法制定詳細的應對策略,從可行性、經濟性、效益性等方面擬定計劃并付諸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全體組員運用 PDCA 循環,對效果進行評估和檢查,成功的部分加以肯定并標準化,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 循環里,持續改善提升。
記錄并計算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前后察雅縣人民醫院的早孕期胎兒超聲檢查率以及孕婦孕期超聲知識知曉率。綜合干預管理前的時間段設為2020 年9 至12 月,綜合干預管理后的時間段設為2021 年6 至7 月。
使用 SPSS 21.0 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前后人群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前后221 例孕婦未行早孕期胎兒超聲檢查的原因進行分析,其中患者及家屬拒絕做檢查112 例(50.7%)、醫護人員未向患者宣教66 例(29.9%)、未開B 超檢查單37例(16.7%)、其他6 例(2.7%)。依據二八法則,將患者及家屬拒絕做檢查和醫護人員未向患者宣教這2 個原因列為本次計劃的工作重點,繪制魚骨圖(圖1、2)分析,主要發現問題為:①孕婦及家屬不了解產前檢查的作用和認為大醫院更好;②科室缺乏宣教制度和流程、宣教材料用詞不夠通俗易懂;③孕婦缺乏專業指導途徑;④未對醫護進行相關的課程培訓。

圖1 影響患者/家屬不接受做檢查的原因分析魚骨圖
根據對策的共性進行整合,最終制定綜合干預管理計劃:①制定產科門診早孕期宣教制度,明確醫護職責及宣教內容,更新門診早孕產前檢查流程,增加宣教環節;對孕婦進行登記管理,方便日后隨訪及開展宣教工作。②采用多樣化方式進行宣傳和宣教,更新宣傳冊的內容,采用通俗易懂、藏漢雙語、圖文并茂的形式;在門診大廳及婦產科診室門口擺放產前檢查宣傳資料;在醫院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產前檢查科普文章;定期在醫院內外開展孕期保健知識培訓,向育齡女性進行孕期產前檢查宣教。③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考核,講授基礎理論知識及技能操作培訓,更新行業指南規范;通過現場及遠程教學、會診等形式對鄉鎮衛生院的醫務人員進行培訓、考核,提升一線婦產醫護人員的能力水平。④組員在每次下鄉義診活動中派發孕檢宣傳冊并進行宣教;超聲科利用便攜超聲機為當地孕婦進行超聲檢查,讓孕產婦更了解超聲檢查的意義。⑤聯合婦產科、超聲科、藥劑科、檢驗科及其他科室的專家,開設婦產科多學科合作(MDT)門診,為高危或合并疑難疾病的孕婦提供一站式、多學科專家聯合的診療模式,提高孕產婦的救治成功率;開設孕婦學校,制定課程表,內容包括產前篩查診斷的科普、孕期用藥安全、孕期運動及體重管理等,每月開課,為孕婦提供孕期全程的健康宣教,幫助孕產婦建立健康行為并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在醫院微信公眾號發布MDT 門診成功救治的案例宣傳,提高醫院知名度。
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前, 317 例需行早孕期超聲檢查的孕婦中,已行檢查者96 例(30.3%),未行檢查者221 例(69.5%)。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后, 92 例需做超聲檢查的孕婦中,已做檢查者65 例(70.7%),未做檢查者27 例(29.3%)。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后的早孕期超聲檢查率高于實施前(χ2= 48.683,P < 0.001)。
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前,317 例需行早孕期超聲檢查的孕婦中,對孕期超聲檢查知識的相關內容知曉者共76 例(24.0%),其中完全了解者31 例、基本了解者45 例,不知曉者(完全不了解者)241 例(76.0%);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后,92 例孕婦中,知曉者共 70 例(76.1%),其中完全了解者33 例、基本了解者37 例,不知曉者(完全不了解者)22 例(23.9%)。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后的孕婦知曉率高于實施前(χ2= 84.361,P <0.001)。
孕前保健和孕期保健是降低孕產婦和圍生兒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減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超聲檢查是孕期保健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更是產前篩查的首選方法[5]。對于低危妊娠孕婦,孕期一般建議至少做4 次超聲檢查,其中早孕期超聲可以排除異位妊娠、確定孕周和胎兒存活情況、判斷有無合并子宮附件異常[6-8]。對于雙胎及多胎妊娠,早孕期超聲檢查不僅可以明確宮內存活的胎兒數目,還可以早期判斷絨毛膜性質,對于判斷雙胎或多胎胎兒的預后有重要意義[9-10]。此外超聲報告也是規范診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醫療文書。因此提高早孕期胎兒檢查率,對保證母嬰安全,提高醫院規范化管理,提升病歷質量有重要意義。西藏地處高海拔地區,自然環境特殊,海拔高、紫外線強、含氧量低,與平原間差異明顯,對產婦及胎兒均有較大影響。有研究指出,未持續性產前檢查可能是導致藏區產婦早產的危險因素之一,要加大對藏區孕婦的生殖知識宣傳,鼓勵其堅持產前檢查直至分娩[11-12]。
本研究經過調查分析發現,藏區基層醫院早孕期胎兒超聲檢查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及家屬不接受檢查和醫務人員未向患者宣教。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前,首先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未能對宣教引起足夠重視,僅憑經驗,對流程認識和把握不足,部分醫務人員臨床業務不熟練,導致未能對孕婦進行相關流程的解釋和指導;其次藏區基層地區的患者及家屬因為自身文化程度相對偏低,不了解相關產前檢查知識,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不了解超聲在產前檢查中的優勢和重要性。孕婦及家屬受傳統觀念限制,認為懷孕僅需要順其自然,無需產前檢查;甚至認為超聲檢查對胎兒有害而拒絕檢查,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前,孕婦和家屬對超聲檢查的依從性普遍不佳。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通過制訂綜合干預管理計劃進行持續改進,通過綜合干預管理的五大措施,規范了醫護人員接診、宣教等制度和流程,對相關業務進行深入培訓,特別是運用下鄉義診、紙質版宣傳材料、多媒體、微信公眾號、孕婦學校等多渠道多模式,從備孕的婦女到孕婦及其家屬,均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健康產前檢查知識宣教。本次綜合干預管理計劃不僅拓寬并加深了醫患溝通的渠道,也明顯提高了孕婦就診、檢查的依從性和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度。在綜合干預管理計劃實施后,早孕期超聲檢查率從30.3%上升至70.7%,孕期超聲知識知曉率從24.0%上升至76.1%,體現了綜合干預管理體系的顯著成效。而且,在進行此次綜合干預的整個活動中,全體組員加深了對PDCA 循環的認識,把日常工作按照標準流程執行,事半功倍;增加團隊凝聚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實施綜合干預后納入研究的時間較短,樣本量偏少。另外因本文納入的研究對象為察雅縣醫院就診的孕婦,納入研究者絕大多數為本地藏族居民,流動人口極少,研究前后的人群分布較為一致,因此本文未對干預前后的人群基線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在今后的研究中,將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綜合干預管理計劃有效提高了藏區基層醫院的早孕期胎兒超聲檢查率,可以為藏區基層醫院提供經驗,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