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抗戰全面爆發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步步緊逼,隨著戰局起伏,兩種論調甚囂塵上:既有鼓吹“戰必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者,亦有宣揚“只要打三個月,戰爭就可解決”的“速勝論”者。就在此時,5萬多字的《論持久戰》橫空出世。短短幾個月后,一本名為Candid Comment(中文可譯為《公正評論》)的英文雜志悄然出現在上海的外國僑民手中。雜志上赫然印著《論持久戰》的英譯稿Prolonged War。在上海的“孤島”中,是誰大膽地翻譯了中共領導抗戰的綱領性文獻?雜志出版者又是怎樣躲過了日寇的嚴密管控?
1938年5月上旬,毛澤東開始寫作《論持久戰》。經過八天九夜的奮筆疾書,毛澤東終于完成了這篇長達五萬多字的文稿。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連續作了幾次演講。這就是《論持久戰》的第一次公開“發表”。
起初,毛澤東并未考慮《論持久戰》的出版或發表問題,還是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云同志聽了演講后,“覺得講得很透徹,便對毛澤東說,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點的范圍內給干部講講?”毛澤東接受了陳云的建議。不過,考慮到自己時間有限,抽不出那么多時間到處演講,再則聽眾有限,毛澤東決定把講稿整理出來,先在延安油印,再印成書公開發表。
1938年7月1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第 43期、44期合刊,正式刊出了這篇彪炳史冊的名著。這是《論持久戰》最早公開發表的版本。
當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最早的《論持久戰》單行本,此后,各根據地乃至漢口、重慶、桂林、西安等國統區都相繼出版了單行本。一時之間,《論持久戰》成為社會各界爭相閱讀的“寶典”,洛陽紙貴,一冊難求。
強烈的反響讓中共領導人認識到,應該讓海外人士也看到這本軍事著作,更好地了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爭取更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此,中共中央決定對《論持久戰》等多篇毛澤東著作進行英譯,向外發行,擴大影響。翻譯《論持久戰》,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精通中英文自不必說,了解時局、政治可靠也是必要條件。誰能擔此重任?
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的《毛澤東傳》記載,《論持久戰》被翻譯成英文向海外發行,是由周恩來從武漢寄到香港,委托宋慶齡找人翻譯的,愛潑斯坦等參加了翻譯工作。愛潑斯坦在《見證中國——愛潑斯坦回憶錄》中也講述過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當時,宋慶齡邀請他參加了設在香港的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會,愛潑斯坦的主要任務是編輯“保盟”的英文出版物。同時,還在廖承志的主持下,從事中共文件英文譯本的編輯改稿工作,所翻譯的文件“是延安精選出來要在國際上發布的,其中包括毛澤東的經典長篇論著《論持久戰》”。
愛潑斯坦等在香港的翻譯最廣為人知,不過,從事跨文化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多年的學者張生祥發現,抗戰時期的《論持久戰》英譯稿有四種,除了愛潑斯坦等的翻譯外,還有許孟雄、楊剛分別翻譯的譯稿,以及刊登在 1938年10月《譯叢周刊》上的《論持久戰》英譯稿。
許孟雄是我黨的第一個外事工作部門國際宣傳組的組員。國際宣傳組組員不多,但個個精通英語,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翻譯毛澤東的《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
相比之下,《譯叢周刊》上發表的《論持久戰》英譯稿知之者甚少。這一版本的《論持久戰》并非全文翻譯刊出,而是摘譯,很有可能是由當時暨南大學的學生翻譯的。
1938年,上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1826號那幢綠樹掩映的花園小洋房,悄悄地迎來了一位客人,她就是《大公報》女記者、中共地下黨員楊剛。
楊剛才華橫溢又滿懷愛國熱情,被上海地下黨委以翻譯《論持久戰》的重任毫不意外。令人意外的是,霞飛路1826號的主人是一位灑脫不羈、看似與革命毫無干系的美國女作家。她叫項美麗,原名埃米莉·哈恩,職業是《紐約客》雜志特約撰稿人。
1938年11月,一本英文雜志悄然出現在上海的外國僑民手中,雜志上赫然印著《論持久戰》的英譯稿Prolonged War,作者署名為 Mao Tse Tung(毛澤東)。這本雜志就是項美麗主編的Candid Comment。楊剛秘密翻譯的《論持久戰》,就連載在1938年11月1日第3期至 1939年2月9日第6期上,文章譯者署名為 Shih Ming,即“佚名”。正文前還有一段編者按:“近十年來在中國出版的書中,沒有別的書比這本書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了……它不僅僅預示著戰爭在威脅著我們,而且這個預言乃至種種情節都驚人地得到了證實。中國每個有識之士都熟悉這本書,但還是在這個連載中,它才首次以英文出現……”
1939年1月20日,毛澤東在延安為《論持久戰》英譯稿單行本專門寫了一篇序言,題為《抗戰與外援的關系》。毛澤東在序言中寫道:“上海的朋友將我的《論持久戰》翻成英文本,我聽了當然是高興的,因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希望此書能在英語各國間喚起若干的同情,為了中國利益,也為了世界利益。”
毛澤東序言中“上海的朋友”,其實就是楊剛、邵洵美、項美麗等。英譯稿《論持久戰》在Candid Comment連載的同時,就計劃另以單行本小冊子的形式發行。500冊書印出后一部分由楊剛通過中共地下黨組織渠道發行,另一部分由邵洵美與王永祿秘密發給在滬的外籍人士。
這 500冊英譯本雖然發行數量不多,但對當時在上海乃至國外的海外人士盡快了解中國抗戰形勢,以及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抗戰方針起到了關鍵作用。
(摘自《北京日報》)